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物的象徵》:佛教「功德」觀最吸引人的就是——不僅可以福蔭子孫,也可護庇王朝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書在西方的佛教研究,具有承先啟後的地位。而此書對從小就習慣佛教存在的臺灣讀者來說,其最重要的價值是引領讀者從一個較宏觀的角度來看佛教對我們日常物質文化的影響,促使我們思索宗教物品在信仰與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文:柯嘉豪(John Kieschnick)
功德觀念與中國佛寺
很多中國的佛寺是由饒富資財之人捐獻給僧眾的宅邸改造而來,這在某種程度上也解釋了為何中國的佛寺以中式建築風格為主。因為其中的主要建築原為民宅,因此也就不可能徹底改建成風格迥異的印度式佛寺。很顯然,只有富有之人才有能力把整座宅邸捐贈給僧眾,而要維持一座佛寺,常常必須捐贈大片耕地。
再讀《洛陽伽藍記》中的記載,不難發現因觸動心懷而做出類似規模捐贈的人士。據這本六世紀的著作記載,有時候太監、各部署高官、不明身分的「異域人士」、將軍、貴族、皇帝,甚至在一例中是兩名富裕的屠戶,都曾捨宅為寺。雖然很多時候作者並沒有羅列他們捐獻的理由,但凡有記載,十之八九都與功德有關。秦太上君寺為六世紀初宣武靈皇后所建,「為母追福,因以名焉」。還有一些寺院,則是為皇帝和皇子的先考追福而建的。
上文提到有一佛寺為屠戶捐建,這個例子說明修寺院的功德除了能為先人追福,也可減輕自己造孽帶來的報應。據記載,一位叫劉胡的人和他的三個兄弟都是禮部尚書的長隨並從事商業屠宰,一日他們聽到即將被宰殺的豬以人聲乞命,兄弟四人為求「闔家人入道」,捨宅為歸覺寺。另外一則軼事說有婦人梁氏,夫死不治喪而嫁。其夫亡靈現身斥責,婦人惶懼並捨宅為寺。
要查考這些軼事的真實性已不可能。劉姓屠戶是否真的為減輕殺生罪孽而建寺,是否真有梁氏婦人為安撫先夫的魂靈而捨宅為寺,還是這些故事是佛寺傳說不斷被炮製的產物?一切均不可考。但是,這樣的軼事至少讓我們看到向寺院饋贈房舍與田地,被視作改變自己命運的有力武器,無論自身或親眷過去造了多大罪孽,皆可以金錢償付。
在後來的朝代裡,皇帝及皇族人員繼續為追福亡人而建造大型寺院。唐太宗為亡母建寺並將功德回向給母親是一個引人矚目的例子。據說太宗自稱弱年失怙,未能事親,如今只有「庶憑景福,上資冥祐。」唐朝另一位極為熱衷捐建佛寺的皇帝是唐德宗。據說他最初是因為三位宰相的諫言而對佛教發生興趣,這三位官員同為虔誠的佛教徒,為修廟事宜殫精竭慮。一次德宗問:「佛言報應,果為有無?」三人奏言:
國家運祚靈長,非宿植福業,何以致之!福業已定,雖時有小災,終不能為害,所以安、史悖逆方熾而皆有子禍;僕固懷恩稱兵內侮,出門病死;回紇、吐蕃大舉深入,不戰而退:此皆非人力所及,豈得言無報應也!
從以上兩位唐代皇帝生平中截取的例子,很好地凸顯出佛教功德觀念中最吸引人的一個層面,即功德觀念不只包含可以把功德回向給特定個人,同時也包含了提供廣泛的庇護;不僅可以福蔭子孫,也可護庇王朝。除了帝王,沒有人能捐建占地面積廣闊的佛寺―特別是有的佛寺規模浩大,院舍鱗次櫛比,可容納成百上千的僧眾。直至宋朝,仍有關於人們「為積冥福」而捨宅建寺的記載。不過,更常見的還是地方精英階層捐建佛寺的情況,而後所有成員都會因其貢獻而獲得功德。
修葺或重建破敗的寺院也可以積累功德。至少有一位宋代的作者認為維修一座舊寺可以獲得非同一般的功德,並在經卷中為自己的觀點找到依據;但是一般而言,供養人似乎並不認為捐建新寺與維修舊寺兩者之間存在任何差別。但是,拋開功德不談,建造一座嶄新的寺院總是比修補一座破廟更振奮人心。與大規模重建寺院的做法互為表裡,這種價值觀形成中國佛寺受忽視―被破壞―又被重建的普遍模式。
在中國,真正的古寺極其罕見,因為佛寺常因意外火災,偶爾也會由於政府迫害而破壞殆盡。還有一個同樣重要的原因是,僧人常常寧願任由寺院逐漸敗落至無可收拾的地步,然後發大願心去募集款項再從頭建起,也不願平時盡心盡力加以維護和整修。每當重建佛寺或主要的修繕工作竣工,當地官員或文人就會託人重新撰寫寺志,詳細記述該工程的情況並附上施主之名。其後寺志會被勒於石碑之上,立於寺中供人瞻仰。在地方志、名家文集和碑帖錄中,我們能發現成千上萬條此類紀錄,它們既提供大量與佛寺歷史有關的資料,也呈現出當時施主的捐獻心態。
虔誠的施主為積福德而捐建佛寺的例子,很容易被大量效仿。隨著佛教功德觀念深入人心,寺院遍及龐大帝國的每個角落,佛寺志也不時描繪出一幅佛教大獲全勝之景。一位宋代作家如此寫道:「自佛法入中國,而海內山水之勝率為浮屠氏有之。」他認為向寺院捐獻財物的盛行,部分原因在於僧眾的信譽,「浮屠氏之徒,其用財也,一髮不欺,以為欺則有報也。」而其他人多將佛寺的興盛歸因於功德觀念深入廣泛的傳播,而非僧眾的信譽,因為「大則車金輦玉,總是善緣;小則披草抽氊,無非勝果。」
還有人警告,只有慈善才是治癒貪心的良藥。「故當世導師必破人愛欲之萌而起人喜捨之意,使人皆知『情田』、『福田』之說而內自得焉。」憑藉建寺,佛教之福田被深耕密種,僧眾和施主俱可從中獲益。不過,雖然大多數虔誠信徒仍舊繼續宣講功德教義,並不斷頌揚樂善好施的人將會坐收福報,但是也有人對這種與物質聯繫過於密切、並常被教條式運用的教義表示疑慮。
功德觀念的抨擊者
七六七年,唐代一位頗有權勢的太監將自己的一處產業捐為寺院,「以資章敬太后冥福」,章太后即代宗皇帝之母。代宗隨後也同意拆掉幾座宮中的房子以便給新寺提供建材。一位名叫高郢的耿直官員聞訊大怒,立刻上書勸諫:「先太后聖德,不必以一寺增輝;國家永圖,元寧以百姓為本。舍人就寺,何福之為!」在另一道奏摺中,高郢提及「古之明王」,即佛教傳入中國以前的古代明君,講述他們「積善以致福」的德政,並於文末結語批評代宗之支持建寺,稱「以此望福,臣恐不然。」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