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外人」王浩宇被罷免,因為他惹到得罪不起的彭姓、黃姓宗親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次罷免案通過,雖然有分析指出是王浩宇的個人爭議,以及國民黨系統的動員,但反觀民進黨內部對王浩宇的聲援不多,冷處理的結果竟然還是讓罷免案通過,究其原因還是要從中壢地方政治板塊來看。
2021年1月16日,台灣選舉史再添一筆紀錄,民進黨籍桃園市議員王浩宇罷免案通過,成為史上第一位被罷免的直轄市議員。
這場原先不被外界所看好、連民進黨都評估不會過關的罷免案,不僅是拉下王浩宇這麼單純,也牽動2022年桃園市長與市議員選戰布局。
中壢選區這麼大,卻沒有王浩宇的容身之處
王浩宇兩度當選桃園市議員皆是以綠黨身分披掛上陣,再加上對桃園以外的政治事務時常發表意見,被戲稱為「全國不分區議員」。他強烈的個人形象,在綠黨時期可以發揮正面加成效果,但這一切的轉折點,發生在2020年。
2020年2月13日,王浩宇加入民進黨。
這次罷免案通過,雖然有分析指出是王浩宇的個人爭議,以及國民黨系統的動員,但反觀民進黨內部對王浩宇的聲援不多,冷處理的結果竟然還是讓罷免案通過,究其原因還是要從中壢地方政治板塊來看。
從桃園縣到桃園市時代,中壢的地方版塊都是藍大於綠,2014年桃園升格後的第一屆直轄市議員選舉,第七選區的中壢應選10席,民進黨提名4人當選3席;2018年第七選區席次增為11席,民進黨提名5人,最後當選剩2席。
由此可見,民進黨在中壢面臨「僧多粥少」的困境,王浩宇加入民進黨搶食本來就眾人搶的提名權,以他的知名度跨越政黨提名門檻絕不成問題,但問題是傳統民進黨的地方勢力能否接受?
縱使王浩宇兩屆選舉都有超過1萬6000票的實力,但加入民進黨後這些選票能否完全轉移?且做為政黨提名人,黨部需要協調選舉資源與配票區域,何況王浩宇與民進黨素無淵源,這些利益自己人就不夠吃了,哪裡還輪得到他這個「外人」?
依據《選罷法》,被罷免掉後未來四年不得再參選同一公職,代表王浩宇篤定不能出馬角逐下一屆桃園市議員,對這些民進黨人士而言,就是在黨內初選少了一個「強棒」,何樂而不為?
所以王浩宇加入民進黨,反而把自己的框架限制住,這次罷免案有多少民進黨地方人士出面幫助?他應該很清楚。
如果只是爭搶提名權,或許還不至於搞得罷免案爆冷門通過,更大的關鍵是王浩宇得罪民進黨中壢的傳統家族勢力,尤其是彭添富與黃仁杼兩大系統。

地方選舉「關鍵少數」,王浩宇惹到得罪不起的宗親會
彭添富是民進黨在桃園少數的資深政治人物,長期經營中壢、楊梅與平鎮等地,更是桃園彭姓宗親會創會會長,從縣議員、省議員當到立委,基層實力相當雄厚,而其子彭俊豪正是中壢區的桃園市議員,連續兩屆皆高票當選。
面對地方勢力紮根甚深的彭氏家族,王浩宇卻把砲口對向彭添富。2018年選舉前,王浩宇在臉書直播不斷批評,時任桃園市果菜公司董事長的彭添富,上任後把薪資從5萬調成10萬,直言「比吳音寧還誇張」,將政二代、自肥的標籤,全部往彭家身上貼。
雖然彭俊豪順利連任,但王浩宇跟彭氏家族的關係,恐怕已有難以撫平的傷痕。如果未來彭俊豪要跟王浩宇一起競逐黨內初選,對彭添富而言情何以堪。
再者,王浩宇雖連續兩屆以綠黨身分參選,但其政治光譜與票源,相當程度跟民進黨重疊,讓民進黨議員選情緊繃。
2018年,民進黨在中壢提名5人僅2人當選,其中一位落選老將是黃傅淑香。黃傅淑香曾是中壢市民代表,並在地政士公會擔任理事長,但她還有一個更特別的身分:前立委黃仁杼的妻子。
黃仁杼對民進黨而言,是中壢的奇蹟。2009年,立法委員吳志揚當選桃園縣長,留下的中壢立委席次於隔年2月27日補選,民進黨徵召剛從中壢市長選舉落敗的黃仁杼參選,對上國民黨提名的前立委陳學聖。黃仁杼在藍大於綠的中壢,意外以2763票的差距當選。
黃仁杼這場勝利,是立委單一選區兩票制實施以來,民進黨在中壢唯一贏的一次。
黃傅淑香在2009年以中壢第一高票當選桃園縣議員,當時她的名字是「傅淑香」,至2014年桃園縣升格為桃園市時,才冠上夫姓以「黃傅淑香」的名義參選首屆市議員。之所以會選擇冠夫姓,就是黃氏宗親會龐大的影響力,有意推出其他人選角逐議員席次,並稱傅淑香「不姓黃」,讓她決定冠上夫姓爭取宗親會支持,最終順利當選。
婦女為參選而冠夫姓,是桃園這種宗親會組織強大的縣市特有的現象,除了黃傅淑香,還有呂林小鳳、陳賴素美、劉曾玉春等例,就是為了獲得宗親會認同。
但在2018年的議員選舉,基層實力雄厚的黃傅淑香卻意外落選,許多分析都認為是王浩宇瓜分民進黨票源,加上民進黨比上屆選舉多提名一人參選,才導致代表黃氏宗親會出征的黃傅淑香,爆冷門連任失利。
一個是被砲轟的彭氏家族,一個是被擠出當選名單的黃氏宗親會,民進黨在中壢最重要的兩大勢力,王浩宇都得罪光了。縱使他們本人可以忍住對王浩宇的怒火,但支持者吞得下嗎?
