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環保意識提升回收率不增反跌?新加坡廢塑料的困境與轉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新冠疫情的爆發嚴重影響了廢塑料回收的產業鏈。根據GA circular顧問公司於去年8月所發布的報告,印度、泰國、印尼、越南和菲律賓的產業鏈急需第三方的介入,否則將面臨崩盤的風險。各國的封城措施導致多數回收商面臨資金周轉不利,缺乏廉價勞工,跨國物流限制等問題。
新加坡地狹人稠,塑料輕便卻體積大,丟棄後的處理需小心規劃。過去15年,廢塑料佔新加坡居民年垃圾重量的8分之1至9分之1。相較於其他國家,新加坡廢塑料所引發的佔地與污染問題却不大,全拜其全焚化的垃圾處理政策所致。
新加坡所有的垃圾都被送往焚化廠處理,其燒盡的灰燼則往其岸外的實馬高填埋場(Semakau Landfill)填海。在新國的環境政策裡,延長實馬高填埋場的使用壽命成了最主要的考量。塑料的密度雖然低,但卻能在焚化爐轉化為能源和氣體,化成灰燼的比重少之又少,在過去較少引起該國民眾的關注。
在近幾年,儘管廢塑料議題在新加坡主流社會和社群媒體受到高度關注,人民環保意識也有所提升,但回收率卻不增反跌,從2005年的13%減至2019年的4%,箇中原因為何?

組屋的垃圾處理模式
新加坡8成的人口住在政府組屋(當地人稱HDB flats)。大部分組屋採個人垃圾收集系統(Individual Refuse Collection System),方便極致。居民在廚房或同層電梯旁就能透過空槽,把垃圾丟到底层空間,再由收集商直接收集。
反觀,若居民要投放回收物,則必須親自把物品帶到組屋底層的回收箱置放。如此的不方便導致該國居家回收率不高。近年來,政府終於在新建組屋採用學界建議多年的雙槽系統(dual waste chutes system),方便居民在同一樓層投放垃圾和回收物。如此一來,居民只需在家裡分類可回收及不可回收兩大類別,趁著丟垃圾時,一併養成回收的習慣。
該國另一個回收阻力是一視同仁的垃圾處理費。無關家戶的垃圾多寡,組屋居民都得付一樣的處理費給垃圾收集商。回收率是回收物的重量除以總垃圾的重量,因此減少垃圾量可提升回收率。雖然新國政府落實多項罰款政策,卻暫無透過任何收費機制來控制家戶的垃圾產量。
打個比方,民眾可使用購物時免費獲取的塑料袋,來包裝垃圾和回收物。「拿來丟垃圾」成了他們不願採用可重複使用購物袋的藉口。

新加坡政府組屋的垃圾收集系統
從藍桶到海外回收廠
回收方面,新加坡多採用混合式(comingled)的回收桶,多呈藍色,當地居民稱為「Blue Bin」(藍桶)。民眾無需根據塑料、玻璃、紙張等類別分流。這提高了後端分類成本,甚至讓乾淨的回收物有受污染的風險。
筆者16年前曾在新加坡國家環境局實習半年,曾「趴趴走」檢查大部分的組屋藍桶。當時,不可回收物錯置藍桶的現象司空見慣;如今情況雖稍微好轉,但並不樂觀。根據新國報章《Today》在2018年的報導,一家廢塑料收集商所收集的塑料,有超過一半因為受污染而無法送往回收廠。
一般而言,同個住宅區的回收物收集商和垃圾收集商同屬一家公共垃圾收集商(Public waste collector,PWC)管理。PWC必須透過鼓勵回收率,來減少送往焚化廠時需繳交的處理費。PWC時而會把收集回收物的工作分給小盤回收商處理,舉例而言,一寶特瓶將會從藍桶,經小盤回收商和PWC的收集,運至專門收集廢塑料的廠商壓縮成方塊,再由船運或陸運寄往海外回收廠。

