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返鄉潮全台防疫旅館吃緊,指揮中心開放預訂「集中檢疫所」或讓家人住「安心旅館」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目前防疫旅宿設置約1萬6000房,入住率約為5成。春節前全台防疫旅館房間數,目前台北市、台南市、新竹縣市、苗栗縣市都已滿房,高雄市則接近滿房,而桃園市為9成滿,新北市、台中市7成滿
疫情指揮中心日前宣布,1月15日起民眾入境台灣,登機前要附檢疫居所證明,要以集中檢疫和防疫旅宿為原則,居家檢疫者需1人1戶且簽切結,若無1人1戶,最重可罰新台幣百萬元。因1人1戶規定嚴格,加上農曆年節返台者眾,近來陸續傳出「訂不到防疫旅館」的聲音。交通部觀光局今(6)日緊急召開研議跨縣市調節機制,力求農曆年前增加1萬房,各縣市也紛紛祭出相關措施。
今年農曆除夕為2月11日,若以居家檢疫14日計算,最晚應於1月28日入住,除夕當日才能與家人團聚。觀光局統計,目前防疫旅宿設置約1萬6000房,入住率約為5成。春節前全台防疫旅館房間數,目前台北市、台南市、新竹縣市、苗栗縣市都已滿房,高雄市則接近滿房,而桃園市為9成滿,新北市、台中市7成滿,其餘縣市則還有空房。
在社群網路上,也可以看到不少人在各地方社團徵求防疫旅館或可以一人一戶隔離住處,可以感覺到吃緊。更有Youtuber拍攝防疫旅館的訂房與住宿相關攻略,教大家如何最快訂到空房。
台北、台中、高雄都限定市民才能入住
台北市昨宣布,本月11日至28日的北市防疫旅宿空房,即日起僅限台北市民預訂;台中市、高雄市也限定該市市民入住。
台北市觀光傳播局表示,北市防疫旅館現有95家,可提供6475間檢疫房間。而1月4日住房率為37%,住用房間數為2400間;但隨年關將近,防疫旅館住房率逐日攀升,2週後將有4000人入住,住房率達60%。即日起若需預訂11日至28日尖峰時段入住北市防疫旅館,須提供身分證明文件影本或照片供旅館核對;北市防疫旅館在尖峰日期原則僅接受台北市民之預訂入住。但在1月4日前已經預訂的外縣市民眾、非本國籍旅客則不在此限。
為鼓勵民眾避開24日至28日的尖峰時段,約有10家旅館提供「早回專案」,10日前提早入住者,可享有每日每房新台幣200元至300元折扣,入住15天總計可省下3000至4500元,更有旅館集團提供旅客機票改票費用,吸引民眾提早返國,減低尖峰時段住房壓力。
高雄市觀光局也宣布,現有54家防疫旅宿提供3334間房,統計昨入住1560間,住房率47%,但預訂達1297間,剩餘空房不多,即日起僅提供高雄市民預訂入住,該局也會持續媒合合法旅館轉為防疫旅宿。
台中市觀光旅遊局指出,該市居檢替代所提供1483間房,成立以來即限定台中市民及在台中就學、就業的境外生、商務人士、產業移工入住,現入住814間,尚有669間量能,估本月中下旬入住率可能達7至8成,屆時將擴充約200間備選房間。
新北、桃園:努力找房中
《中央社》報導,新北市政府指出,統計至今天上午8時,全市可接受立即申請入住的防疫旅館目前房間數量只有70間,已經低於安全存量,立即啟動應變措施,原則是「新北優先,同步支援外島縣市」。
觀光旅遊局長張其強表示,因網路訂房已額滿,現有70間可接受申請的防疫旅館房間,將全數暫時保留給當天返國民眾,如有需要,在機場現場派房使用,也就是須確保每1名返國的新北市民,回到台灣一定要有合於規定的防疫處所入住,同時也會繼續支援澎湖、金門、馬祖外島民眾返國需要。
張其強表示,已緊急協同市府衛生局啟動「集中檢疫所」的檢核程序,鎖定1家停業中的旅館,只要符合「集中檢疫所」的防疫標準,將立刻啟用,預計可以釋出180個房間。另外觀光旅遊局協調包括郊區在內,4家有意改做防疫旅館的業者,希望能夠在1月底上線,若順利將可增加310個房間。
《中央社》報導,桃園市觀光旅遊局長楊勝評今天則在市政會議上表示,以除夕夜往前推算15天,1月20日至24日,居家檢疫的訂房率已達九成六,「幾乎滿了」。桃園目前有19家防疫旅館、1988個房間,已積極找新的旅館加入防疫旅館陣容,明天可以到20家、2023個房間,「但還是不夠」,盼能再找4家,增加至少260個房間。
楊勝評說,桃園的防疫旅館雖然以桃園市民為優先,但因為是桃園機場所在地,不能以桃園市民為限,離島的居民也需幫忙處裡,他也說,許多企業的幹部宿舍也符合防疫需求,若可以提供作為檢疫需要,能減低桃園防疫旅館的需求壓力。
