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怎麼賺錢,是你不會的》:為何慷慨讓人富有,而吝嗇的人則多半貧窮?

《別人怎麼賺錢,是你不會的》:為何慷慨讓人富有,而吝嗇的人則多半貧窮?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一個慷慨的人會變得富有,而一個吝嗇的人會一生貧窮。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來看看他們的內在理念,就會一清二楚了。

文:黃啟團

只有經歷過足夠的痛,才會迎來人生的重大改變。

有些讀者會問:「我的生活平平順順的,沒有經歷過痛徹心腑的事情,但我又不甘心這樣活下去,該怎麼辦呢?」

在本章,我們來分享一個改變的方法,這個方法看起來很簡單,但威力巨大,叫做「種種子」。

因果定律

什麼叫「種種子」呢?我先和大家分享兩種常見的現象。

我在心理行業工作了23年。一開始,我並沒有當導師的念頭,我只是一個心理行業的經營者。但是不知不覺中,我開始走向講台,成為一名心理學導師。有時候,我也會覺得很奇怪,因為我並沒有想成為一名導師,但最後卻成了一名導師。

這種現象不僅發生在我身上,我的很多同行也是如此。我留意到,我早期學習心理學的同學現在大多數都是心理導師了。他們之前的職業有的是翻譯,有的是心理學推廣者,有的是媒體人……這些人的初心,僅僅是想幫助導師把心理學知識傳播出去。但是為什麼一開始並不想成為導師的人,到最後卻成了自己所支持的那一類人呢?

再來看看另外一種現象。

我們經常會看到,有些非常小氣的人,他們拚命地想獲得財富,但積累到一定的數量後,不管如何努力,他們的財富總額就再也無法突破了。直到有一天,有「高人」指點回饋社會後,他們的事業突然就會突飛猛進,財富也會迅速增加。

而另外有些人,就算在一無所有的時候,他們也非常慷慨。所以,他們的運氣好像也特別好,命運總是眷顧著他們。導致他們越是樂於分享,財富就越多。

你可能會說,這是因為好人有好報。那麼,世界上難道真有「好報」這回事嗎?心理學怎麼解釋這種現象呢?

種子法則

一個人內心的觀念決定了他的行動;而不同的行動,會創造出不同的結果。也就是說,你今天的結果,是你過去的行為創造的。而你過去做或者不做某件事情,取決於你內心的觀念。你內心的觀念,則會透過你的行為表現出來。

根據這個原理,我們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麼你讚賞什麼樣的人,你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一個慷慨的人會變得富有,而一個吝嗇的人會一生貧窮。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來看看他們的內在理念,就會一清二楚了。

吝嗇的人,內心是匱乏的。一個內心匱乏的人,內心想法一定是「我沒有」和「我不夠」。一個人有什麼想法,便會在外在創造成什麼樣的事實,這就是所謂的「存乎中,形於外」。

當你內在擁有一種貧窮的觀念時,不管你如何努力,依舊是一個貧窮的人。就算你真的賺到了一定的金錢,你的內心依舊是貧窮的,因為你的內心總覺得不夠,總想要向外索取。一個總是向外索取的人,身邊的人會像躲瘟疫一樣逃避他。這樣的人,怎麼可能享受真正的富足?

只有內心富足的人,才會主動分享。但假如你什麼都沒有,那麼你即使想分享,也不敢分享。所以,一個願意分享的人,他的內在觀念是「我是一個擁有很多的人」,一個內在豐足的人,自然就會透過行動讓自己擁有得越來越多,這就是「好報」的簡單原理。

支持也是一樣。當你支持某人時,你的內心一定相信這樣的人是好人,是值得尊重的人,是你人生的榜樣……當你的內心擁有這樣的觀念後,你便會沿著偶像的道路不斷成長。這就是為什麼我早期學心理學的同學後來都成了導師的主要原因。

我前面舉過一個例子。有一天,兩個好朋友一起逛街,突然間,一輛紅色的法拉利敞篷跑車從他們身邊呼嘯駛過。這兩個人有兩種反應,第一個人發出一種驚嘆:「哇!」另外一個人輕蔑地說:「切!」

你覺得未來這兩個人,誰更有可能擁有法拉利跑車?讀到這裡,我相信聰明的你,內心已經有答案了。

那個說「哇」的人,內心有一個隱藏的聲音,就是:「哇,如果有一天我也能開這樣的車該多好!」他內心很羨慕那個能開帥氣跑車的人,希望自己也能開跑車。如果內心有這樣的觀念,他自然而然就會去採取相應的行動,例如,好好工作賺錢。這樣,未來擁有跑車的機會將大很多。

而那個說「切」的人,他內心可能在說:「切!開這種車的人不是奸商、就是富二代,一定不是什麼好人!」沒有人願意成為壞人或者奸商,所以他一定不會成為那個開跑車的人,他當然就不會擁有跑車了。

這就是「種子法則」──不同的想法,會帶來不同結果。所謂的「種子」,就是那些現在看起來微不足道的想法,但只要假以時日,一顆再微小的種子,也會長成參天大樹。

「刻意練習」的法則

我們內心的認知會外顯為我們的行為。其實,把這個原理反過來用也是有效的──外在的行為,也會內化為我們的觀念。

因為「觀念」與「行為」是兩個互動的因素。當你有了一個堅定的內在觀念時,你才會有某種行為;反過來看,如果你反覆做某種行為,也會產生一個相應的觀念。

當你相信你是富足的,自然會樂於分享;反過來,一旦你養成了分享的習慣,內心自然也會相信自己是富足的──這就是「刻意練習」的法門,先從小事著手,然後你就會真的擁有。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練習方法。喜歡思考的人,往往喜歡「從知到行」;不喜歡思考的人,則可以「從行到知」。「條條大路通羅馬」,道路有千萬條,總有一條最適合你。

如果你真想成為一個有錢人,不妨從簡單的行動做起──做一個慷慨的人,去分享你的東西,去支持那些你想成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