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演化》讀後感:作者反駁「演化心理學」迷思,但「性擇」可以套到人類身上嗎?

《美的演化》讀後感:作者反駁「演化心理學」迷思,但「性擇」可以套到人類身上嗎?
Photo Credit:Leonard Darwin@Wiki 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原本以為《美的演化:達爾文性擇理論的再發現》又是另一本似是而非的演化心理學科普讀物,沒想到作者的野心如此宏大──為演化生物學建立新的典範。

在這裡我的立場是與作者一致的:這個理論真的超怪(笑)。

作者認為,依照這個理論,「你看我只有一隻腳也能跑喔」、「你看我沒有牙齒打架也贏喔」……這種事情怎麼沒有演化出來?

但我反對這個理論的理由更簡單一點,就是它根本繞了一大圈。

人類受到自己思考模式的侷限,很容易不小心把天擇擬人化,但事實上天擇沒有自己的意志,它沒有辦法去捏塑物種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天擇就只是一個篩子,有留下後代的就通過,沒留下後代的就沒通過,僅此而已。

如果沒有費雪式的性擇,長個大肉瘤或缺一隻腳的動物根本沒有辦法通過第一關。而且,如果這個理論要成立,選擇他們的異性也必須演化出喜歡累贅或殘缺的性偏好才行。以天擇的角度來說,「殘而不廢的精神真棒」,顯然比「健康的個體真棒」更不直觀。

我的感覺是札哈維的理論掉進了目的論的陷阱:演化是沒有目的的,但人類的思維很容易不小心以為萬事萬物都有其目的。

因此,人們才會挖空心思,為孔雀尾巴這種看似沒有用途的器官找目的,而不願承認孔雀尾巴就只是個無意識的機械正回饋產生的結果而已。

小心「泛選擇論」

到目前為止我和作者都一致同意費雪的理論完勝札哈維,可是,這樣真的有反駁到現代綜合理論嗎?

在我看來是沒有。現在綜合理論包含了許多面向,包括性擇,而性擇的理論又包含了彰顯健康的誠實訊息理論、札哈維的理論和費雪的理論等等。而作者有反駁的只有札哈維的理論而已,並沒有把整個現代綜合理論否決掉。

更精確的說,作者反對的是一種泛選擇論(pan-selectionism)。所謂的泛選擇論,可以說是目的論在演化生物學中的版本,認為所有性狀都是天選之性狀,都有其目的性。我想,所有的演化生物學家都同意,這是一個思想上的陷阱,也都時時提醒學生不要掉到裡面去,但每個人偶爾都有不小心踩進去的時候。

但是作者的擔憂仍然是有道理的,因為在行為生態學和演化心理學界,仍然處處都能見到泛選擇論的影子。

來說一下這兩個學門的由來:自從威爾森(E. O. Wilson)提出社會生物學之後,批評的聲浪不斷。社會生物學的主張是,所有社會行為都可以用演化來解釋,解釋的對象包括人類,例如男人好色是為了基因的存續等等。這當然引起社會學家、文化人類學家很大的不滿,因為這個學問不但忽視了文化的力量,更有替優生學背書的嫌疑。

在經過威爾森失敗的嘗試之後,社會生物學的支持者換了個名字捲土重來,研究人的叫演化心理學,其他動物的叫行為生態學。這兩個學門基本上就是社會生物學借屍還魂的結果。

總而言之,行為生態學因為研究對象不是人,爭議還少一點;演化心理學爭議不斷,大家應該可以預見了。

第二部分:性自主」是如何演化而來的?

「性自主」的起源

作者的論證是這樣的:雌性必須要有「性自主」,才能「選擇」雄性,性擇才可能發生。當然,也有雄性選擇雌性的例子,例如彩鷸;也有互相選擇的例子,例如海鸚(puffin)。但是由於雌性一次能產生的配子比雄性少很多,放大的效果比較慢,因此在雄性選擇雌性的例子中,性擇的作用不如雌性選擇雄性時那麼劇烈。也因為這樣,在本書當中,作者舉的例子都是以雌性選擇雄性為主。

由於性自主必須存在,性擇才可能存在,因此,作者認為「性自主」為何存在是一個需要解釋的問題。

本書作者認為「性自主」不只是女權人士的口號,而是扎扎實實的演化的產物。

Machias_Seal_Island_puffins
圖片來源:By The original uploader was Tgo2002 at English Wikipedia. - Own work by the original uploader, CC BY 2.5,
海鸚由於兩性互相選擇,雌雄都有美麗的喙

自然主義的謬誤

然而,在這裡我必須要停一下。我認為作者搞混了一件事。

哲學上有「實然」和「應然」的分別:「實然」指的是「事實上是什麼樣子」;「應然」指的是「事情應該是什麼樣子」。這兩者是必須被清楚區分的,否則就是犯了自然主義的謬誤。

自然主義的謬誤是一種認為「只要是自然的就是好的、應該的」的想法。然而,事實上自然界充滿了燒殺擄掠等各種以人類的眼光看來「不應該」的事情。因此,「OO是自然的」並不能作為「OO是應該的」的理由。

回到這個例子,「性自主是演化的產物」是一個「實然」的宣稱;「雌性應該擁有性自主」是一個「應然」的宣稱,兩者是不能混為一談的。

我想,作者所謂的性自主,指的是「性自主的能力」;女權人士的性自主,指的是「性自主的權利」。這樣一來就很清楚了:作者的主張其實是「性自主的能力是演化的產物」。因此,以下我都會以之來稱呼作者所謂的性自主。

天擇的單位與尺度

回到本書,作者主要的論證是:雌性為了對抗雄性的強迫性交,演化出各種抵抗機制,來保有自己的選擇權。擁有選擇權的雌性能和更好的雄性交配,因此能產生更多的子代。作者舉了許多有趣的例子,例如母鴨盤根錯節的陰道,花亭鳥建造亭子來防止雄鳥的強暴行為……在此我就不暴雷了,留給各位自己去看。

其中有一段讓我覺得特別有趣的是:作者在本書中抨擊道金斯(Dawkins)「自私的基因」的觀念。道金斯認為,天擇篩選的單位是基因而非個體,個體只是基因傳遞自己的工具。這個想法再繼續往下推,個體造成的所有事物,都是「延伸的表現型(the extended phenotype)」,例如海狸築水壩,水壩改變了河流的流向,這些其實都是基因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