民進黨地方人士即便沒有公開支持罷免案,但似乎也「默許」了投票結果。

國民黨「光復桃園」,先從罷免王浩宇開始
反觀跟罷免案站在一起的國民黨,在開票結果出爐後士氣大振,這一戰也等於讓國民黨的2022年桃園市長初選,提前開打。
職掌桃園市黨部兵符的議長邱奕勝,被視為下屆市長的熱門人選,他的選區跟王浩宇一樣就在中壢,因此開票結果能否跨過門檻,其實也是邱奕勝的一次期中考。
邱奕勝早在去(2020)年就直言,未來要克服萬難「光復桃園」,而他在鄭文燦擔任市長期間,對市府態度友好、府會關係和諧,這些都是邱奕勝的重要資本,未來如果由他出征桃園市長,民進黨也會陷入是否要出手做政治攻防的尷尬抉擇中。
看見元宇宙前,先讓我們再次看見真正的台灣——《看見台灣》十週年影響力回顧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23年,是《看見台灣》上映十週年,齊柏林導演當年所傳遞的精神,正是呼喚我們思考身為台灣人的意義,透過「看見」,為這片土地、為這個社會、為這個時代,做出更積極的貢獻。
因三年疫情的影響,世界變得更加依賴網路服務與虛擬世界。有不少論述表示,疫情推動了元宇宙產業起飛,種種效應下,即便在解封後的今日,我們似乎只關注著「元宇宙」何時到來,卻忘記抬頭看看真實世界與真實的台灣。
才知道,困住我們的不只是城市生活,更是這個只有螢幕大小的世界。
2023年,是《看見台灣》上映十週年,齊柏林導演當年所傳遞的精神,正是呼喚我們思考身為台灣人的意義,透過「看見」,為這片土地、這個社會、這個時代,做出更積極的貢獻。
讓我們一起藉由這篇文章,再次回憶那年的感動。透過政治、經濟與教育等不同面向,回顧這十年來齊柏林導演對台灣的影響。從看見開始,再次踏上保護土地的旅程。
電影形成輿論,民意推動政府解決問題
2013年《看見台灣》上映,電影中赤裸裸呈現台灣國土的16道傷痕,包括日月光工廠在後勁溪排放含有鎳、銅等有害物質的赭紅色廢水;清境農場的山坡地濫墾、違建問題;水泥業者的過度開採,更使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裡的山頭一片光禿;以及花蓮市環保公園的邊坡,因遭海浪沖蝕而垃圾崩落,污染海洋。

以往不發聲的民眾們,在「看見」後紛紛展開抗議與對政府的要求,在政治上帶來壓力,因此內政部旋即在同年年底成立了「國土保育專案小組」,邀請十多位跨部會專家和官員,針對《看見台灣》片中所呈現的各種問題進行檢討與開罰;後續更影響多項法條增修,例如《水污染防治法》、《礦業法》等,甚至間接推動早在2004年即已送審,卻遲未通過的《國土計畫法》(簡稱《國土法》),在2015年正式三讀通過。
現任國立師範大學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的葉欣誠,曾在2012年至2014年期間,以及2014年至2016年間,先後擔任環保署副署長和政務委員,在「國土保育專案小組」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葉教授認為,《看見台灣》中呈現的問題,雖然在環保人士眼中可能已見怪不怪,卻很少被社會大眾關注;直到齊導將現場事實以影像藝術的方式呈現,把一般人覺得遙遠的問題轉化成「與自己有關」的現實問題,才成功喚起注意,也養成台灣民眾關注環境議題的習慣。

葉欣誠認為,藉由電影藝術在民間形成輿論,就能對政府及企業產生影響力,一如高爾的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也對全世界造成影響。「《看見台灣》上映後,跨部會針對每個議題都要提出因應措施,包括何時會改善完畢,每個單位都很積極地在面對這件事。當時政府的態度是認真的,因為社會面於這些事情的期待很高,我認為這對台灣是正面的影響。」
