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10000年》:英國1846年廢除《穀物法》,使「自由貿易」紛紛為他國效法

《世界經濟10000年》:英國1846年廢除《穀物法》,使「自由貿易」紛紛為他國效法
Photo Credit:Edward Goodall@Wiki 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英國,自由黨能夠於一九○六年的大選中獲得壓倒性勝利,部分原因即是他們認為保守黨的關稅提案會抬高麵包價格。在當時,自由貿易可能是一種「民粹政策」。

文:菲利浦・科根(Philip Coggan)

十九世紀,工業化從英國蔓延到歐洲許多地區,再到北美和日本。全球化不再局限於數量有限的奢侈品方面,一般人也能開始實際感受到全球化浪潮。到一九一四年,如同約翰・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所形容的,「倫敦的居民可以一邊在床上啜飲著早晨第一杯茶,一邊撥打電話訂購來自世界各地的商品,他可以自己決定購買的數量,並合理預期商品會直接送達家門口。」

本章涵蓋的時間範圍亦見證了交通系統的莫大變化,包括鐵路和蒸汽船,使得世界各地遷徙的人數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參見第九章)。另一項重要發展是以石油、化學製品和電力為基礎的新工業接續出現,這些工業被稱為「第二次工業革命」。

世界上有部分地區是真正可能稱得上「財富大爆炸」的地方。在一八二○年,美國的人均GDP(按二○一一年美元計算)為二千零八十美元,但到一九一四年,其人均GDP漲到八千一百零一美元。一八二○年,英國的人均收入為三千二百四十一美元,遙遙領先美國;到一九一四年,其人均GDP以七千九百七十三美元稍稍落後於美國,但漲幅仍達百分之一百五十。

法國實際收入的漲幅幾乎是原本的三倍,從一千八百六十七美元上升至五千三百二十四美元。但這些國家與中國形成鮮明對比,中國的人均收入從八百五十四美元降至七百八十六美元。在一九一三年,西歐與北美占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而產量達世界產量的百分之五十一。

重要的是,儘管人口不斷增加,但生活水準仍持續提高。全球人口在一八二○年時可能才剛突破十億,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達到十八億左右。全球預期壽命從一八二○年的二十九歲增加到一九一三年的三十四點一歲,而歐洲同時期的增長更為顯著,從三十五點六歲上升到四十六點八歲。

已開發國家在十九世紀也實現了都市化。一八○○年,百分二十三的英國人居住在總人口數為五千人以上的城鎮;到一九一○年,該比例增加至百分之七十五。同一時期,歐洲整體的都市比例從百分之十二上升到百分之四十一,而美國則從百分之五上升至百分之四十二。相較之下,在一九○○年,只有百分之六的中國人居住在城鎮,該比例比三個世紀前還來的少。

最後,勞動人口組織起來加入工會,並開始挑戰資本所有者。「工人階級」的說法和以階級觀點分析社會變得更加普遍,並採用「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等詞彙。商業發展出股份所有制。私人公司漸漸成長為擁有龎大規模和權力的公司,如標準石油(Standard Oil)和美國鋼鐵公司。越來越多我們認知裡的現代社會現況紛紛出現。

一個相對和平的時代

拿破崙於一八一五年在滑鐵盧戰敗後,歐洲長達二十三年的衝突紛爭終於結束了;同年,一場中斷跨大西洋貿易的英美戰爭也宣告落幕。下個世紀將會發生許多衝突征戰,包括兩次鴉片戰爭這類可恥的事件,讓英國人成功阻止了中國當局破壞英國利潤豐厚的毒品貿易。

大多數戰爭都是地域性的,並沒有發生像七年戰爭(從北美延伸至印度)或二十世紀的世界大戰那樣的全球性衝突。所幸這些地域衝突征戰都很短暫,普魯士先是在一八六六年擊敗奧地利,然後一八七一年擊敗法國,從而統一德國。

十九世紀最具破壞性的事件是內戰,例如中國於一八五○年代和一八六○年代的太平天國起義,造成二千萬到四千萬人喪命;美國聯邦政府與南方邦聯之間的衝突,造成約六十二萬士兵死亡。

在長期沒有國際衝突的情況下,加上海盜活動也因英國海軍而變少,因此商人們得以自由地跨境貿易。全球貿易額從一八四○年到一九一三年成長了七倍,以不同的測量始點來看,貿易在全球GDP比例也從一八二○年的百分之一上升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的百分之八。

經濟學家凱文・歐魯克(Kevin O’Rourke)和傑佛瑞・威廉森(Jeffrey Williamson)認為,直到十九世紀,全球貿易仍由奢侈品主導著,例如一七八○年代,香料、香水以及像是茶、咖啡這類商品幾乎占荷蘭東印度公司進口商品的三分之二。

全球化只有在大宗商品市場逐漸凝聚成一體時才會真正實現,也就是說,除了關稅和運輸成本的影響之外,不同國家的價格都是大同小異。

隨著運輸成本下降,貿易逐漸成長。在一八八○年至一九一○年間,日本長崎和中國上海的煤炭運輸成本下降了百分之七十六。在一八三○年的美國,用貨車將一噸重的貨物運送一百英里遠,需要相當於現今一百七十四美元的費用;到了一九○一年,鐵路運輸讓價格銳減了八分之七,只要二十二美元,且運送的時間也縮短了。

由於蒸汽船的出現,將一蒲式耳(bushel,譯註:穀物、水果等容量單位,一單位的蒲式耳在英國約等於三十六點四升,在美國約為三十五點二升)穀物從芝加哥運送到利物浦的成本,從一八五○年代後期的三十五美分降至一九一二年的十美分左右。

運輸成本下降帶來了深遠的影響。源自美洲平原的小麥,以及冷藏技術開發後阿根廷彭巴草原的牛肉都被運送至歐洲,結果使工人們可以獲得便宜的食物,並提高他們的實際生活水準。在英國,自由黨能夠於一九○六年的大選中獲得壓倒性勝利,部分原因即是他們認為保守黨的關稅提案會抬高麵包價格。在當時,自由貿易可能是一種「民粹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