拒收洋垃圾
過去,新加坡的廢塑料大部分運往中國大陸處理。2018年,中國拒收洋垃圾,這些廢塑料必須找尋新的通路,尤其是臨近的東協國家或印度。因為供過於求,回收廢塑料的利潤開始受到影響。
在新國塑料垃圾量不減反增的情況下,中國的政策間接接導致2018年的塑料回收率從6%降至4%。
不僅如此,國際石油價格在去年第二季降至谷底,降低了國際市場對廢塑料的需求量。塑料製造商可選擇便宜的原油作為原料。在一些國家,廢塑料經法律或執法漏洞進入,嚴重污染該地的土地與水源,成了人人喊打的對象,進而減少各國進口廢塑料的配額。
疫情影響,雪上加霜
新冠疫情的爆發嚴重影響了廢塑料回收的產業鏈。根據GA circular顧問公司於去年8月所發布的報告,印度、泰國、印尼、越南和菲律賓的產業鏈急需第三方的介入,否則將面臨崩盤的風險。各國的封城措施導致多數回收商面臨資金周轉不利,缺乏廉價勞工,跨國物流限制等問題。
在新加坡,不少小盤回收商無法吸納回收塑料的成本。廢塑料體積龐大,運輸它們的成本高於售價,即使廢塑料收集商願意購買廢塑料,也難以吸引小盤回收商的目光。
在廢塑料收集商一端,經壓縮的廢塑料仍佔據空間。除了物流作業的干擾,收集商也難以騰出倉庫囤積,無法等待廢塑料的售價提高時出售。
為解決以上困境,選舉後改稱的新加坡永續發展及水源部(原稱環境與水源部),於去年8月成立「塑料回收協會」,同時計劃興建首個塑料回收廠。
此塑料回收廠仍在發想階段。除了常見的固體回收外,學界也提出將塑料轉化為熱解油(Pyrolysis oil)的意見。此高溫高壓的化學回收方式並不常見,可把塑料還原回高燃值的液體。但,廢塑料的化學純度(purity)、穩定的供應量和背後的成本仍是極大的挑戰。
轉向減塑
非政府組織也在塑料回收議題上舉足輕重。慈濟基金會是全新加坡唯一每月於組屋底層舉辦回收分類及環保教育的組織。因應塑料回收的困境,該組織已於去年9月宣布不再接受塑料回收物,並投放更多心力於減塑的宣導上。
ESG成為永續經營新顯學,除了追求獲利,這些企業更重視打造多元包容及友善環境的幸福社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現今越來越多企業共享ESG架構理念,彼此跨業結盟、分享各自優勢,讓企業影響力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從渣打銀行與全球第一大烈酒集團帝亞吉歐的對談中,就可以看到雙方有許多相似之處。
「我的夢想」是許多人小時候作文課都會寫的題目,但是長大後,能真正實現夢想的人為什麼少之又少?其實,原因來自千里馬沒能遇上給予支援與資源的伯樂。
不過現在情況正在翻轉,因為現代商業環境,除了追求獲利最大化,更多企業把重心投入於實踐永續發展理念;尤其是在社會責任方面,企業更加重視勞工及社區等利害關係人的權益與福祉。打造更包容與多元的社會,需要更多企業一起聯手合作。
渣打、帝亞吉歐:從各自領域幫助社會上的千里馬
渣打銀行與帝亞吉歐在社會責任方面的相似之處,在於兩家企業都有幫助社會更具包容、照顧弱勢的公益計畫。
多年來,渣打在攜手政府單位及社福夥伴,共同打造「看得見的希望視障就業平台」,並透過連續贊助國內最大型的公益馬拉松賽事「渣打臺北公益馬拉松」至今累計幫助近700位視障朋友成功並穩定就業。在支持視障青年多元就業之外,渣打集團於2019年推出全新的全球性計畫 — Futuremakers by Standard Chartered,並擴大所協助對象,主要協助16-35歲視障青年及弱勢女性,並與社福團體合作,結合各組織的專業與資源,為他們提供就業的支持,幫助他們翻轉未來。在2020~2023年期間,渣打協助近7,000名視障青年及弱勢女性學習新技能、輔助他們就業及創業。目前渣打銀行也有6位視障員工在銀行擔任客戶服務的工作。

