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質高、脂肪含量低,遠古祖先留下的食蟲文化適合現代養生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昆蟲的繁殖力高、生長速度快、飼料轉換比高、生態足跡低,再加上蛋白質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對現代社會可說是最有效率的糧食和營養來源。如果對於食蟲有心理障礙,不妨先看看它的起源和各地食蟲文化。
2017年,瓦赫寧恩大學昆蟲分類學家強格瑪(Tde Jongema)在網路上編輯1份「世界食用昆蟲名單(List of edible insects of the world)」,其中對可食昆蟲以分類學架構展現的資料,結合全球食蟲文化的個案紀錄,以符合全球生物多樣性信息機構(Global Biodiversity Information Facility,GBIF)資料庫要求的生物分類架構(目—科—屬—種)。自上述的資料庫顯示,1950年代人類食用的昆蟲約有500多種,包含260屬、70科。不過,可食用昆蟲名錄、食物調理及食品科學的進步已經不可同日而語,食蟲紀錄不斷有新發現,據估計可能已超過1000種的昆蟲,橫跨澳洲、非洲、亞洲及美洲。而以現今的熱度,也許很快就會超過1500種。

許多學者將人類可食用昆蟲數目進行統計,根據江堯樺的文獻統計顯示,可食用昆蟲有370餘種;據門澤爾(Peter Manzel)和迪歐里斯(Faith D’Aluisio)的研究記載全世界共計有1462種,但有些國家重複計算,因此可能為1420種,其中亞洲可食用的有249種、美洲573種,而非洲約520種。2018年,胡逸琪彙整2464筆資料,包含以前極少為人所知的資料後發現,目前有18目169科,預計超過1460種昆蟲。彙整資料中也包括拉莫斯-艾若德(Julieta Ramos-Elorduy)所發表的墨西哥嚙蟲目(Psocoptera), 一種體型微小的書蝨類昆蟲;另外,也包含南美洲阿根廷、巴西及東南亞印尼地區吃1種體型小、更稀少、珍貴的動物體外寄生蝨子(Pediculus humanus、Phithraptera、Pediculidae)的紀錄。
食蟲文化的地域分布
以食用昆蟲國家在地圖上的分布而言,吃蟲的選擇和當地昆蟲組成豐度關係不大,如前述,食物偏好來自母系遺傳及家族的傳統較多,選擇食用昆蟲是否因為營養需求或營養成分分析很重要,雖然不是事前選擇的依據,卻能決定一個地區所吃的蟲是否成為重要營養來源的決定因素。
亞洲最早食蟲的國家,以中國少數民族雲南的傣族食蟲文化最為久遠,特別是仡佬族6月2日的「吃蟲節」遠近馳名。另外,在布朗族及哈尼族也會抓蟲當食物。不過,在亞洲吃昆蟲本土化與永續性最高的是泰國,從零食到主食、採集到飼養,且飼養規模更是由個體戶到工廠都有。而最擅長以昆蟲學知識進行科學化管理食蟲資源的是日本,採集特定種類還需要考取證照,且必須在開放時段才可以進行採集。

本文整理自2464筆資料的可食昆蟲各目組成的世界分布圖(如上圖) ,顯示主要在南半球含赤道,但與該國人口數無直接相關。這個以1998年曼澤爾(Peter Manzel) 和達路易斯(Faith D’Aluisio)發表的世界各大洲可食用昆蟲種數及食蟲國家百分比來看,非洲是最高的31.86%,其次是亞洲的25.6%;而各大洲吃昆蟲紀錄的國家數百分比則是美洲位居第一,尤其是南美就佔了20%,歐洲則是最少的; 且若以紀錄的總數來看,最高的也是美洲,佔了39.14%,與36.04%的非洲幾乎不相上下。未來北半球也會逐步跟進吃昆蟲,食蟲文化全球化,擔心的反而是買賣又使環境永續性陷入泡沫化。
理想的肉類替代品:蛋白質含量高、脂肪量低
查克佛拉特(Jharna Chakravorty)比較臺灣大蝗蟲及臺灣大蟋蟀2種昆蟲的蛋白質,分別為68.6%和65.7%,均比豬肉27.7%、牛肉40.5%、雞肉54.7%及蛋52.7%的蛋白質含量高,且所含的脂質低,分別為7.9%與6.3%。陳(Xiaoming Chen)也比較昆蟲粗蛋白含量,直翅目成蟲與若蟲為23%至65%。因此,如果要提供產業的大量生產,以直翅目的臺灣大蟋蟀為最有效率,但是在飼養的便利性而言,則應選擇黃斑黑蟋蟀。不過,以個別進行討論很難全面理解,所以再利用生物分類系統加以探討,首先討論高階分類群的營養問題。
目前可食用昆蟲有紀錄者169科,資料較完整的集中在18目。因為蒐集資料與匯整已發表的文獻上數據有實際困難,因此利用昆蟲系統學的預測價值,將同一目昆蟲視為有相同或相近的營養特性。然而,許多至今還沒有數據,只能將資料較完整的9個目的昆蟲營養、日常食用肉類的營養、和聯合國訂定的每日最低營養攝取量進行比對,採用目前已知數據的最小值來比較分析(如下表), 提供未來昆蟲當作食物的選用參考。

