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台北雙年展(一):「雙年展」到底是什麼?是否淪為商業行銷、另一種資源聚集在精英階層的派對?

2020台北雙年展(一):「雙年展」到底是什麼?是否淪為商業行銷、另一種資源聚集在精英階層的派對?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篇文章將從不同型態的雙年展觀點,以探討雙年展在不同模式與主題上所希望提攜的內容與社會議題,並藉此闡述時間與空間組合出的「雙年展化」(biennialisation)。

雙年展的歷史與脈絡簡述

若要談雙年展的歷史脈絡,單純線性的時間歷史追溯並不能完整了解每種雙年展的樣態,尤其在當雙年展已經成為一種現象,成為城市行銷、國家軟實力表現的工具。每種雙年展都有它於效仿之外原始的初衷與目的。

雙年展在發展與變遷中,的確,已經建立了幾個「浩大工程」、「突破」、「創新」、「區域性文化能量」的標籤,但也許,除了爬梳誰先誰後,了解近代雙年展幾個不同型態建立的脈絡,可以提供這樣以時間(雙年)作為號召與賣點的展覽架構,以及當時間(雙年)與空間(美術館)成為固定的模組與策略時、議題提倡以及計劃如何被生產的模樣。

S__3588101
Photo Credit: 王祖鵬攝影
本屆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

這篇文章將從不同型態的雙年展觀點,以探討雙年展在不同模式與主題上所希望提攜的內容與社會議題,並藉此闡述時間與空間組合出的「雙年展化」(biennialisation)。又,當雙年展已經成為某種消耗、效仿、 甚至新自由主義、西化與資本化的代名詞時,如何除了接受雙年展即是西方產物的事實,用微觀看待這樣宏大的文化機制。

威尼斯雙年展

在今日,總計有100到200間的各式雙年展中,在義大利威尼斯的雙年展 (La Biennale di Venezia) 被稱為是雙年展之母 (the mother of biennials),甚至是藝術界的奧林匹亞 (art-world Olympics)。第一屆的雙年展於快終結的19世紀、1895年開幕,稱為威尼斯市第一屆國際藝術展 (1st International Art Exhibition of the City of Venice) 。

第一次盛大舉辦的威尼斯雙年展決定使用邀請參展方式,在展區特別留下位子給國外的藝術家,並也以評選方式展出未被邀請展出的當地藝術家[1]。雙年展的舉辦展現了威尼斯的國際大度,目的是為了「以無國家差別的方式展現最現代最高貴的精神」,總計有超過20萬訪客,並根據大英百科、獲得了世界性的認可[2](但不清楚這時候的世界性是否指的只是西方關注)。

承襲了十九世紀世界工業博覽會的精神,威尼斯終於在文藝復興熱長時間消退後、再度使用(國際)美術展覽的方式展現影響力。現今的威尼斯雙年展依然帶有指標性,國家館對展示哪位藝術家的作品與以哪位策展人去策自己的國家館,皆在觀眾眼裡成為某種文化與政治性的表現,在國家館內的展現也不免如此。

AP_646168571150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第56屆(2015)威尼斯雙年展側展人Okwui Enwezor(左)與威尼斯雙年展主席Paolo Baratta(右)在雙年展開幕的合影。威尼斯雙年展是全球最早的雙年展,首屆於1895年舉行。

例德國在1938年,於希特勒當政時將在威尼斯的巴伐利亞館 (Padiglione Bavarese) 重建為德國館 (German Pavilion),由納粹建築師Ernst Haiger操刀,將設計改為希特勒所認可的新古典主義美學。自此,德國館的實體建築一直在爭議中,廣被認為不應是當代德國的代表館。

1993年, 代表德國館的藝術家Hans Haacke (同時代表的藝術家包含Nam June Paik) 進入德國館[3],將館內建築的實體地板打碎,企圖展現對納粹政權的不齒與對歷史憤怒。威尼斯雙年展不但將不同國家的藝術、技術與議題帶入義大利的城內,更因為如此,成為兩年一輪各國族文化政治問題的集散地。

城市雙年展

城市與雙年展,在威尼斯之後,已經成為攜手相伴的朋友互相扶持。在許多城市中,雙年展的模式為:由市政府或公家單位作為主導,並由同一個博物館或美術館作為主要舉辦單位;又或,經由創立城市雙年展組織或基金會,並透過公家補助以進行雙年展的舉辦。

不管是如何組成,城市為名的雙年展不但被投予必須超越地區想像與文化的寄望,更並必須保持國際化 (當然國際化經常與北營(Global North) 文化霸權畫上等號就在此先不討論)。這樣的雙年展,不但提攜舉辦館所國際知名度,更需展現所在城市是一個帶有趕得上當代議題與文化的國際城市。

號稱是世界第二創立的聖保羅雙年展、世界第三創立的雪梨雙年展、柏林雙年展、赫爾辛基雙年展與今年延期的光州雙年展、Power Station of Art的上海雙年展與甫開幕的台北雙年展都在這樣的城市行銷 (文化軟實力呈現) 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也因此,題目的呈現與議題闡述更是格外重要。

以近年度的題目為例,2020台北雙年展沿襲2018「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的生態議題,邀請法國哲學家布魯諾.拉圖 (Bruno Latour) 策畫的「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更延續此架構,延伸與擴大討論看似分裂的地緣政治、經濟、生態與環境議題,事實是生命共同體,並在最終無法相互避免。

2020台北雙年展參展藝術家合影
Photo Credit: 中央社
2020台北雙年展以「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為主題, 20日在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行活動記者會,北美館長林平 (2排右7)、策展人馬汀.圭納(Martin Guinard)( 2排右6)、公眾計畫策展人林怡華(2排右5)出席,與 參展藝術家等合影。

同樣的,即將在2021年舉辦的第一屆赫爾辛基雙年展 (Helsinki Biennial) [4]也以環境命題,提出標題「相同的海」 (The Same Sea) 描繪所有事物倚賴著彼此的相互關係。將主要展場設置在芬蘭的瓦利島 (Vallisaari) ,赫爾辛基雙年展將展出與島上環境相關的場域特定作品 (site-specific work) ,不但闡述環境、人類、文化與身分認同等議題,更是以「海」作為聯繫芬蘭群島陸地之橋梁、反映共存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