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千分之三的意義》:我們要把父母家人想要親口告訴他的愛,透過電子耳送進他的心裡

《千分之三的意義》:我們要把父母家人想要親口告訴他的愛,透過電子耳送進他的心裡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聽損可以藉由手術、輔具,復原部分聽力功能,但是這個可以醫治的遺傳疾病,為什麼還是讓許多父母心痛呢?啟動開頻不過短短幾分鐘,父母與孩子卻常常走了一整年。而當孩子可以努力跑著、跳著的那一刻,才總算與這個紛雜又吵鬧的世界真正連上線。

文:詹斯敦

確診後的奔波與手術

衛斯理確診後,我們帶著他四處求醫,二○一七年六月到七月之間的日子是很忙碌的,每件事都得從頭開始。

我與亞曼達每天都繞著他團團轉,我們一邊尋求醫療資源,確認之後的手術與復健細節,同時也尋找在還沒能動刀的期間內,我們可以多為他做些什麼事,包括研究電子耳輔具的品牌、買些不同的有聲玩具回家,時時陪著他玩。

在求醫的過程中,我才知道耳朵聽見的聲音,其實不是真正從耳朵產生的。是聲波經過中耳耳道後,使耳中的鼓膜產生震動,再讓內耳裡的毛細胞產生訊號,然後藉由聽神經傳到腦部,最終形成了聽覺。

而聽力障礙主要有兩種肇因,分別是傳導性聽力受損及感覺性聽力受損。傳導性聽力受損,起因於中耳或耳道在傳遞聲音時產生問題,以至於聲音傳導功能不足,這可以透過手術、助聽器輔具或藥物加以改善。感覺性聽力受損,則有可能是因為內耳、聽神經或腦部神經受損導致,多數可以利用助聽器改善,少部分較嚴重者,則需要透過開刀、植入人工電子耳,才有機會大幅改善聽力。

由於衛斯理屬於後者,狀況又是極重度聽損,因此我們很早就知道必須動人工電子耳的微創手術,但因為他還太小,我們決定等到他約一歲、大部分狀況都穩定之後,才在台北的振興醫院由陳光超醫師主刀。

陳光超醫師過去專攻頭頸癌症治療,但在二○○四年振興醫院成立聽覺醫學中心後,他就到澳洲進修電子耳植入手術,回台後投入相關領域治療。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你也不會相信在台灣做這種手術,只需要在患者耳後處切開約三公分的傷口,就可以植入連結耳朵神經的接受器。而術後只需要留院觀察一天,將接收器打開,確定「開頻」後接收外界聲音無虞、傷口沒有發炎,就可以出院返家。

相較於我在美國向專業醫院詢問該項手術的規劃時,對方回覆光是動刀後就必須留院觀察兩週,開頻速度也不會這麼快,整體時程比陳光超醫師領軍的團隊要慢得多。

這不是說誰的速度快就技術高超,而是台灣的醫療水準可以做到這個程度,真的令我非常佩服。所以在我遇到謝國樑後,向他大讚台灣的醫療資源與技術是全球頂尖,絕對其來有自。


回到三年前,我永遠不會忘記衛斯理在他生日前一晚、二月二十一日辦理好住院手續,隔日二十二號,就要面對這場一隻耳朵約五小時、兩隻耳朵將近十個小時的電子耳植入手術。其實如果是我要動手術,我一點也不怕,但那是我的孩子,怎麼想都捨不得。前一天,我在醫院陪著他辦理住院手續的時候,衛斯理還笑著鬧著,以為是要出門去玩,什麼也不知道。

我相信手術會成功,但我也想過,如果他真的得面臨失敗,那我也做好未來需要一起去學手語、找相關教育資源,他這一生都必須靠手語與他人溝通的心理準備。我向主禱告,希望一切順利,我們都不願意再一次碰上任何改變生活的危機。

晚間十一點,護理師來幫他注射點滴,孩子太小,護理師可能也技術不夠純熟,幾次都找不到血管,衛斯理痛得大叫、哭了出來,我現在想起來還會有點心疼。

在醫院那晚沒人是好睡的,何況早上六點半就會有護理師進來安排手術的前置作業,前一天入院前還活蹦亂跳的衛斯理,這時候好像就感知到「事情不太對勁」而變得相對安靜,有些害怕的樣子。

他是當天的第一台刀,八點就進了手術室。原本以為是幾個小時就會出來的手術,一路到下午四點,他的名字都還顯示著「手術中」,不胡思亂想是不可能的。

我以及我的父母親全程在手術室外等待,直到晚間七點,護理師才從恢復室將他推出來,一歲的他躺在病床上,身軀看起來更小、更脆弱,紗布與繃帶纏著他的頭,從耳朵到額頭沒有一處是露出來的,前前後後,他花了十四個小時才完成這場手術。

原來,進到手術室,醫師才發現衛斯理耳朵裡有積水,有中耳炎的跡象。但要開電子耳的手術,孩子是不能有中耳炎的,否則會影響機器運作,因此醫師多花了近五個小時,幫他清理耳朵內的積水與發炎狀況,才接續將接收器植入的手術。

上帝保佑,手術順利,孩子一切都好。

只是晚上回到病房內,他麻醉還沒退完,鬧脾氣地含淚看著我,我們有記得帶他最喜歡的車車玩具到病房哄他開心,那時雖然心疼,但已經抱著「明天一切都是美好的,主會讓衛斯理的路愈走愈平坦」的心情,看著他邊哭邊玩、又鬧又笑的樣子,心情既沉重又輕鬆。

手術隔天就是他的生日,一早七點護理師就來確認他耳後的傷口,這麼大的手術,傷口就只有細細一條開口,用類似美容膠的東西貼著,感謝主的保佑,傷口復原狀況一切穩定良好。

約莫十點,聽覺中心的護理師與聽力師就來協助衛斯理開頻。

開頻的意思是指,將掛在耳外的處理器打開,讓電子耳開始正式作業,使得患者能夠聽到外界聲音。只要開頻成功,後續再經由聽力師協助調整植入電極的電流圖,只要一切趨於穩定後搭配復健,患者日後就可以穩定的發展聽力與語言能力。這個過程就像是推開衛斯理世界裡的一扇大門,我們要把城市裡的喧鬧、自然界的蟲鳴鳥叫,還有父母家人想要親口告訴他的愛,透過電子耳送進他的心裡。

我錄下了衛斯理開頻後、第一次聽到聲音的那個瞬間,開頻後不過幾十秒,衛斯理的表情從疑惑到驚慌,然後放聲大哭地鑽進保母的懷裡。醫師解釋,多數人利用電子耳聽到的聲音,無論是清晰度、音量等等,都會與助聽器完全不同,孩子尤其會對這樣陌生又突如其來的刺激,感到驚慌失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