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創意經濟」的發展與限制:從蘭納「神獸」化身為「療癒系小物」談起

泰國「創意經濟」的發展與限制:從蘭納「神獸」化身為「療癒系小物」談起
Photo Credit : Pracha Jumpaburi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泰國多數藝文及文學作品,若要公開放映或付梓出版,都必須事前獲得政府當局核准,而「審查標準」則多屬政治、傳統或道德等模糊概念,並沒有明確與清楚的規則與規範,因此造成泰國藝術創作者多持「自我審查」甚至「自我閹割」的心態與做法,以避免產生不必要或不可期之麻煩與困擾。

2016年中期泰國帕拉育總理(Prayut Chan-o-cha)提出一項為期20年的國家發展計畫:「泰國4.0」(Thailand 4.0),規劃每5年為一個執行階段,透過價值基礎和創新驅動的概念,致力發展知識經濟和智慧產業,並強調科技、創新與研發為計畫重點,讓泰國從過往的生產基地逐漸轉型成創新研發與服務型導向的產業發展模式。泰國文化部為配合「泰國4.0」及第12期「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計畫2017-2021」所公布的施政綱要,努力打造泰國成為區域文化交流中心、提高文化創意產業收益,因而具體提出18項重點施政項目,其中第5條則為「促進國際社群之文化合作交流」,而具體做法就是藉著辦理國際藝術節、推廣國際文化交流活動,透過簽訂瞭解備忘錄(MOU)的方式,期將泰國認同及泰式文化推向國際社會。

shutterstock_719129059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泰國4.0」的目標,是讓泰國從過去的生產基地逐漸轉型成以創新研發與服務型導向的產業發展模式

泰國「知識經濟4.0」

「泰國4.0」的目標是在加速泰國未來5年、長期共20年的經濟成長,希望將泰國從「農業1.0」、「輕工業2.0」、「重工業3.0」,升級成以創新價值為導向的「知識經濟4.0」;2017年2月由「泰國投資促進委員會」(The Board of Investment of Thailand, BOI)主導的「泰國4.0」正式啟動,它就是泰國外資政策與產業規劃方案的整體統稱,其中第一階段5年所選定的10大目標產業,即包括現有產業增值類的「次世代汽車業、智慧電子業、高端醫療保健旅遊業、農業及生物科技業、食品科技業」,及五大新興產業類的「智慧機械與自動化、航空航天、生質能源和生物化學、數位經濟、醫療保健」等領域,泰國執政當局希冀著力在此兩大類產業的發展,未來能夠引領東南亞或至少在「北東協五國」(泰柬緬寮越)輸出生產力,並帶動周邊其他關聯性產業與服務業的興起,以便繼續維持泰國在「東南亞製造」的優勢地位。

「泰國4.0」在未來新興產業類中,特別強調所謂的「數位經濟」(Digital Economy),藉由高科技的應用來創造經濟「產值」,因此在藝術文化方面,除延續「泰國創意設計中心」之外,亦研擬透過數位經濟來解決老年化、農業生產等問題,及延伸至傳統藝術的保存與再製。根據泰國第12期「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計畫2017-2021」,文化創意產業被列為五大新興產業之一,其中針對教育、產業、觀光及區域發展等四大面向,特別強調加入「創意」運用來提高文創產業收益,因此在教育方面,擬運用文化創意來推廣道德與幼兒等教育內容,藉由創意媒體及創意產業的途徑提升泰民的數位運用能力;在產業方面,則配合發展包括文化創意產業在內,以「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based)」為主體的產業;觀光是泰國主要產業之一,因此將致力發展數位技術運用於文化旅遊;在區域發展方面,則維持以清邁為泰北設計基地,繼續推動「創意清邁」計畫,並鼓勵開發設計多元APP數位程式供旅客運用。

泰國「文創產業」發展侷限

2014年5月帕拉育總理執政以來,除取消前朝民選政府時期通過的文創政策及補助基金外,在政府年度總預算中的文化預算占比,也是屬於偏低且排序較後的「弱勢」項目,同時軍政府並未訂有明確清晰的文化政策,對於包括文創設計、樂活產業、旅遊科技(建置APP協助文化觀光)等泛創意經濟範疇,僅有原則性論及將推升創意、文化及高附加價值之產業發展「口號」,並無實質編列太多預算對於藝文人士或海外交流活動給予補助,而零星的公費補助僅有來自文化部、王室基金會及TCDC等有限管道,並且只對特定題材(王室紀念或國家民族等)的創作酌予支持及設有諸多申請條件。

帕拉育政府面對藝文創作的管理態度,採取「道德管理」的中央集權文化管理模式,即以政治思考及道德判斷等「形上」標準,發布所謂的「12條核心價值」(12 Core Values)準繩,內容包括要守護國家、宗教及王室,尊敬父母及師長,尊重傳統文化,及將國家利益置於個人之上等價值觀,做為藝文創作與創意發想的審查框架,尤其對於涉及王室成員、政治時事、宗教信仰或傳統文化等內容更是嚴格;泰國多數藝文及文學作品,若要公開放映或付梓出版,都必須事前獲得政府當局核准,而「審查標準」則多屬政治、傳統或道德等模糊概念,並沒有明確與清楚的規則與規範,因此造成泰國藝術創作者多持「自我審查」甚至「自我閹割」的心態與做法,以避免產生不必要或不可期之麻煩與困擾。

shutterstock_729325465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曼谷藝術文化中心」(BACC)

泰國創意文化的軟硬體資源分配不均,重點場館亦呈現高度集中現象,兩大公營場館:「曼谷藝術文化中心」(BACC)及「泰國創意設計中心」(TCDC),與兩大藝術教育重鎮:「泰國藝術大學」(Silpakorn University)及「朱拉隆功大學」(Chulalongkorn University),成為育成與推廣文化創意產業、影視流行音樂及藝文展覽活動的主要資訊平台,而其他諸如「曼谷當代美術館」(MoCA Bangkok-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暢萃文創園區」(ChangChui Creative Park)、「廊1919」(Lhong 1919)、「河城藝術古董中心」(River City Bangkok, RCB)、「果醬工廠」(The Jam Factory)、「貨櫃市集」(Art Box Market)、「河濱夜市」(Asiatique)、「洽圖洽週末市集」(Chatuchak Weekend Market)及「暹羅天地」(ICONSIAM)等私營文化機構或藝術展演場域,亦均集中於曼谷及其周邊區域,不利於整體創意經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