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西洋哲學史話》:尼采認為「生命衝力」是強者的象徵,「倫理道德」是弱者的表示

《西洋哲學史話》:尼采認為「生命衝力」是強者的象徵,「倫理道德」是弱者的表示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尼采在西洋哲學的貢獻,在於他個人對於生命的一種嚮往,對生命的真誠,並且在生命中的奮鬥,可是尼采在西洋的哲學上,也有一些污點,這個污點就是他宣示了傳統的上帝的死亡,宣示人與人之間的仁愛道德的沒落。

文:鄔昆如

【尼采的反宗教】

一般人所認識的尼采,是提倡「超人」的尼采,在他反宗教的成果中,一般人也知道他是宣佈上帝死亡的一位思想家。

一、生平

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1844-1900)生於德國的羅肯(Röcken)小村,父親為新教的牧師,早逝,尼采跟隨母親成長,由於母親與生活圈子裡的婦女對於宗教過於虔誠,使得尼采頗為反感;他從小憎恨宗教與婦女,由於他的思想自小封閉,幼年的時候拒絕與同伴為伍,到了中學,到處顯示出反對權威的極端性格,所以他不管現實的一切問題,而把自己封閉於古典的文學之中,希望在古典的人文精神中,去找尋自己思想的出路。

所以在大學期間,選修古典的文學,並且特別選修神學的課程,對哲學也有很大的興趣,在哲學上,特別欣賞叔本華的思想,對性格的陶冶,十分欣賞音樂家華格納的造詣,二十三歲的時候,曾經被召入伍,但是學習騎馬的時候跌傷,也就因此常常覺得頭痛,直到死都未能康復。

年二十四歲之時,已經在文學上稍有名氣,受聘為巴色(Basel)大學古典文學的教授,可是因為華格納在音樂途中皈依宗教,尼采與之絕交,並且更變本加厲地反對宗教。可是尼采自己而言,慢慢地在自己內心中蘊釀著一種奮鬥的體系,以為個人本身是一個獨立的存在,依著自己的意志能力,可以超度自己成為「超人」,而用不著宗教的助力,更用不著上帝的幫助,並且就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也用不到倫理規範的支持。

1870年曾經再度入伍做軍中護理,一年後因病去職,1877年之後頭痛加劇,四處求醫無效,加上對教會的反抗,以及對於女性漫罵等情緒的壓抑,終於在1889年發瘋,住入精神病院,直至1900年與世長辭。

在尼采的生活中,最大的諷刺,莫過於一生中對於宗教和婦女的漫罵,可是在他發瘋之後,真正對他友愛的是教會的醫院以及他的妹妹。他的媽媽在他發瘋不久就去世了,妹妹犧牲了終生的幸福,陪伴這個發瘋的哥哥,表現手足之情。

二、著作

尼采的著作可以分為三個時期:早期、過渡期與後期。

(一)早期

早期的著作中,尼采開始為自己的新價值體系鋪路,在古典文學中尋找人性的模範,此期思想的典型是悲劇,指出一個人如何與無可奈何的命運搏鬥,有三部作品:

  1. 《從音樂精神論悲劇的產生》(Die Geburt der Tragödie aus dem Geiste der Musik, 1871)
  2. 《論吾人教育前途》(Über die Zukunft unserer Bildungsaushalten, 1870-1872)
  3. 《未成熟之沈思》(Unzeitgemäβer Betractungen, 1873-1876)

(二)過渡期

在過渡期的作品裡,尼采從悲劇的感受中突然化解,而轉進哲學的理論探討,用實踐的哲理去改造形上學,修正傳統的價值體系,此期也有三部大作:

  1. 《人性、太人性》(Menschliches, Allzumenschliches, 1878)
  2. 《晨曦》(Morgenröte, 1881)
  3. 《愉快科學》(Die fröhliche Wissenschaft, 1882)

(三)後期

後期的作品推出了「超人」的心願,而且是在「權力意志」的新倫理道德觀念之下發展出來的,作品中對於教會、當時的制度、婦女極盡諷刺之能事,也有三大部著作:

  1. 《蘇魯支語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Zarathustra, 1883-1885)
  2. 《善惡之外》(Jenseits von Gut und Böse, 1886)
  3. 《倫理之起源》(Genealogie der Moral, 1887)

三、學說

在尼采的思想中,我們在他的著作內容進程上,很容易地看出其悲劇性的感受,很像齊克果的初期,是由於家庭環境的悲哀而陷入矛盾與荒謬之中,覺得自己是「例外」的,覺得周圍的環境與自己的生活格格不入,因此要設法解脫這種困境,設法超度這種現實,進入自己理想的狀態。

尼采反對以外力來完成人性的基督教倫理,他同時有濃厚的民族意識,同時覺得德意志民族應該是世界上最強的民族,為什麼在十九世紀這段日子德國這麼倒霉,他尋找這個原因,認為德國民族本身要講「權力意志」,可是因為他受到基督教信仰,講起倫理、信仰來了,所以德國民族在世界上無法與其他的民族抗衡,因此他認為猶太民族是最劣等的民族,他發明了倫理道德,他發明了宗教,所以按照西洋優生學的方法,猶太人應該被消滅,而德國種族應該一直發展下去。

尼采固執著自己的這種信念,為這種信念生活,為這種信念發瘋,更為這種信念死亡,尼采的思想第一種就是這種生活的固執,然後就是冒險,他要決定自己的信念,再勇往直前,毫不畏縮;尼采的這些思想,可以說是淵源於三種的對立,這三種對立是生命與倫理、人與世界、強者與弱者的對立。

(一)三種對立

1. 生命與倫理

尼采在生命的感受,體驗出在自身之內,有兩種相互排斥、相互矛盾的力量,一種是自己本身生來的生命衝力,它要擴充生命,要維護生命的延續,會不顧一切地用強權的手段去發展自己的生命;但是另外還有一種由傳統文化來的力量,叫人要克制、自制,不要去欺負他人,不要用權力、要用仁愛;這麼一來,這兩種衝突的能力就在我們的一生當中,也就是使得我們的內心無法平安,使得我們世界人類的文化不能夠發展的最主要力量。

這裡很清楚地,尼采選擇了生命,他認為生命才是我們生來的一種自然東西,而倫理是後來才加進去的,倫理是一些懦弱的人打不過別人,所以發明了倫理說不可以打架,所以倫理是弱者的表示。在此尼采預設了生命才是人性的真象,生命所表現出來的衝力,才是人性的本質,唯有順著這種本質去發展,才能夠發展人性,才能夠完成自我;所有限制生命衝力的東西,都是破壞人性的劊子手。所以很簡單的方式,尼采必然會反對倫理,要反對倫理之上的宗教,在西方當時的宗教,是耶穌基督的宗教,因此他宣示上帝的死亡。

2. 人與世界

人生在世界上,就註定了人在世界上的悲劇,也註定了人的命運,人的一切看起來都是命定的,環境決定了人的前途,尼采不甘心受著環境的支配,他要突破外在世界的束縛,完成自己的人性,所以他站在「生命衝力」和「權力意志」的前提下,主張人類可以無限制地利用世界的資源,在利用一切事物的時候,人性本身是最高的標準,他所追求的是權力意志,來利用世界,充實自己的理想;在人與世界的對立之中,尼采選擇了人,世界是可以任意被人所破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