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演化》讀後感:作者反駁「演化心理學」迷思,但「性擇」可以套到人類身上嗎?

《美的演化》讀後感:作者反駁「演化心理學」迷思,但「性擇」可以套到人類身上嗎?
Photo Credit:Leonard Darwin@Wiki 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原本以為《美的演化:達爾文性擇理論的再發現》又是另一本似是而非的演化心理學科普讀物,沒想到作者的野心如此宏大──為演化生物學建立新的典範。

而本書作者則認為,個體才是天擇篩選的單位。如果不從個體的層次來看,是無法解釋鳥類繁複的求偶行為的。作者還舉了一個例子:烏龜的性別是由孵化時的溫度所決定,而不是基因所決定,因此,基因不可能是天擇篩選的單位,個體才是。

在這裡我必須說:作者其實有點站不住腳。

如果要依道金斯的想法往下走,鳥類繁複的求偶儀式也可以視為表現型的一部分,而作者對此的回應卻含混不清。至於烏龜的例子,呃,作者可能真的有點被自己的思維困住了。溫度決定的性別不能傳遞下去呀,不能傳遞何來的演化呢?

不夠自私的基因

說到道金斯,我是看了這本書才知道道金斯是當今唯一一個擁抱「華萊士主義者」這個標籤的人,也就是說,道金斯是一個非常強硬的適應主義者,認為事事都是為了適應環境而演化出來的。

我不知道道金斯本人是否真如作者所說的排拒費雪式的性擇,如果是的話,那我只能說道金斯是在打自己的臉,費雪式的性擇根本就是「自私的基因」最好的展現啊!基因無止盡的放大自己,不顧個體的存亡,這不正是「自私的基因」這個想法的精髓嗎?

當然也有一種可能,就是道金斯也掉進了目的論的陷阱,他的基因可能不如自己所想的那麼自私。

醒醒!科學怎麼可能沒有社會的影響

回到本書,總之作者說了很多光怪陸離的故事,來論證性自主的能力是演化的結果。但讓我有點不滿的是,作者似乎一開始就預設了雄性必定是強迫性交的一方,雌性是抵抗性侵的一方,因此對於反過來的例子少有著墨。事實上,許多鳥類的雌性體型是比較大的,我很好奇在這些物種中的性擇會是什麼樣子,同時也忍不住覺得作者多少也受到了身為人類的偏見影響。

這可以連結到我想提出的最後一個議題。清大黃禎祥老師在導讀中提到:作者受到的其中一種批評,在於「性自主」是討好女性主義者的,科學不應為了討好誰而存在。

看到這裡我也是笑笑:難道別的演化理論就沒有在討好誰嗎?講討好可能用詞有點強烈,但沒有任何科學是能跟社會脫離關係的。這點可以連結到《美的演化:達爾文性擇理論的再發現》的第三個部分:性擇理論適用於人類嗎?當我們把理論套用到人類身上時,如了誰的意,受到了誰的影響?

第三部分:當「性擇」套到人類身上......

接下來進入到本書的第三部分,也就是第八~十二章:人類的性擇。這個部份我花了很長的時間看,因為比起前面兩個部分,這個部分要梳理的東西更多、更複雜,因此文章的鋪排上也難免有點雜亂。我打算先從我從這本書得到最大的啟示開始講起,之後再一一回看書中的小例子。

我從本書得到最大的啟示有兩點:第一,人類的天性或許不是一張白紙,文化或許不是從一張白紙上建立起來的,而是和人類的先天生理條件互為材料揉合而成的。第二:科學不是中立客觀的,而是根植於文化的,因此不能置外於文化的影響(和偏見)。

人類的天性與優生學悲劇

先講第一點:人類的生理特性和文化是互相交揉而成的。(請注意我用了「互相」,也就是說,不只是生理影響文化,文化也會反過來影響生理)

我在人類學系的時候,人類的生物特性彷彿是髒話一樣,稍微沾到邊就是觸犯了大禁忌。人類的「天性」必須要是一張白紙,而文化在上面作畫。任何我們觀察到的,都一定是文化建構的,不可以是人類的天性。

人類學家如此敏感是有道理的,畢竟體質人類學在最開始時和優生學脫不了關係,而優生學又導致了許多歷史的悲劇。19世紀時,體質人類學是為了殖民者服務的,是為了證明殖民者在體質上比被殖民者更為「進步」。例如,當時流行的顱相學認為,可以從人的頭型判斷出智商的高低。有著這樣不光彩的歷史,現代的人類學家當然想和人類的體質、生理、先天的那一面撇清關係。

Head-Measurer_of_Tremearne_(side_view)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1910年代早期的頭部量測器

然而,若要討論人類的生理特徵,真的非分出個高低不可嗎?有沒有可能用一種價值中立的方式,來討論人類的體質和天性?

看了這本書以後,我認為是有的。

文化中的性擇

當然,我們不可以小看文化的力量。作者不但沒有小看文化的力量,甚至主張文化也會在身體上留下可遺傳的痕跡。這本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不同文化喜愛的女性身形,造成了生長在不同文化中的女性被形塑成不同的樣子。例如假設這個文化偏好豐滿的女性,豐滿的女性就較容易找到配偶,留下更多的後代,久而久之,這個文化中的女性普遍來說都較豐滿。這也是性擇的例子。

至於生理影響文化的例子,坊間都有許多說法流傳,例如在性方面男性主動女性被動、男人喜歡女性的大胸部是因為利於哺乳……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都不能否認人類有個血肉之軀,文化發展必然受到生理的限制,可是生理影響文化的部分,可能不是我們平常所想的樣子。

這就連結到了本書給我的第二個啟示:科學不是中立客觀的,而是受到文化影響的。

演化心理學的迷思

在這本書中,作者舉了非常多的例子,來反駁上述那些常見的「演化心理學」迷思。例如,演化心理學中有個名詞叫「配偶值(mate value)」,也就是測量女性的各項身體數值後,得出的「有多適於作為配偶」的數值。以作者本人的話來說,配偶值「根本就是科學版的男性凝視(men's gaze)」。配偶值選取的條件,皆是符合西方社會審美觀的身體特徵,例如較大的胸部、較細的腰、較偏向幼體的五官特徵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