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創意經濟」的發展與限制:從蘭納「神獸」化身為「療癒系小物」談起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泰國多數藝文及文學作品,若要公開放映或付梓出版,都必須事前獲得政府當局核准,而「審查標準」則多屬政治、傳統或道德等模糊概念,並沒有明確與清楚的規則與規範,因此造成泰國藝術創作者多持「自我審查」甚至「自我閹割」的心態與做法,以避免產生不必要或不可期之麻煩與困擾。
2016年中期泰國帕拉育總理(Prayut Chan-o-cha)提出一項為期20年的國家發展計畫:「泰國4.0」(Thailand 4.0),規劃每5年為一個執行階段,透過價值基礎和創新驅動的概念,致力發展知識經濟和智慧產業,並強調科技、創新與研發為計畫重點,讓泰國從過往的生產基地逐漸轉型成創新研發與服務型導向的產業發展模式。泰國文化部為配合「泰國4.0」及第12期「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計畫2017-2021」所公布的施政綱要,努力打造泰國成為區域文化交流中心、提高文化創意產業收益,因而具體提出18項重點施政項目,其中第5條則為「促進國際社群之文化合作交流」,而具體做法就是藉著辦理國際藝術節、推廣國際文化交流活動,透過簽訂瞭解備忘錄(MOU)的方式,期將泰國認同及泰式文化推向國際社會。

泰國「知識經濟4.0」
「泰國4.0」的目標是在加速泰國未來5年、長期共20年的經濟成長,希望將泰國從「農業1.0」、「輕工業2.0」、「重工業3.0」,升級成以創新價值為導向的「知識經濟4.0」;2017年2月由「泰國投資促進委員會」(The Board of Investment of Thailand, BOI)主導的「泰國4.0」正式啟動,它就是泰國外資政策與產業規劃方案的整體統稱,其中第一階段5年所選定的10大目標產業,即包括現有產業增值類的「次世代汽車業、智慧電子業、高端醫療保健旅遊業、農業及生物科技業、食品科技業」,及五大新興產業類的「智慧機械與自動化、航空航天、生質能源和生物化學、數位經濟、醫療保健」等領域,泰國執政當局希冀著力在此兩大類產業的發展,未來能夠引領東南亞或至少在「北東協五國」(泰柬緬寮越)輸出生產力,並帶動周邊其他關聯性產業與服務業的興起,以便繼續維持泰國在「東南亞製造」的優勢地位。
「泰國4.0」在未來新興產業類中,特別強調所謂的「數位經濟」(Digital Economy),藉由高科技的應用來創造經濟「產值」,因此在藝術文化方面,除延續「泰國創意設計中心」之外,亦研擬透過數位經濟來解決老年化、農業生產等問題,及延伸至傳統藝術的保存與再製。根據泰國第12期「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計畫2017-2021」,文化創意產業被列為五大新興產業之一,其中針對教育、產業、觀光及區域發展等四大面向,特別強調加入「創意」運用來提高文創產業收益,因此在教育方面,擬運用文化創意來推廣道德與幼兒等教育內容,藉由創意媒體及創意產業的途徑提升泰民的數位運用能力;在產業方面,則配合發展包括文化創意產業在內,以「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based)」為主體的產業;觀光是泰國主要產業之一,因此將致力發展數位技術運用於文化旅遊;在區域發展方面,則維持以清邁為泰北設計基地,繼續推動「創意清邁」計畫,並鼓勵開發設計多元APP數位程式供旅客運用。
泰國「文創產業」發展侷限
2014年5月帕拉育總理執政以來,除取消前朝民選政府時期通過的文創政策及補助基金外,在政府年度總預算中的文化預算占比,也是屬於偏低且排序較後的「弱勢」項目,同時軍政府並未訂有明確清晰的文化政策,對於包括文創設計、樂活產業、旅遊科技(建置APP協助文化觀光)等泛創意經濟範疇,僅有原則性論及將推升創意、文化及高附加價值之產業發展「口號」,並無實質編列太多預算對於藝文人士或海外交流活動給予補助,而零星的公費補助僅有來自文化部、王室基金會及TCDC等有限管道,並且只對特定題材(王室紀念或國家民族等)的創作酌予支持及設有諸多申請條件。
帕拉育政府面對藝文創作的管理態度,採取「道德管理」的中央集權文化管理模式,即以政治思考及道德判斷等「形上」標準,發布所謂的「12條核心價值」(12 Core Values)準繩,內容包括要守護國家、宗教及王室,尊敬父母及師長,尊重傳統文化,及將國家利益置於個人之上等價值觀,做為藝文創作與創意發想的審查框架,尤其對於涉及王室成員、政治時事、宗教信仰或傳統文化等內容更是嚴格;泰國多數藝文及文學作品,若要公開放映或付梓出版,都必須事前獲得政府當局核准,而「審查標準」則多屬政治、傳統或道德等模糊概念,並沒有明確與清楚的規則與規範,因此造成泰國藝術創作者多持「自我審查」甚至「自我閹割」的心態與做法,以避免產生不必要或不可期之麻煩與困擾。

