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演化》讀後感:作者反駁「演化心理學」迷思,但「性擇」可以套到人類身上嗎?

《美的演化》讀後感:作者反駁「演化心理學」迷思,但「性擇」可以套到人類身上嗎?
Photo Credit:Leonard Darwin@Wiki 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原本以為《美的演化:達爾文性擇理論的再發現》又是另一本似是而非的演化心理學科普讀物,沒想到作者的野心如此宏大──為演化生物學建立新的典範。

另外,作者也以一種驚異的口吻說,演化心理學對男性配偶值的研究實在少得可憐,然而從人類的行為看來,男性和女性顯然是互相選擇的,而不是單方面的選擇。這些話在在打破了科學中立的迷思。

容我再多嘴兩句

好了,重點大概都講完了,接下來大概就是一些我的碎嘴。

例如第九章「快感會發生」,作者認為女性的性高潮是需要解釋的,並以他特殊的「美學演化觀」給出了一套複雜的理論。這段我重複看了很多遍還是有點疑問:為什麼不直接說,快感讓女人喜歡做愛,越喜歡做愛的女人流下的子代越多就好了呢?為什麼女性的快感不能像男性快感那樣,用最直觀的方式解釋呢?

還有第十一章「人類的酷兒行為」,這篇一開頭提到的概念值得嘉許:同性戀是非常複雜的條件共同形成的,不能用單一基因來解釋。可是後來作者論證同性戀是為了降低群體內部的紛爭而產生的,我就看得有點混亂了。

「同性戀」和「降低群體內部紛爭」之間的因果關係,他的論證其實不是非常清楚。作者的說法是:巴諾布猿(Bonobo)的社會常常以性愛解決紛爭,人類其實也有類似的天性,只是被文化壓抑了下來。或許吧?

但另一個說法我就真的不能接受了:男同性戀可以和女性組成聯盟對抗異男,因此演化出來(!)這個說法的證據,作者的說法是,男同志和異女的友誼比比皆是,所以很明顯。然而,我必須說,這種說法完全忽視了男同志社群中的厭女現象,也無法解釋女同志的出現。或許作者身為男人也有他的盲點。

無論如何,上段提出的問題,每一個都可以發展成另一個可以專文討論的小議題。這些問題或許還沒有令人滿意的解答,但每一個都是值得細細思考的。總之,儘管有它的不完美之處,這本書仍是一本不容錯過的好書,能讓我們思考一些身為人類根本的問題。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