《俘虜》:大島渚、大衛鮑伊已遠去,但他們的作品會繼續挑戰這個世界

《俘虜》:大島渚、大衛鮑伊已遠去,但他們的作品會繼續挑戰這個世界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俘虜》把坂本龍一與北野武兩位大師帶給世界,經典作品的偉大之處,在於他可能在未來會帶出更多大師。

文:鹿刻Luke

日本名導的大島渚,1983年推出第一部非日語電影《俘虜》,與英國搖滾音樂創作人David Bowie合作。在那個年代,他們兩人,分別在亞洲與歐洲各自的文化圈都被視為是「離經叛道」、「開創前衛」的藝術創作者,東西方的價值觀碰撞出這部被視為禁忌的傳奇,將於1月8日重登大銀幕。

將近40年後再看《俘虜》,這部經典電影或許沒能幫兩位已經是大師級人物大島渚與David Bowie再創新的事業高峰,卻把北野武與坂本龍一兩人帶入電影圈,而他們倆如今更青出於藍,成為享譽國際的日本重要導演與配樂大師。

David Bowie與大島渚創造《俘虜》手無寸鐵挑戰世界的界線

要看《俘虜》之前,先幫大家複習一下歷史。16世紀,麥哲倫艦隊完成人類史上首次的繞行地球的航程,奠定了歐洲列強的大航海時代,各國紛紛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當時台灣被荷蘭佔領,同時荷蘭也佔領了爪哇島、蘇門答臘島、婆羅洲、新幾內亞島及蘇拉威西島,史稱荷屬東印度,也就是後來的印度尼西亞。

荷蘭在1619年占領爪哇島上的巴達維亞(現稱:雅加達),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的亞洲總部,一直到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荷蘭本土被納粹德軍占領。日本帝國則在亞洲展開東亞戰線,以台灣為主要據點,推動南進政策,試圖建立「大東亞共榮圈」,以空軍優勢火速攻下香港、馬來半島、菲律賓等列強的殖民地,僅用兩個月就拿下了荷屬東印度,1942年3月9日展開東印度的日本殖民時期。

電影《俘虜》故事所發生的背景,就在日本佔領爪哇島後,在島上建立了一個戰俘營,營內除了有原先當地的荷蘭士兵,也有鄰近佔領殖民地上英國、法國、西班牙等歐洲列強當時來不及撤退的士兵們。由於日軍兵力有限,日軍希望能利用戰俘們的軍火專長,作為日軍的戰力,因此與戰俘維持著緊繃的關係。

英國傳奇歌手大衛鮑伊逝世五週年,經典名作《俘虜》1月8日重返大銀幕
Photo Credit: 甲上娛樂提供

英國陸軍中尉Lawrence(Tom Conti飾演)曾到過日本受訓,因此懂得日文,總是跟在日軍管理者原中士(北野武飾演)身邊,成為日軍跟俘虜之間的通譯與溝通橋梁,雖然獲得一些好處,也被其他戰俘們視為是日軍的走狗。

原中士個性豪爽、喜愛飲酒,經常羞辱、虐打戰俘,帶兵方式相當殘酷,電影一開始就是原中士抓到一名日軍與荷蘭戰俘發生性行為,而要求日軍切腹謝罪,在戰俘營裡只有Lawrence能跟原中士溝通,但原中士並不會真的理會他,他唯一服從的人,只有上級世野上尉(坂本龍一飾演)。

某天日軍又抓到了一個英國的空軍飛官Celliers(David Bowie飾演),法庭上,雖然將他判死刑,世野上尉卻私自將他帶回戰俘營軟禁。世野對於眼前這個視死如歸的男子有著說不清的奇妙感受,他的出現讓嚴謹的世野心神不寧、總是心軟,更搞砸了整個戰俘營的軍紀。

Celliers成為了世野心中揮之不去的心魔,世野總是擔心他身體是否健康、衣食是否充裕,Celliers明明就是世野戰場上的俘虜,但他們兩個人的互動,卻讓世野成為Celliers愛的俘虜,在成千上萬的戰俘中,他只在乎這個眼前這個神秘的男子。

世野愈是想要展現自己的威嚴,在Celliers面前卻顯得更加脆弱難堪,Celliers的眼神彷彿看穿了他虛張聲勢的靈魂,而他突如其來的一吻,更以愛擊垮了兩人之間,因為國籍、性別、戰爭、政治、語言而形塑出來那堵劍拔弩張的高牆,那個吻也成為這部電影,流傳後世的經典一幕,成為後人討論反戰電影時,必然想起的一幕。

俘虜_poster
Photo Credit: 甲上娛樂提供

《俘虜》的轉折:喜劇演員成為威尼斯名導的北野武

1983年的《俘虜》(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故事改編自南非作家Laurens van der Post出版的小說《種子與播種者》(The Seed and the Sower)與《新月之夜》(The Night of the New Moon),透過戰俘營中的俘虜、通譯、長官、日軍四個角色,在光譜中不同位置的對話,展現出戰爭時代下人類的矛盾與衝突,挖掘人性的「To be or not to be」。

故事中的Mr.Laurens,就是作家Laurens van der Post本人的投射,他曾在英國陸軍服役,並於日本統治印尼時被關在印尼萬隆(Bandung)的戰俘營中,在那裏他學習日文,必積極保護其他戰俘。不過,關於這項說法,也有人認為並不真實。

大島渚在拍攝《俘虜》已經成為了第一位拿下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的日本導演,他的影像色彩前衛而開創,同事又兼具了濃烈的日式美學,有人批評他在性與暴力上過於變態,也有人推崇他使用的攝影極度大膽地捕捉了人性魔幻的奇觀,在《俘虜》這部電影中他大量使用非常逼迫的特寫,讓角色與觀眾互相凝視。

AP_7805010175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大島渚

相信許多21世紀的觀眾,對於北野武相當熟知,但多是知道他的日本黑幫電影,我後來才知道,北野武原本是一名日本搞笑藝人,他在《俘虜》前根本沒有接觸過電影,是因為這部片被廣為人知,才在1983年踏入電影圈成為導演。

北野武在1997年以《花火》獲得獲威尼斯影展最高榮譽金獅獎,成為黑澤明、稻垣浩之後第三位拿下該獎項的日本導演,2003年他再以《盲劍俠》榮獲威尼斯影展最佳導演銀獅獎,成為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日本導演,成為我們現在所知道的北野武,《俘虜》這部電影,見證了這位大師的誕生。

北野武 AP_17252465356426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北野武

配樂比電影紅,坂本龍一〈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


“院線影評專欄”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