泰國創意文化的軟硬體資源分配不均,重點場館亦呈現高度集中現象,兩大公營場館:「曼谷藝術文化中心」(BACC)及「泰國創意設計中心」(TCDC),與兩大藝術教育重鎮:「泰國藝術大學」(Silpakorn University)及「朱拉隆功大學」(Chulalongkorn University),成為育成與推廣文化創意產業、影視流行音樂及藝文展覽活動的主要資訊平台,而其他諸如「曼谷當代美術館」(MoCA Bangkok-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暢萃文創園區」(ChangChui Creative Park)、「廊1919」(Lhong 1919)、「河城藝術古董中心」(River City Bangkok, RCB)、「果醬工廠」(The Jam Factory)、「貨櫃市集」(Art Box Market)、「河濱夜市」(Asiatique)、「洽圖洽週末市集」(Chatuchak Weekend Market)及「暹羅天地」(ICONSIAM)等私營文化機構或藝術展演場域,亦均集中於曼谷及其周邊區域,不利於整體創意經濟的全面發展。
以引擎創造汽車, Mercedes-Benz 又將如何以 AI 重新定義汽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I 人工智慧,正在快速改變你我世界。從客服中心的對答到文章的生成, AI 似乎越來越無所不能。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的移動生活同樣沒因此例外, AI 不僅讓座艙內車載資訊系統的語音系統聰明應答,更可逐步取代人類掌握方向盤自動駕駛。巧合的是,積極利用 AI 改變汽車樣貌與功能的,更是 130 多年前發明汽車的 Mercedes-Benz!
從 Siri 、 Chatbot 、 ChatGPT ,到 Bing 搜尋引擎, AI 成為了生活中不可忽視的存在。 AI 發揮分析語言及推測使用者意圖的強項,讓過去需要人類親力親為的服務與對談,成為了 AI 當前最火熱的應用功能。汽車產業中也有相同運用,座艙內的車載資訊系統正是最好例子。透過聲控操作車輛功能,讓駕駛不再需要用手一鍵一鍵地輸入指令,更輕鬆直覺,也更便利安全。但 AI 的強大可不僅於此,透過對圖像能力的處理與深度學習,更一步步實現全自動駕駛願景。
AI 於汽車產業的應用,放諸全球每個汽車品牌都在積極努力。身為汽車的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曾以內燃機改變了人類的移動方式,以當前的發展趨勢看來, Mercedes-Benz 很有可能要再度運用 AI 科技,改變汽車於人類歷史中的定義。
AI 能帶給車主何等的科技便利? 以 Mercedes-Benz 的 MBUX 多媒體系統發展來說明
開車時要如何讓旅程更添便利與樂趣?從收音機的發明開始,車廠們從不停止創新。在安全的基礎上,設置更進階的汽車音響、透過衛星訊號的導航系統、利用連網能力引入更多元的功能等。 Mercedes-Benz 於 2018 年推出 MBUX 多媒體系統,更開拓了汽車產業的全新領域。雖然聲控不算是最新的科技,但搭載於當時 A-Class 上的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可以透過 AI 學習,讓駕駛使用如「我覺得冷」的人性化口語,命令車輛聰明自動地調高空調溫度,並結合大尺寸的觸控螢幕與高度個人化設定,達到因人而異的介面風格。此外,亦可發揮 AI 運算與學習能力,分析駕駛愛聽的音樂類別、常去的餐廳等安排建議,直接顯示於介面上。