若還不夠可申請集中檢疫所,或改讓家人住「安心旅館」
《中央社》報導,指揮中心莊人祥昨日傍晚受訪時表示,因現在已經限制外籍人入境,集中檢疫所量能還夠,預計將開放集中檢疫所空房讓返台者入住。全台都有集中檢疫所,量能約有3300床,空床率5成。而指揮官陳時中今天下午就在記者會上宣布,考量農曆年節將至,海外國人返台居家檢疫需求增加,開放1500至2000間中央集中檢疫場所供海外國人使用。
有需求的民眾自今年1月8日起,可登入「入境檢疫系統」,登錄相關資料並完成線上刷卡繳費後,系統會回覆預約訂房成功代碼給民眾,作為返國登機前的證明。返國後於機場簽署集中檢疫聲明書後,依指示地點自行搭防疫車輛前往集中檢疫所入住。本專案費用一律為每天新台幣2000元(12歲以下同住孩童不收費)。
另外觀光局已函請各縣市政府協調轄內旅宿業增加防疫旅宿量能,近期可增加逾1000房。《自由時報》報導,交通部也研議,若防疫旅館整備不及、或量能不足,可評估改採替代的「安心旅館」方案,即在台國人入住非防疫旅館的一般旅館,將自宅留給須檢疫之返國親友,以符合1人1戶的居家檢疫規定;補助則同樣以每位檢疫者1房晚補助800元的方式,只是換成家人至一般旅館入住,盼可緩解供需吃緊的情形。
Tags:
用愛守護一個家:伊甸基金會「弱勢兒童服務計畫」,牽緊每位慢飛天使的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發展遲緩並非孩子成長的終點,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給予遲緩兒及家庭更多的療育支持,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我們常聽到的「發展遲緩」(developmental retardation),指的是嬰幼兒或兒童在知覺、運動、認知、語言或社交等方面,出現遲緩的狀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大約為6%至8%,以台灣每年平均有20到25萬新生兒計算,台灣每年大約有1萬5千名嬰兒,可能有發展方面的問題。
但是,發展遲緩並非無法矯治,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等等,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接連照顧兩代遲緩兒,她身心俱疲
今年4歲的蓁蓁,因為有癲癇及心房中膈缺損的問題,所以出生後便一直在醫院接受治療。後來醫院安排發展評估,發現蓁蓁不僅因為心臟影響整體發展,也有長短腳的問題。蓁蓁的主要照顧者是奶奶,但奶奶除了照顧蓁蓁,也要照顧有輕度智能障礙的蓁蓁爸爸。
蓁蓁爸爸小時候因糞便的細菌感染,發燒到40度後就醫住院,當時醫療跟早療觀念都不發達,並沒有發現蓁蓁爸爸的發展異狀。等到發現後,才趕緊接受早療服務。蓁蓁奶奶常常感慨地說:「因為太晚接受早療,所以成效比較有限,如果當初能夠早點發現的話,或許現在蓁蓁爸爸可以更好。」
雖然感慨,但是蓁蓁奶奶還是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陪著蓁蓁爸爸走過了早療之路。現在的蓁蓁爸爸不僅表現不錯,更透過就業媒合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平時除了上班,就是陪蓁蓁玩,兩人相處起來像是兄妹一樣充滿了童真的趣味,讓蓁蓁奶奶感到很欣慰。原本想說生活終於要步入正軌的蓁蓁奶奶,沒想到孫女也出現了發展遲緩的狀況。身為主要照顧者的蓁蓁奶奶,想到所有的努力跟辛苦都要再來一次,巨大的疲倦感讓她時常淚流不止。「但是,為了我這個孫女將來能夠自立自主,我現在不扛起來,還有誰能扛起來?」蓁蓁奶奶說。
在照顧的路上,永遠不該讓一個人踽踽獨行
情況和蓁蓁一家類似的家庭,其實並不在少數。隨著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家庭與人口結構改變,不論是上有長輩、下有子女、自己又有工作在身的三明治族父母;或是因父母忙碌而需將孩子交給長輩照顧的隔代教養家庭;資源不足、經濟弱勢的偏鄉家庭、單親家庭等等,在面對發展遲緩兒的照顧問題時,經濟、生理、心理所承受的壓力更加巨大。
