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畜的財務自由計畫》:上班族應儘早擺脫「長線投資與價值投資才是優良投資方式」的誤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書就是作者抱大腿向大神求救後,親身進場買股的實況轉播。想知道他是怎麼在三年內創下600倍的收益,成功脫魯成為有車有房的人生勝利組嗎?自己去看吧,他把全部的方法都寫在這本書裡了!
文:游牧民
〈上班族每天擠出三十分鐘做短線投資,就能賺到錢〉
如果巴菲特做亞洲股市,他也會靠短打致富?!
越是不會投資的人,股票帳戶裡的股票種類越多,而且持有很久,通常他們的理由都是「這支是好股票所以才買」。然後開始說著從信任的人身上獲得的那些情報,嗯⋯⋯大多都是所有人都知道的情報。恕我重申,大家都知道的好情報就是壞情報。
美國最具代表性的投資人華倫.巴菲特,所有股票投資人一定都認識,他所主打的就是價值投資。但是如果巴菲特是韓國人或是日本人的話會怎樣?他就是個無知的人。
你問為什麼?美國這個國家,市場從開市以來,除了2008年雷曼兄弟一事以外,股價從來沒有掉過。不管你買什麼股票,都可以透過長線投資,賺取數十倍到數百倍的報酬。
但是韓國股票的變動性非常之大,不會大幅上漲,漲到某個程度後就會下跌,下跌後又會重新上漲。看一下十年來韓國綜合指數的變化吧,是不是就像在搭雲霄飛車?因此長線投資,幾乎大部分不是賠了本金,就是虧損而已。

這種變動性非常不利於散戶,浮動的股價中,跌了再買入來稀釋股價,再跌就再買更多繼續稀釋,然後等待著股價反彈。法人、外資被套牢的時候,因為資金充足,大不了再買進股票或繼續撐著。
但是散戶們沒有資金,我們的子彈有極限,如果連用來稀釋股價的錢都一起下跌,就會因為支撐不過長時間的跌幅,因而招致虧損。
當然也有人撐了很久,最後找回報酬、本金,或僅止於稍微虧損。
「股市只要能撐下去就能賺到錢。」
這種心態是法人與外資應有的心態,散戶如果有這個心態就完蛋了。什麼是完蛋?就是報酬率比銀行的利息還不如。你以為沒有虧錢就不是虧損了嗎?
如果你期望的目標只是賺得比銀行利息稍高就行,那就不要投資股票,請選擇債券或基金,這會是更好的選擇。不投資股票,然後更用心努力在自己目前的工作之上,獲得公司認可,拿到獎金或加薪會比股票投資更有效率。
如果想要擺脫呆薪狀況、財務自由,最少每個月都要透過股票賺到跟自己薪水等值的金額。如果你想從薪資中完全財務自由,每個月必須要能賺到1,000萬元(約新台幣25萬元)的資本所得,你想透過價值投資或長期投資來達成這件事?根本不可能。你的錢不像法人、外資、企業老闆一樣多,更何況法人其實也做短線操作,但是散戶卻要長線投資?這只是在說明「我不會投資」而已。如果巴菲特是韓國人,他也會靠著短線操作成功。
上班族們應該要儘早從「長線投資與價值投資才是優良投資方式」的誤解中擺脫。三星電子股價漲了很多吧?但就算漲這麼多,一年也漲不到100%。對法人而言100%已經算是很多了,因為錢滾錢的規模不一樣,但是身為散戶卻跟著法人操作,只會成為盤中飧而已。
再者,簇擁價值投資的信託公司,如果在六個月以內做不出成果,客人便會轉頭就走。因為他們不知道短期項目有哪些,所以他們撰寫報告、分析行情、撰寫戰略,再將它們共享出去,募集被小道消息吸引的付費會員,接著創造買氣。
如果能確保短時間內就創造高報酬,那麼那些計量投資人、價值投資人還真的會從事價值投資嗎?只有沒有自信面對短期投資的人,才會成為非自願性執行長期投資的「堅持投資人」。
讓我們一起高喊吧!
