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清楚,寫明白》:沒有人一開始就打算做非原創的爛片,那為什麼會拍出「爛電影」?

《想清楚,寫明白》:沒有人一開始就打算做非原創的爛片,那為什麼會拍出「爛電影」?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書從業界編劇的角度出發,點出好的影視、劇場或小說所必須具備的七大元素,讓有志創作者不僅不會浪費寶貴時間在無效的概念上蹉跎,一但開始創作,也可以事半功倍。

在寫作方面,緊張感一直是我們想要帶給讀者的感受。如此一來,觀眾會深深陷入劇中的情緒與衝突之中,而所發生的一切會越來越緊張,讓人無法轉移目光。他們會繃著身體閱讀,或是想趕快看到下一頁,甚至忘記時間、忘記身在何處,徹底融入故事之中。

七、驚嘆

這是慾望/情慾的同伴。不只美麗的事物會讓人感到讚嘆,眼前事物的規模、挑戰的難度或角色的特質亦是如此。慾望或許會讓人驚呼想要,但讚嘆是會讓人瞠目結舌,就像首次走入威利‧旺卡(註1)的巧克力工廠,雙眼圓睜、嘴巴都合不攏的感覺,或像在電影《蠻牛》(Raging Bull)中,傑克.拉莫塔對上舒格.雷.羅賓遜的畫面一樣。它不見得是正面的,但就是會……讓人忍不住驚嘆。

八、浪漫愛情

如果故事重點是浪漫的愛情關係,觀眾通常會在情感上把自己當成主角之一,把主角們所經歷的一切當成是自己的遭遇。浪漫會引發強烈的情感連結,想要得到注意、了解、支持和想望——跟我們夢寐以求的對象綁在一起。在浪漫愛情故事中,我們通常會認同主角想要選擇的對象。當然,在得到的過程中必須經歷某些衝突和阻礙,但愛的感覺對多數人而言都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

九、同感/憐憫

觀眾在某些方面會與故事主角產生一定的相關性,但如果將「相關性」發揮到極致,觀眾對主角可能就會出現一種不可思議的結合,從而發自內心愛上這些人物,甚至對其經歷感同身受。這幾乎可以說是觀眾與故事人物之間的愛戀。人與人之間產生連結會是一件令人感到愉快的事情。

十、迫切期待

故事要為觀眾創造期待:渴望看到接下來的發展,想繼續翻看下一頁,無論如何都想一直看下去。這通常意味著要上演重大衝突,有高風險,而觀眾迫不及待想看故事發展。這也意味著陷阱會帶來驚喜和意想不到的曲折,甚至是令人震驚或超乎想像的發展。

歸根究底,我們希望觀眾關心故事的人物與發展,當觀眾進入故事後,其他事情都不重要了。他們能徹底放下外界事物,變成故事中的一分子,而故事的後續發展對他們來說至關重要。儘管有許多事情需要處理,過程中會遇到不少阻礙和高度衝突,甚至因為主角的行動導致許多事情不停變化,造成混亂後果,而觀眾會緊張的搓手,心想:「我等不及要看這件事會帶來什麼後果。」以及「她打算怎麼處理那件事?」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想清楚,寫明白:好的影視、劇場、小說故事必備的七大元素》,商周出版

作者:艾瑞克・柏克(Erik Bork)
譯者:張瓅文

為什麼故事不被青睞?是因為你還沒發現「問題」(PROBLEM)!

Punishing受虐度
Relatable共情性
Original原創性
Believable可信度
Life-Altering生命轉折
Entertaining娛樂性
Meaningful意義性

金球獎、艾美獎獲獎影片團隊編劇・美國十大最具影響力編劇部落客——
艾瑞克・柏克(Erik Bork)
解構好萊塢冠軍票房劇本與暢銷小說之祕

Amazon 「劇本與編劇參考」類別榜No.1!
劇場鬼才耿一偉 專文推薦!

除非看到商機,否則經紀人、製作人、出版商都會直接打槍。
到底什麼樣的故事能讓這些專業讀者埋單?

一部賣座佳作有60%奠基於故事的核心想法,
30%取決故事架構,
只有10%有賴出色的敘事方式與精彩對白。
換言之,
影響一部作品成功與否,90%取決於白紙黑字背後的idea!

絕大多數的劇本早在構思階段便已有著明顯瑕疵,但許多編劇仍會花上半年時間,創作一個很明顯行不通的劇本。

本書從業界編劇的角度出發,點出好的影視、劇場或小說所必須具備的七大元素,讓有志創作者不僅不會浪費寶貴時間在無效的概念上蹉跎,一但開始創作,也可以事半功倍。

在柏克眼中,無論何種媒體,大多數作者-甚至是編劇教科書-都太著重在創作大綱與寫作,對於選擇概念一事則是草草帶過,種下之後作品無法進入開發階段的苦果。
柏克認為一個好的故事概念,必須符合七大要件:

  1. 有一定挑戰性,讓讀者能夠享受過程的樂趣
  2. 知道自己角色的樣貌,讓讀者能感同身受
  3. 在原創與熟悉間找到平衡,不會顧此失彼
  4. 具有可信度,但又不會拘泥於細節、
  5. 能在角色的內心與外在世界,找到足夠的震撼
  6. 能夠娛樂到觀眾或讀者,讓受眾能夠享受
  7. 故事能夠有意義,促成反思和影響。

根據這七個要件,柏克進一步透過實例和經驗分享,以最言簡意賅的方式,提供讀者檢驗自己筆下內容的工具,也帶領讀者走上一段精彩風趣的創作者內心旅程。

getImage
Photo Credit: 商周出版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潘柏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