根據衛福部統計,在2021年,台灣共有約1.9萬名兒童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以比例來看,遲緩兒接受早療服務的比例,遠低於遲緩兒的個案人數。這或許是因為受到過去「大雞晚啼」的觀念影響,有些家庭中的主要照顧者,可能無法及時,或者不願意面對嬰幼兒在發展上的異常狀況。而另一個原因則是發展遲緩並不像感冒或者跌倒擦傷一樣很明確。根據研究,目前只有大約20%的發展遲緩能夠找到原因,而在這些已知的原因中,還包括了各種先天的缺陷以及後天的影響。
染色體異常、營養缺乏、肌肉神經病變等都屬於先天的缺陷,像上文中的蓁蓁,就是因為遺傳性癲癇問題,而導致的發展遲緩。在後天的影響上,則有可能像是蓁蓁爸爸一樣在幼兒時期受到細菌感染,或者腦傷、腦性麻痺等等。另外也有可能是外在環境所導致,比方家人對於嬰幼兒疏於照顧和互動、兒童受虐,又或者是經濟弱勢的家庭,較無法滿足幼兒成長所需的資源,才導致發展遲緩。

無論原因為何,如果持續忽視嬰幼兒有遲緩發展的情形,對遲緩兒本身、家庭以及社會,都會帶來更沈重的負擔。試想,如果遲緩兒只能依賴主要照顧者而生活,隨著他的年齡增長,主要照顧者會老去、會生病,甚至有一天意外降臨,遲緩兒該怎麼辦?更重要的是,照顧遲緩兒的工作,也不應該只由一人扛起,因為長期照顧所產生的心理壓力,日積月累所導致的悲劇時有所聞。但這些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因為只要發現得早,遲緩兒在專業的支持和幫助下,可以減輕發展遲緩的狀況,更有機會跟上同齡孩子的發展步伐。
慢飛家庭特攻隊 寶貝成長大作戰
伊甸投入早期療育服務邁入第30個年頭,每年幫助超過2萬名發展遲緩兒童及家庭趕上成長步伐。根據伊甸的服務經驗,許多家庭在發現孩子有遲緩成長現象時,往往不知所措,如果再加上社會環境、家庭結構及生活經濟等壓力,整個家庭就會加速失序,面臨崩潰邊緣。因此,伊甸的早療服務,期許能成為每個早療家庭的堅強後盾,以家庭為核心,為孩子安排療育課程,並透過親子活動、親職講座及定期療育會議,幫助家長在育兒上建立實用的五大能力,包含「溝通力」、「學習力」、「自信力」、「決策力」以及「影響力」,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需求,並能積極且自信地陪伴孩子跨越成長阻礙,減輕照顧壓力。今年邀請到藝人楊祐寧擔任愛心隊長,期待能強化並帶來早期療育正面、積極的印象,讓有需求的家庭,願意主動尋求支援,接受伊甸專業早療顧問團的幫助,共同支持孩子在成長階段中的種種需求。

上文中的蓁蓁奶奶,曾經為了蓁蓁的發展,不管颳風下雨,騎著機車載著蓁蓁到醫院回診,一個月要跑醫院好幾趟,非常辛苦。後來蓁蓁開始接受伊甸的早療服務,短短兩年時間,蓁蓁就有了非常明顯、令人驕傲的進步。比方可以自行上下樓梯、戒掉了尿布,在生活自理及口語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其中最大進步是在環境適應上——原本蓁蓁相當依賴奶奶,剛開始進入日托班上課的前半年,常常會哭鬧。但現在已經可以自在的跟著團體一起活動,和同學們也相處很融洽,甚至能夠幫忙老師照顧比自己年紀小的孩子。
「蓁蓁是個體貼的孩子,她在接受早療服務之後,這些特質都慢慢的展現出來。」有一次蓁蓁奶奶在家中默默哭泣,被蓁蓁看到,蓁蓁便上前擦掉奶奶的淚水、安慰奶奶,讓蓁蓁奶奶覺得很驚訝,也很窩心。有時候蓁蓁奶奶在家裡接代工做,長時間久坐時後,蓁蓁還會自動自發的幫奶奶搥搥腰背。蓁蓁奶奶說:「看她那麼乖、那麼懂事,我就覺得再怎麼辛苦也很值得。」蓁蓁一天天的進步,讓蓁蓁奶奶覺得很欣慰,雖然還有許多成長挑戰等著蓁蓁克服,但現在的她,已經擁有更多可能性,順利長大、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伸手就有機會抓住的目標。
「當超人,可以不只有自己一個人」,伊甸早療服務一直鼓勵慢飛家庭勇敢站出來,也期待社會大眾給予友善對待及行動響應,支持伊甸「弱勢兒童服務計畫」,幫助慢飛家庭解鎖成長任務,大家一起努力,用愛陪伴一個孩子,守護一個家。詳情請上官網,或洽捐款專線0800-025-8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