「我們只活(買)在當下!」(譯註:此句話的韓文同時具有買與活的意思)
跟電影《大叔》中元斌所說的台詞很像吧?如果元斌說的是「live」,我們所說的就是「buy」。請成為一位今日買今日賣(或明日賣)的投資人吧,一定要成為一位最多只持有股票五天的短期投資人。上班族散戶唯有這麼做,才有可能從社畜中逃脫。
當然,如果股票帳戶規模超過5億(約新台幣1,250萬元)以上,就會出現一定比重的波段操作與長期投資。因為短線需要成交量多且委買賣充足的股票,但是這種股票不是每天都會有,而且賣出時必須要經過考慮,所以一支股票很難買到持有2億(約新台幣500萬元)以上,一般來說手上的持股都不會超過5億。我自己平均來說,持有的股票介於2 到5億以下,會保留10到15億元的預備金,因為金額較大,自然就會尋找房地產、債券等長期投資項目進行投資。但是帳戶金額未滿5億元的人,只需要考慮短線即可。
想在股市賺到錢,你要買「容易賣的股票」
股票的核心是什麼?是「buy」還是「sell」?很會投資股票又是什麼?是買得好重要?還是賣得好重要?
這是股票界裡,為數不多的共同真理中的其中一項。
股市的本質是「sell」
假設我們持有1億元價值的A股票,隨著股價上漲雖然想出售,但是卻都沒有人委買,就算現在的股價已經+10%,如果在委賣上填上1億元,應該也會不斷下滑到跌停。這麼做不行,那樣做也不行,結果沒能在理想的時間賣到理想的金額,最後以虧損結尾,這是很常見的案例。
俗話說「玉不琢,不成器」。不管股票再怎麼漲,如果獲利無法實現的話就沒有任何用處。所以為了獲利,不要去買好的股票,而是要去買「好賣的股票」。嘴上回答「股票的核心是sell !」,但是戶頭裡卻有五到十支股票的人,就是一個什麼都還不懂的股票新手。
不管你再怎麼說自己是長線投資,你的帳戶裡還是充滿了「大雜燴」,這樣的人是無法成為價值投資人的。不管你是不是專職投資人,如果你賺的比你上班還少,每天過得心驚膽顫,就不能成為專職投資人。
Tags:
感受空間的魔幻,讓自己好好被感動一番——當我們走入齊柏林空間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齊柏林空間最新特展《覓城》,以「候鳥視角」探訪城市的肌理,訴說一座座城市的美麗與哀愁。齊柏林空間自2019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見山》、《逐岸》、《映河》三檔展覽,累積近6萬人次參觀。
「城市,總是無怨無悔,接納來自四方的人,概括承受各種夢想。人與城,由無數自我構成;人與城,心跳同步,緊緊連動。」
吳念真在展覽預告片中,以溫暖樸實的配音,邀請大眾走進齊柏林空間特展《覓城》(The City, The Flâneur ),透過齊柏林導演的攝影作品,以「候鳥視角」飛越山巒,探索一座座城市的肌理,亦從嶄新的俯瞰視野,發現家鄉城鎮潛藏的心跳脈動。
城市,是人們共同生活的地方,包容形形色色的日常風貌。在本次齊柏林空間《覓城》特展中,觀者不僅能欣賞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的作品,更可看見作家鄧九雲、設計師張溥輝、攝影師陳敏佳、社會學家李明璁等協同創作者,透過自身的觀察與詮釋,與齊導的攝影作品展開對話,並再次交織出不同風貌的故事。




在齊柏林空間展場中,閱讀齊導與協同創作者拍攝的一幀幀影像、深深刻下的一字一句,拼湊美麗島嶼的城市輪廓,一種美的感受在這個空間升起,讓觀者不禁感嘆與敬佩。當人們習於低頭、幾乎時時刻刻浸淫於數位虛擬世界,卻仍有一群人願意撐起一座齊柏林空間,以實體展覽的渲染力帶給觀者感動,背負重現齊導的攝影之夢、訴說山河海城市的故事、喚起人們對土地的重視等使命⋯⋯究竟是什麼帶給他們動力,讓這群人願意在淡水老街的古蹟洋房中亮起齊柏林空間的燈,持續為世人帶來感動的光火?