在這份分析中,蛋白質含量以全蛋每100克含有12克為基準,昆蟲各目的含量由大而小分別是蜻蛉目(稚蟲)54.2克、蜚蠊目43.9克、等翅目20.4克,雙翅目雖然排在第四位也有17.5克,比起雞肉31.4克、牛肉23.5克、鮭魚24.7 克,單一營養含量有2 個目遠超過雞肉,故昆蟲蛋白質含量之高應可達到聯合國每日攝取量的要求。
對於現今人們重養生的觀念而言,昆蟲脂肪含量較低,應該會是受歡迎、理想的肉類替代品。 而在其他營養成份方面,雙翅目的鈣、磷、鐵及維生素B1、B2、B3含量都遠超過其他昆蟲,以昆蟲分類系統看來,發展雙翅目應該是未來重點。
Tags:
【一圖看懂】HCG免治馬桶:全新電解除菌水潔淨科技,全方位抗菌守護屁屁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居家清潔馬桶,總是讓你覺得繁瑣又疲累嗎?每天如廁的馬桶,清潔及抗菌能力可是比任何其它家具、家電更重要。選擇有效抗菌加上舒適的體驗節能的設計,就能讓你在家放鬆解放的時候,心情也一起上天堂啦!
根據BBC報導,在2010年時,英國舉辦了一次讓民眾選出史上最偉大發明的投票,其中抽水馬桶排行第九名,比引擎還高一名。
作為史上最偉大發明第九名的抽水馬桶,前身可以追溯到西元前的羅馬時代,從只是一個有排水系統的溝槽,到現代化的獨立抽水馬桶,我們觀察到除了科技的進步,以及人們對如廁時舒適度的要求之外,近年來更進化到必須具備可以主動去除病菌、維持整體潔淨的種種設計,畢竟馬桶與生活密切相關,又是與身體親密接觸的家電,要怎麼讓人用得乾淨、舒服又健康,就是身為馬桶的使命。

電解除菌水,加碼抗菌超乾淨
每天都要和屁屁親密接觸的馬桶,清潔之餘還能主動抗菌、杜絕二次污染很重要。HCG免治馬桶的抗菌潔淨科技,與工研院產研合作全球首創電化學除氯技術可以將自來水電解之後,把氯轉化成無害氯離子形成的電解水,在清除污垢的同時,也達到除菌的作用,整個過程都無需使用任何化學藥劑或清潔劑;更棒的是,電解除菌水在一段時間之後,就會自動還原成自來水。乾淨、抗菌、安心、安全,討厭的壞菌不見了,也不會對我們生活的環境帶來更多負擔。
全然的舒適體驗,屁屁最知道
每一次使用馬桶,你都花上多少時間呢?無論時間長短,HCG希望為每一次的如廁體驗,帶來純粹的放鬆和舒適。HCG使用全球唯一可促進微循環之生物能陶瓷材料製成座墊,能放射4-14微米遠紅外線光波,促進人體血液循環,預防久坐之後腿部痠麻。還有聰明的負離子循環除臭,一入座便感應啟動,不用擔心臭味擾人或自擾。
恆溫節能不浪費,對地球好對錢包更好
寒流來襲時,突然接觸到冰冷的馬桶座墊而被嚇一跳的感覺,是許多人的共同經驗。HCG免治貼心暖座功能,一坐下就好溫暖,搭載瞬熱式溫感水洗利用陶瓷瞬間加熱技術有效節能30%,不會因持續加熱浪費能源,也不會為了節能而忽冷忽熱,使用流動活水更為乾淨衛生。讓你在使用馬桶的時候,不管是肌膚接觸到的地方,或者是心裡的感受,都是恰到好處的最佳溫度。
前一陣子,公共廁所要升級成免治馬桶的議題,讓大家紛紛討論起馬桶該有哪些先進設計,才能讓人用起來舒適又安心。其中最多人在乎的,莫過於馬桶的清潔問題,HCG免治馬桶採用抗菌樹脂材質便座,免除衛生隱憂,如座更安心舒適,第二道清潔防護,利用電解除箘水,自主清潔、抗菌,整體材質都通過SGS檢驗測試,有效抗菌程度高達99%,再加上唯一落實全機台灣在地生產製造,不混充國外代工的高保障品質,全方位提升衛生標準、滿足使用者需求的HCG免治馬桶,就是新世代家庭中,守護屁屁的最佳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