立基於第一代基礎, 2021 年第二代 MBUX 多媒體系統迎來了更智慧的更新。延續前一代的大尺碼螢幕規格,創造出更大且前所未見的顯示介面。且不僅針對駕駛,更能針對座艙內的每位乘客進行貼心功能。後座乘客也可以直接與 MBUX 語音助理溝通、夜間拿取前方置物箱內物品時副駕駛座室內燈主動開啟等等。針對駕駛部分更是無微不至,駕駛要倒車時系統會自動收起後擋玻璃電動遮陽簾、要調整後視鏡時駕駛只需注視欲調整的後視鏡,就可直接進行控制;不僅如此,更研發出擴增實境抬頭顯示器,讓導航路徑可與前方環境合而為一,駕駛無需低頭觀看地圖。
而在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研發不到五年時光內,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將於 2023 年問世,啟用 5G 模組,加強即時連線的應用能力。在車輛靜止時,要於車上進行視訊會議、觀看 TikTok 影片或是玩個 Angry Bird 都不成問題。更強大的沈浸式體驗也是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的強項,將讚譽為柏林之音 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結合環景式內裝照明,讓燈光可隨著音樂節奏改變照明效果,再搭配 Dolby Atmos® 音效科技,打造聲歷其境的環繞音響體驗與體感震動,大幅豐富聽覺體驗。

AI 如何創造安全未來 看看領先的 Mercedes-Benz 怎麼做?
無論是汽車發明前的馬車,或是搭載著內燃機或電動馬達的汽車,駕駛皆是以人為主。車輛上的介面亦應以使用者為導向,盡可能增加駕駛便利性與行車安全。畢竟人非機器,駕駛過程會受到各種身體、心理狀況影響,行車安全也會隨之起伏,而往往意外就是在此分心或失誤中產生。
正因 AI 科技的日新月異,如何能改善行車安全,成為了工程師們的重要課題。透過感應器的資料收集,再結合圖像判斷能力與豐富的大數據,以及 AI 強大的深度學習,讓輔助駕駛科技一步步地朝向「自動駕駛」邁進。也因當前自動駕駛科技的發展火熱,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SAE ) 將自動駕駛以自主能力區分,從 Level 0 到 Level 5 區分出六種自動駕駛等級。當前諸多車廠都已達到的 Level 2 ,於定義上仍屬於「輔助」階段,非真正的自動駕駛科技,意味著駕駛不能離開方向盤,駕駛必須時時監督輔助駕駛功能。簡而言之,仍是人為主、科技為輔的階段。
而 Level 3 開始,自動駕駛科技可以適度地接管車輛。當系統要求,駕駛需要立刻接手車輛操控,換言之,駕駛可在某些路況或路段交由車輛自動駕駛; Level 4 則是實踐了高度自動,基本上除了極端的氣候或環境影響外,駕駛不須時時注意方向盤、油門等操控,車子都能執行自駕。如計程車的自駕服務,方向盤或油門踏板可能無須安裝等。而到了 Level 5 ,則是完全交由系統自主操控,在「任何條件」下車輛都能自動駕駛,無需人類操控。
Mercedes-Benz 不僅於 MBUX 多媒體系統中高度結合 AI 科技發展,在自動駕駛輔助上有著領先業界的地位。 2023 年 Mercedes-Benz 成為了全球首家於美國內華達州獲得 Level 3 有條件自動駕駛國際認證的汽車品牌,在特定的路線上與特定條件中,駕駛可以將駕駛任務交由系統來執行。

你以為 Mercedes-Benz 於自動駕駛的領導地位僅此於此嗎?其實不然。 Mercedes-Benz 其實也已成功開發出 Level 4 自動駕駛科技,被德國聯邦汽車運輸管理局核准在斯圖加特機場的 P6 停車場中使用,實踐無人自動停車技術。意指當駕駛開車進入此停車場後,點擊智慧手機應用程式並發送到預先預定的停車位,駕駛就可離開,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會自動把車輛停妥到指定車位。駕駛再也不用辛苦於停車場中找尋車位,再也不用擔心自己停車技術不佳而無法停好車。一切的停車動作,交給 AI 掌控的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即可。

身為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更要重塑汽車未來樣貌
從過去的汽車發展軌跡可以發現,過去重點以硬體設備為主;而當前或是未來汽車的核心價值,則會奠基在車廠於車內系統的軟體科技水平之上。許多車廠為了迎合此改變,期望透過與其他科技公司合作,串接現有軟體介面,試圖縮短革新的時間,但對於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而言,更專注於自有系統與架構研發。適度地與 NVIDIA、Google 等 科技大廠聯手開發,目的就是要打造完整的自有科技團隊與生態系。這點或許是品牌的自我高度期許,也或許是身為汽車發明者的責任使然。
AI 正改變人類社會中的各個層面,其中也包含汽車產業。以硬體定義車輛品質的時代已然過去,在使用者體驗上考驗著眾車廠如何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發展車用軟體系統,以創造消費者於車輛內的全新體驗。未來汽車產業將不會只是傳統製造業,更須引進科技業的核心追求突變。 Mercedes-Benz 近年來的發展路徑,不僅是最佳說明,也為車壇發展開啟了一條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