「當人們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透過空間策展,將意念傳達給觀者
「我發現,每一個人都會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
故事始於 2017 年,一場空難讓齊柏林導演離開了我們。當時齊導的親朋好友決定舉辦攝影特展,讓感念齊導的民眾能前往追思,短短三週便累積了將近十萬人參觀。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執行長萬冠麗回憶道,在齊柏林追思特展上,許多來觀展的民眾都會在影像作品前駐足許久,「觀眾看著齊柏林作品的眼神,到現在我都還記得。人們在齊柏林的每一幅作品中看見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台灣,以及尋找自己的家。」
萬冠麗接著說起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開端。「許多觀眾以為齊柏林就是電影《看見台灣》的導演,事實上齊柏林在空中拍攝25年,他是一個堅定且堅持的空拍攝影師,累積了大量尚未面世的攝影作品。所以他離開的時候,我們深深覺得應該要讓他的作品被更多人看見,更重要的是看見齊柏林鮮為人知的那面——他的努力、他的熱情、他對工作的執著。」
齊柏林「為土地請命、為環境發聲」的遺志,以及25年對空拍堅持不輟的熱情,促成後人成立「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更感動了8,052位共建人慷慨支持,遂有了齊柏林空間作為基金會夥伴的基地。自2018年成立開始,基金會便持續整理齊柏林遺留的數十萬張空拍影像紀錄、進行數位典藏的任務;此外,也有系統地策劃不同主題的實體展覽,讓齊柏林的影像能量得以更深刻的傳達給世人。
「候鳥的人返航必經之地」——齊柏林空間選址淡水
許多人好奇的是,為什麼齊柏林空間選擇落腳淡水?萬冠麗表示,當時為尋找一處空間足夠、方便抵達、可承租的地點,一路找到了位於淡水老街的現址。巧合的是,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長歐晉德透露,淡水一帶的古色古香,正是齊柏林最喜歡的地方風光。
「齊柏林曾經和我說過,當他從海平面要飛回台北,映入眼簾的就是淡水小鎮。淡水,就是齊柏林每次返航進入台北市的轉折點。」
「這或許就是冥冥之中,齊柏林要帶我們來的地方。」歐晉德曾如此對萬冠麗說。
齊柏林空間最終於淡水老街落地,行人散步至此,首先可見一道白色的「燈・山」牆。遠觀可見仿若雪山的層巒疊嶂,近看則可發現牆上鑄刻著齊柏林空間共建計畫的8,052名贊助者姓名。這道共建牆的一磚一瓦,象徵民眾齊心守護環境的力量,亦是齊柏林空間要訴說的目標。
在齊柏林空間裡,還有一群深受齊導感動、願意付出行動的人,那就是展館服務志工。對他們而言,齊柏林空間是傳播環境教育意義的場域,也是讓志工能身體力行、貢獻影響力的所在。
例如導覽志工周明德、陳錦雪分享,儘管淡水對於台北市地區民眾或其他縣市遊客來說地處偏遠,但人們因為感念齊柏林導演的精神、又或是喜愛齊導的空拍作品,總是不辭辛勞,願意舟車勞頓來到淡水,在齊柏林空間慢慢地走、靜靜地看、細細地體會。而實體展場的魔幻能量,在細膩的攝影作品包圍、志工娓娓道來的故事之下,於焉展開,觀者唯有親身走入才能明白。


「我們班叫做齊柏林」——讓環境教育的種子飛入心中吧
齊柏林空間自 2019 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四檔展覽,分別為《見山》、《逐岸》、《映河》、《覓城》,策展脈絡依循齊柏林生前提過的「山-海-河-城市-人」的方向,將齊柏林留給世人的大量空拍影像,於不同主題的策展計畫中正式公開,讓民眾從多種視角再次看見美麗台灣。