一般人可能無法體會,一些簡單的動作因為礙於視力限制,必須比常人多付出數十倍的反覆練習,沖泡咖啡就是一例。台灣第一位視障咖啡師林佳箴,小時候因意外導致視力逐漸退化,但她沒有向命運低頭,努力取得英國國際咖啡師證照,並且創立「甜裡開始」咖啡廳。
林佳箴的故事,能夠感動人心並且躍上媒體版面,一方面也因為她是帝亞吉歐「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的2020年得主名單之一。
帝亞吉歐Keep Walking計畫從2003年正式啟動,訴求不以營利為目的,不限定夢想的類型和議題,從環保生態、藝術文化、公益推動、到偏鄉教育,如今已經實現超過200份計畫,累積提供達1.8億元獎金回饋。每一位夢想家獲得贊助後,得以展現他們的天賦,實現自己的使命,堅持夢想並且勇往直前。
為地球永續而戰,日常小動作也能節能減碳
ESG概念的另一個重要議題是「環境保育」。近年因應極端氣候現象頻傳,為了讓全球溫升控制在1.5°C以內,截至2022年10月,全球已經有137個國家響應2050年要達成淨零排放,其中德國、瑞典、日本、英國等先進國家,更將「淨零入法」透過實際舉措要求企業從營運過程減少碳排放。
從國家立法到企業響應並展開行動,證明永續行動的迫切性,也凸顯沒有任何人可以在節能減碳這件事置身事外。
帝亞吉歐近期提出「2030社會願景」計畫,其中三個核心範疇分別是「提倡理性飲酒、促進社會多元包容、促進環境永續發展」,最後一項就扣連2030年要達到淨零排放。帝亞吉歐台灣總經理梁殷禎分享,在釀酒過程,最重要的成分就是水資源,帝亞吉歐規劃未來在產地製造過程,運用先進技術讓產品減少30%用水,具體提高產品生產效率。

渣打銀行總經理韓德聖(Ian Anderson)則表示,渣打集團也訂出2025年底要落實自身營運零碳排,2050年底達成投融資淨零碳排的目標。由於銀行的業務屬性,碳盤查過程, 屬於範疇一、範疇二的溫室氣體排放可以從自身做起;範疇三則屬於其他間接排放,例如商務旅行、上下游運輸、乃至於供應鏈、客戶所產生的碳排,且範疇三的碳排放量佔了總排放量95%。因此,渣打銀行下個目標就是要幫助客戶落實綠色轉型,打造綠色永續生態系。
值得一提的是,淨零減碳除了仰賴數位科技、組織轉型、調整商業模式來達成,每個人也可以在生活中擔任永續小尖兵。例如渣打銀行推出自家的永續發展App,員工可以在每日的工作中掌握自己的碳足跡,嘗試透過趣味的方式減碳,像是澆水、種樹小遊戲,企業會依同樣比例植樹,讓員工在日常為永續盡份心力。
翻轉偉大企業定義的現在進行式
股神巴菲特曾如此定義他眼中的偉大公司:「我認為競爭優勢可以持續25年到30年的公司」。然而,在ESG思維之下的今日,值得思考的是,偉大企業的意義應被賦予更多價值,除了具備競爭力與獲利能力,更重要的是願意關注社會、在乎永續的願景及行動。
對此,韓德聖這樣回應:「我們相信在推動商業與經濟增長的過程中,不能忽視對人類、環境、以及相關社群的關懷;藉由把永續行動融入我們的政策及業務之中,攜手我們的員工、客戶、乃至於更多人,一起創造更好的未來。」
想知道更多渣打銀行與帝亞吉歐決策者的精采對談,以及他們為ESG投入哪些心力?點擊影片觀看更多: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Ub5gUPWBO8
延伸閱讀
l 渣打銀行永續之旅網站
l 【渣打銀行的永續之旅】全球最高的綠建築 台北101
l 【渣打銀行的永續之旅】全球最成功的公共自行車系統 YouBike
l 【渣打銀行的永續之旅】永續能源推手 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