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球數不多的巴西前鋒Roberto Firmino,何以成為「紅軍」利物浦的不動主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Roberto Firmino這位數據絲毫不起眼的前鋒,成了「紅軍」利物浦近幾個賽季從復興乃至於邁向王朝過程中最鐵打不動的主力之一,同時也是球隊贏球時最容易被忽視,輸球時卻最容易被批評的重要成員。他的價值為何?
文:阿燊
衡量一名前鋒的能力或作用,一般來說都會習慣性先檢視其進球與助攻次數。而一名上陣183場取得58個進球37次助攻的前鋒(大概就是平均每兩場才會有助攻或進球),若單純只從這樣的基礎數據來看,恐怕絕大多數時候都只會被視為一名普通的前鋒,一名頂多只能成為中下游球隊的主力,抑或只是豪門球隊替補的進攻球員。
然而正是這樣一名數據絲毫不起眼的前鋒,卻成了「紅軍」利物浦近幾個賽季從復興乃至於邁向王朝過程中最鐵打不動的主力之一,同時也是球隊贏球時最容易被忽視,輸球時卻最容易被批評的重要成員──Roberto Firmino。
Firmino本(2020)賽季至今確實出現一些狀態不夠好的現象,因此被批評該讓狀態更好的隊友取代其先發位置的聲浪,某種程度來說好像也合情合理。然而球員狀態不佳在競技比賽實屬正常至極的事,但即便如此,Firmino仍舊坐穩球隊的主力前鋒位置,甚至連教練Klopp也不止一次為其辯護,更進一步說明了這位進球助攻不多的前鋒,對於利物浦的價值遠遠超越字面上的數據。
而筆者正想透過此篇與大家一起來檢視一下Firmino真正的價值到底在哪,也希望球迷們能夠不要因為球員一時的狀態不理想,就忘了過去或現階段為球隊提供的其他價值。當然球員的狀態若不佳,且確實有其它球員具備替代條件的話,教練自然會進行必要的輪換調整,然而針對本賽季至今狀態一般的Firmino,真的已經到需要被取代的地步了嗎?讓我們先來看看這名巴西前鋒在利物浦陣中的定位與價值,再來做更進一步的結論吧。
不進球的Firmino,價值在哪?
一、防守:跑動距離、壓迫反搶能力
從防守端來談論一名前鋒的價值確實是很違反一般球迷的理解,畢竟一直以來我們對於前鋒的認知就是進球、進球、再進球。這樣的認知當然也沒什麼問題,但之所以要先從防守端來討論Firmino,關鍵在於Klopp在利物浦打造的壓迫反搶體系(Gegenpressing,屬於Counterpressing的一種),就是一套以激進防守作為主軸的戰術,即透過高張力高強度的防守去壓迫對手,企圖在對方半場內奪回球權後立刻就地展開快速反擊。
換句話說,就是一套以積極進取的防守策略作為所有攻勢組織的開端,因此作為這套戰術體系下的主力,哪怕是負責前場的進攻球員,也都必須具備足夠優秀的防守能力(與相同位置的其他球員相比)。而一旦要討論防守能力,尤其是Klopp底下這套更考驗體力與執行力的體系,球員的跑動能力以及壓迫反搶的能力,就成了檢視球員的重要指標。

上圖為上賽季英超所有前鋒的跑動距離,Firmino不僅僅是三叉戟中跑動距離最長的,同時也是英超所有前場球員中的第一名。

上圖則為上賽季英超所有前鋒在對方半場內,成功從對手腳下奪取球權的次數,Firmino同樣是英超第一名。而如果從進階數據來看,Firmino近三個賽季的壓迫成功率也是相當穩定且可觀的:
賽季 | 壓迫成功率 |
17/18 | 28.8% |
18/19 | 28.6% |
19/20 | 31.1% |
穩定將近三成的壓迫成功率是什麼概念?就是在場上每十次壓迫對手,可以三次成功直接對方腳下奪回球權,然後立馬展開反擊,而且Firmino絕大多數的壓迫範圍都在中前場,意味著直接更多時候可以直接在對方半場內啟動反擊(正是Klopp的戰術設定需求)。
而光看壓迫成功率的話,Firmino與另外兩名隊友相比(Salah與Mane)其實並沒有體現多大的優勢(Salah與Mane的整體成功率都略高於Firmino),然而如果仔細看三人的壓迫次數上,Firmino的價值就馬上得到體現:
賽季(壓迫次數) | Firmino | Salah | Mane |
17/18 | 704 | 456 | 388 |
18/19 | 733 | 618 | 689 |
19/20 | 694 | 552 | 504 |
總和 | 2135 | 1526 | 1581 |
與Salah以及Mane相比,Firmino不僅僅在近三個賽季都是三人中壓迫次數最多的,而且從三個賽季的總和來看,Firmino整體的產量幾乎是另外兩名隊友同時期再多加一個賽季的概念(因此壓迫成功率稍微低於兩名隊友也絲毫不能掩蓋其防守端上的貢獻)。
而無論是Jota還是南野,現階段至少在防守端上都仍舊沒有達到足以取代Firmino的標準,前者雖然近期在進攻端的存在感十足,但在過去的球隊中並沒有像如今利物浦那樣執行高強度高頻率壓迫對手的防守策略下,無論是壓迫成功率還是壓迫時機(包含與隊友的配合),都仍舊需要時間來證明自己的能力;至於後者,雖然上賽季交出了31.7%的壓迫成功率,且跑動能力基本不遜於Firmino太多,但畢竟樣本數不多且Klopp向來幾乎不會讓新加盟的球員太快佔據先發位置(除非像Thiago這種等級)。
二、進攻端:組織串聯,為隊友創造機會
全世界都知道在Klopp的主要433陣型中,喜歡安排三名工兵型的中場(也是為了讓壓迫逼搶的力度能夠最大化),意味著當球隊陷入陣地戰時,組織串聯的任務就只能落在作為主力中鋒的Firmino身上(因為Salah與Mane更適合衝鋒陷陣,而不是組織串聯)。

上圖為Firmino近三個賽季的活動熱區,可以明顯看出雖然貴為前鋒但絕大多數時間都在對方禁區外圍活動,從圖來看更像是一名進攻中場而不是前鋒(到了上賽季甚至距離禁區更遠了)。而這樣的主要活動範圍也正好說明了Firmino為何進球數很難有多大的突破。
Tags: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