為了好好運用影像訴說土地的故事,齊柏林空間的每次策展,可不只是將影像陳列,事前必須有數位典藏的龐大工程支持,接著挑選作品,讓每一幀影像都能更有系統性、有故事性地被看見,向觀者傳達隱藏的意念。用心的策展民眾有目共睹,其中,2021年度特展《映河》更獲得德國紅點、日本Good Design、台灣金點等國內外設計大獎肯定。
除了獲得獎項青睞,齊柏林空間的環境永續精神,也吸引企業共同倡議。2020年底,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以公益零錢捐的方式,啟動「齊柏林空間・環境教育基地營」計畫,預計五年內邀請一萬名學生入館參觀學習,讓環境教育往下扎根。
在眾多走進齊柏林空間的學校團體中,特別讓萬冠麗印象深刻的是來自新竹市的竹光國中。由於竹光國中的學生可以為自己的班級取一個名字,因此有某一班級的學生便決定取名為「齊柏林班」。那天,「齊柏林班」來到齊柏林空間參訪,導師對於學生們的專注不禁感到驚喜——
「外頭熙熙攘攘的淡水老街這麼的吸引人,我以為孩子們會坐不住。但是我看到他們專注於欣賞作品、享受影像美景的神情,以及不捨環境被破壞的感嘆⋯⋯那種質樸而真實的反應,令我驚訝而感動,也更加覺得環境教育是不能等的。我很慶幸自己帶他們進入齊柏林空間,在心裡種下一顆種子。」


「讓空間去感動你」——從看見到行動,喚起人人心中的齊柏林精神
儘管齊柏林空間啟用不到一年,就遇上了2020年疫情大爆發,但疫情不只帶來危機,也帶來改變的可能性。萬冠麗分享,當時有YouTuber做了一集淡水旅遊節目,將齊柏林空間列入約會行程,沒想到因此吸引了許多年輕人來參觀,讓原先多以青壯年齡層民眾為主的齊柏林空間,擁有更多年輕族群的投入。而這也讓萬冠麗第一次強烈感受到,數位傳播與實體空間的合作效應。只不過,數位傳播的力量雖然不容小覷,但實體展覽空間仍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走一趟展覽空間,是會對你有所影響的。實體展場的溫度、影像策展的震撼,它會影響你的視覺,影響你的思維,影響你的心。必須透過這種方式,人們才會放在心裡面,才能真的開始感同身受去做一件事情。」
萬冠麗認為,打造一個空間讓人們進入、感受、體驗,才能創造數位載體所沒有的感動,進而促成實踐的可能。「所以,其實齊柏林空間成立的最大目的,是讓人們可以來這裡,能夠看見、認識、瞭解,最後才能夠有所行動。」

25年的空拍生涯,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了10萬張底片、50萬張數位照片及1,000小時影片等大量影像素材。而看見·齊柏林基金一方面進行工程浩大的「數位典藏」,一方面經營齊柏林空間做實體展覽、環境教育,為的就是延續齊導遺志,讓影像持續發揮力量,貫徹「永續、札根、傳承、志業」的使命。
萬冠麗形容,數位典藏就像是「下水道工程」,是人們看不見,卻極度重要、不可或缺的基礎建設;而齊柏林空間的存在,就是讓數位典藏的影像得以「被看見」,讓整理後的作品匯聚成河,讓感動流進人們心中,進而啟發人們為環境努力。
行過山、踏過海、飄過河,接著我們走進城市,走進《覓城》展覽中,跟隨齊柏林導演如候鳥一般的眼光,在原先所習慣的一切之上翱翔,發掘過去不曾見過的城市樣貌。
展覽時間|2022.12.28-2023.秋
展覽地點|齊柏林空間(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316-1號,得忌利士洋行後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