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潰媽媽的自救指南》:如果孩子覺得無聊,放手讓他們自己學會應付無聊

《崩潰媽媽的自救指南》:如果孩子覺得無聊,放手讓他們自己學會應付無聊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聊是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他們最好現在就學會如何應對這種情況。他們覺得無聊不是你的問題,你不必解決。若是你花更多時間和精力去娛樂他們,只會讓你的壓力越來越大,心裡越來越煩。

文:卡拉.納姆柏格

也許你試著與孩子保持距離,努力捍衛個人空間,但有時現實情況並不允許,或是當下這麼做並非最佳選擇。你總有與孩子共處一室的時候,也希望大家都能快樂地享受這段親子時光,不過,在孩子身邊並不表示要無時無刻與他們互動。你可以有意識地決定是否要踏入這場活力四射的大亂鬥,這是一種非常強大的力量,能幫助你掌握情緒,保持冷靜。

與孩子共處時,你可以運用下列這些技巧來獲取一些心智空間。

不是注意孩子,就是忽略孩子

與孩子共處時,一心多用不但會讓他們感到沮喪,也會讓你壓力飆高,更容易情緒爆炸。如果你想要或需要一個人好好做事,可以讓孩子在旁邊玩玩具、看書或玩遊戲,不用理他們。你就做你的工作,看你的書,煮你的飯,抗拒那股想問他們在幹嘛的誘惑,不要對他們的一舉一動發表意見。

等你準備好投入、專心陪伴孩子,或是他們真的很需要你的時候,就關掉電腦,放下手機,展開親子教養遊戲吧。若家裡有嬰幼兒,請立刻採用這種相處模式,開始訓練他們;你會很驚訝地發現,光是幾個積木或幾顆球就能讓他們玩很久,甚至玩得很開心。

讓孩子學習等待

這聽起來很簡單,但許多父母都做不到。如果孩子在你做晚餐、處理帳單或講電話時跑過來問問題、提出要求,記住,絕對不要同時處理,而是跟孩子說:「請等一下,我事情處理好,很快就去陪你。」

他們不太可能一次就把你的話聽進去,所以你就盡量重複,講15次都沒關係。也許他們會覺得很煩,但終究還是會適應,也一定會熬過去。學會耐心等候是非常重要的態度,越早開始訓練孩子越好。

不要讓快樂的孩子更快樂

這句話出自演員傑克.布萊克(Jack Black),是我最喜歡的親子教養建議之一。如果你的孩子很快樂,那就讓他們自己開開心心,不必再去參一腳。不用陪他們玩,陪他們寫作業,不管他們在幹嘛都不用管。抗拒內心那股想問問題、讚美或幫助他們的衝動,抓緊機會好好休息一下,因為他們很快就會需要你了。

如果孩子覺得無聊,接受事實就好,放手讓他們自己學會應付無聊

無聊是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他們最好現在就學會如何應對這種情況。他們覺得無聊不是你的問題,你不必解決。若是你花更多時間和精力去娛樂他們,只會讓你的壓力越來越大,心裡越來越煩。要是聽到孩子說出「我很無聊」這句可怕的話,你可以回答:

「感謝告知!」

「如果想找事做,你可以打掃房間/倒垃圾/餵狗/(其他選項)。」

「我知道你一定會想出辦法的。」

「我是媽媽/爸爸。很高興認識你!」

讓他們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

照顧並滿足孩子每一個要求只會讓你累垮而已,若孩子每每遇到一點小困難就要你幫忙,就更令人筋疲力盡。

請努力抵抗插嘴與插手的衝動,給孩子幾分鐘自行解決問題,同時小聲從旁鼓勵咕噥幾句,說他們快做到了。你會很驚訝地發現,往往只要給他們一點時間,他們就能自己打開罐子、繫好鞋帶,或找到喜歡的洋娃娃。

抗拒介入每場爭執的衝動,不要老是想當裁判

無論是手足間的口角還是朋友間的鬥嘴,別急,都先觀望一下再說。不是所有爭執都需要父母居中調停,特別是在他們本身已經出於某種原因情緒波動的時候。你希望教導孩子一些化解衝突的技巧和策略,但也需要給他們一些空間,讓他們自己摸索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盡量不要認為孩子的言行舉止是在針對自己

這點可能不太容易,因為人生中沒有什麼比親生骨肉更貼近自己了。就算蹣跚學步的孩子一邊看著你,一邊把青豆丟到地板上;就算正值青春期的孩子以你永遠無法想像的激烈方式大吼,說他們恨你,記住,這些言行完全不是在針對你,更不是人身攻擊。

孩子的行為與其說和你有關,不如說是和他們仍在發育的大腦及想法有關。想鎮定心神,保持冷靜,就稍微抽離一點,以客觀的角度來看待這類情況。吸氣,吐氣,由他去。

不要捲入親子間的權力角力

可以的時候說「好」,需要拒絕時說「不好」,不要和孩子爭執。忽略他們的嘮叨和抱怨,不要落入協商談判的迴圈,若他們辱罵你、威脅你,直接無視就好。必要的話可以用手指堵住耳朵拒絕聆聽。

如果他們以冷靜的態度提出合理的論點,你可以看心情改變主意。在這種情況下,你的最佳回應是「你問了,我就回答」,可以簡化成「你問,我答」。一旦意識到耍這些手段沒用,他們就不會再跟你胡扯了。

假裝他們是別人的小孩

大多時候別人的小孩都很可愛。不一定是因為他們真的比我們的孩子更乖、更貼心,而是因為我們無須對他們負責,所以比較容易保持距離,以客觀視角來看待一切。

孩子犯蠢不是我們的錯;他們的言行舉止並不能反映出我們的教養方式,更無關於我們的成就感與失敗感;他們踩不到我們的地雷。如果你可以假裝自己的孩子是別人的孩子,那他們的行為就不太可能觸發你的情緒,影響到你的行為。

不要為他們的幸福負責

讓孩子快樂不是你真正的責任。你的責任是盡可能保護他們的安全,幫助他們成長、成熟,成為身心正常的大人。其中一個重點在於學習如何體會與處理各式各樣的情緒,包含負面情緒在內。讓孩子在不會深陷情緒漩渦的情況下感受、接受自己的感覺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能讓你稍稍脫離當下的混亂,獲得一些屬於自己的心智空間。

請在孩子需要你的時候陪伴他們、給予他們安慰;記住,心情不好很正常,完全沒關係;好的,不好的,一切都會過去。請記住這句口號:

「他們雖然是我的孩子,但他們的問題不完全都是我的問題。」

希望你已經被我說服,明白少花點時間和心力在孩子身上其實是件好事,這種觀念不僅能幫助孩子成長,還能提升你保持冷靜的能力,讓你在親子相處時不會失控暴走。

當心靈重獲自由,再加上不斷實踐、投入掃雷練習,應該就能大幅降低你對孩子發飆的機率。

只是人生在世抓狂難免,我們還是會有情緒失控的時候,這也是本書之所以沒有在這裡畫下句點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