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世界經濟10000年》:19世紀出現鐵路修建熱潮,但美國鐵路卻是赤裸裸的欺騙

《世界經濟10000年》:19世紀出現鐵路修建熱潮,但美國鐵路卻是赤裸裸的欺騙
Photo Credit:Unknown@Wiki 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鐵路的發展與被稱為工業革命的經濟變遷交織在一起。由於火車引擎需要煤來發動,列車需要在鐵製軌道(後來以鋼鐵製作)上行駛,所以鐵路的發展促成礦業和鋼鐵工業的發展。反過來看,事實上煤炭工業亦激發了修建鐵路的想法。

文:菲利浦・科根(Philip Coggan)

極其重要的運輸網

在紐約中央車站宏偉的大理石大廳上方,有一條玻璃走道,從這裡你可以俯瞰每天經過車站的七十五萬名乘客。當每位乘客都朝著不同方向匆匆離去時,不禁令人聯想到螞蟻窩裡忙碌的景象。就像每隻螞蟻走在明顯隨機的路線上都有自己的目的,一般乘客也知道如何在這個占地四十九英畝的空間,從迷宮般的人行道和隧道裡找到他們的最佳路線。在早上尖峰時段,每隔四十七秒就有一列火車進站,讓通勤者可以抵達在曼哈頓的工作地點。

如果過去主事者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話,那我們可能就看不到中央車站這個宛如大教堂般的大廳。一九六一年,他們曾要求將天花板降到十五英尺,並在中間安裝三個保齡球道。對通勤者(和一些電影導演)來說,他們的提議所幸被否決了。

如果沒有中央車站(載運從北方來的乘客)或其姊妹站賓州車站(Penn Station,運送從新澤西和長島來的通勤者),紐約就無法正常運作;事實上,沒有龐大的地鐵系統,紐約也難以運作。光是卡車和貨車就把曼哈頓的街道擠得水洩不通,更何況這還沒把數百萬輛汽車司機算進去。

很少有通勤者會停下來思考他們每日交通行程背後所需要的協調工作。在他們頭頂上方,中央車站的六樓,有一個房間坐滿調度員,監控著車站四十二條軌道上列車的進出站情形。當我在參觀時,一輛列車正繞著車站周圍的「環形」迴車道行駛,這樣就能改變行駛方向——非常罕見的畫面。

從經濟角度來看,為了促成通勤者的交通行程,背後可是經過了好幾個數不清的階段。首先,火車是由日商川崎重工業(Kawasaki)和加拿大運輸設備製造商龐巴迪(Bombardier)兩家公司所製造的;鐵路號誌系統來自法國跨國公司阿爾斯通(Alstom);軌道旁供電系統則是由瑞典和瑞士跨國集團提供。不過,這一切只是剛開始。照亮中央大廳天花板上黃道十二宮圖的燈由日本東芝(Toshiba)公司製造,周圍的大理石雕刻來自義大利,一九九○年代翻修車站時,專業的修護人員也是來自義大利(在翻修以前,中央車站的天花板被香菸的煙霧燻黑,車站也是許多流浪漢的聚集場所,很少通勤者願意在此逗留)。如今,中央車站成為一個旅遊勝地,每天有一萬人來這裡只是為了吃午餐,而不是為了趕火車。

上述提到的燈、列車及電力公司,都仰賴從地底下開採出來的原物料——鋼鐵、鋁、銅線。必須有人設計和製造火車座椅,包括座椅套所需的布料。也需要建造為車站供電的發電機(位於地下室深處),當然還有由化石燃料(必須從地下鑽採)產生的電力。車站裡供應的食物,其材料來自世界各地。所有原物料都必須靠輪船或卡車運到車站,接著我們又進到另一個層級:必須有人建造輪船與卡車,貨物運輸的貨櫃也是。此外,也得有人建造貨物卸貨的港口和卡車行駛的道路。總而言之,數百萬名工人可能在某個階段或其他階段裡參與了運送每一位通勤者上班的過程。

我們的全球運輸系統載著人們去工作,也運送人們去度假,讓人們可以探親,並為人們帶來世界各地的貨物。隨著財富擴散到全球各地,越來越多人能夠出外旅行。二○一七年搭乘飛機的人次約為四十億,幾乎是二○○五年的兩倍。就火車而言,每年延人公里數(passenger-kilometres)約為三兆公里,中國和印度各自都超過一兆公里。但與汽車行駛公里數相比,這兩個數字都相形見絀;美國人每人每年平均駕駛約一萬八千公里。

交通運輸的變化對世界和經濟的發展產生了難以置信的影響。在六萬多年前,首批船隻讓人類可以從亞洲抵達太平洋島嶼。幾千年來,海運是迄今為止運輸大宗貨物最便宜的方式。後來船隻的設計逐漸改良,正如我們在第四章所提到的,新增了船帆、方向舵、指南針等。到了十二世紀,中國的造船技術已經非常先進,採用鐵釘、具有水密艙壁的雙層船殼以及救生艇。十五世紀晚期和十六世紀,更先進的船艦和航海技術讓歐洲人來到亞洲和美洲,並使歐洲人主宰了印度洋貿易。

鐵路和蒸汽船將美國的農產品帶到歐洲,然後把歐洲移民帶回美洲。鐵路的出現也讓人們第一次可以出外旅行度假。火車促使工人搬到郊區;「通勤者」(即長途跋涉去工作的人)的概念,在維多利亞時代以前還無人知曉。

第一條通勤鐵路線於一八三六年開始運行,從倫敦東南部的格林威治(Greenwich)到倫敦大橋(London Bridge)。「通勤」一詞出自美國鐵路公司,當時他們為經常搭乘的旅客提供乘車減免或折扣優惠。但早期許多倫敦通勤者搭乘的是馬車或公共汽車,而不是火車。

汽車為城市的擴張帶來新的動力。美國人居住在郊區的比例從一九四○年的百分之二十上升到一九六○年的百分之三十三,一九四八年至一九五八年間建造的一千三百萬棟住宅中,有一千一百萬棟位於郊區。巨大的貨櫃船讓貨物運輸更加低廉,從而促進世界貿易量和全球化。飛機將遊客和商人帶到世界各地,促進了跨國公司的發展。以上這些形式的運輸都需要大量的能源,進而帶來進一步的經濟變革(參見第五章)。

在人類大部分的歷史裡,只有兩種運輸貨物和人員的方式。第一種是陸路運輸,靠步行或借助馱獸,如駱駝、馬或驢子。除了專門靠馬匹行動的信使服務(如蒙古人擁有的),其他陸路運輸方式都緩慢耗時,且不僅成本昂貴,風險也很大。另一種運輸是透過河川、海洋與運河,這也是緩慢且具有風險(遭遇海盜搶劫或沉船)的方式,但成本低廉,船隻還可以攜帶更多大型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