從永續角度重塑企業經營思維
除了推動政策的迭代,在《看見台灣》之後的十年間,台灣企業也更加具備永續意識,可以說是迎來企業關注「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的高峰。也讓我們對於商業、經濟產生了更多的提問:「商業發展與環境保護有機會共存嗎?」
過去,企業講求「企業社會責任(CSR)」,以「回饋社會」為主軸,追求利益的同時,也為社會做出正面貢獻;但時至今日,這套觀念已不再適用,因為永續發展已不再只是一種做善事的回饋,更成為企業是否能保持競爭力、持續生存的新決策點。
葉欣誠教授分享,許多人對於永續發展的理解往往只是表面的,有超過一半的人認為所謂「永續」意味「永遠繼續」,但事實上,永續真正的含義更接近「世代正義」。世代正義的意涵更廣泛,這代表我們若要從永續的角度看待一個事情,必須從經濟、社會、環境等面向共同評估,而不僅關注於環境層面。
例如,在《看見台灣》上映後,台灣兩大水泥企業——亞泥和台泥被要求更重視在地居民的聲音,尤其在取得礦權延長的過程中,他們需要花費比以往更多的心力進行社會溝通。當社會對於這些企業有更多的要求時,他們自然得要將永續納入決策過程,讓這些先天高污染的行業能在經濟效益之外,也將社會、環境影響考慮進去,否則就會引發社會的反彈。
從正面的角度來看,未來的企業需要更全面地考慮問題;從負面的角度來看,也增加了企業的風險。尤其台灣是以製造業為主的出口國家,當世界大廠對於供應鏈廠商的SDGs表現有更高的要求時,意味著企業永續等同於企業競爭力,唯有同時考慮經濟、社會和環境,以及所有利害關係人的意見,透過平等溝通達成共識,才是未來提升企業競爭力的積極方法。
培養未來的齊柏林,讓關注延續
一部紀錄片,在台灣不僅刮起一陣又快又急的炫風,更匯集出一道對社會影響深沉而長久的洋流。《看見台灣》影響了政策、改變了企業思維,《看見台灣》更是種下種子,在世代間傳遞看見台灣的價值。
齊柏林導演曾說:「這塊士地發生過美好的、不美好的事跡,都應該被記錄下來;唯有被記錄,我們才有能力去理解人類對環境究竟產生了怎樣的影響。」2018年6月8日,為了繼承齊導遺願,「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正式成立,除了典藏齊導演留下的珍貴影像,透過策展倡議與環境教育讓更多人看見,也舉辦「齊柏林環境紀錄獎」,希望挖掘更多引發社會強烈關注的紀錄片,繼續針砭政策,看見那些不為人知的環境問題。
2019年,空拍影像環境教育基地「齊柏林空間」在淡水成立,《見山》、《逐岸》、《映河》與《覓城》共四場影像展覽,吸引超過六萬人次參觀;2020年,基金會也透過超商零錢捐募集款項,預計在2025年前舉辦368場《看見台灣》校園公播,並邀請一萬名學生到齊柏林空間體驗環境教育課程,至今已有超過四萬名師生參與。
2022年,「齊柏林環境紀錄獎」正式開始徵件,第一屆得主張弘榤導演的《鯨之聲》,一舉獲得 2022年新北市紀錄片獎首獎,更在2023年勇奪第45屆金穗獎最佳紀錄片;而今年度第二屆得主廖敬堯導演的《除蛙記》,也同樣令人期待。
此外,基金會更在2022年將「iTaiwan8空中影像資料庫」重新改版上線,集結齊柏林導演未曾曝光的珍貴影像,讓所有人都能在網路上檢索利用,讓這六十萬張照片與近千小時的影片,能持續發揮影響力,讓台灣土地的姿態被更多人記住。
十年之後再次看見台灣,看見彼此
回望這十年,《看見台灣》的影響力不僅僅是一部電影所能承載,更是一股力量,推動著台灣往更好的方向前進。在未來的十年中,我們還需要更多的「看見」,更多的關注、行動、改變,才能保護這片美麗的土地。
那麼,在這十年的影響力高峰後,我們如何可以再創下一個環保輿論的高峰?這座島嶼,還需要更多《看見台灣》系列紀錄片,讓這份力量代代接棒下去。於是,基金會將《看見台灣2》永遠留給齊柏林,並邀請同樣愛護自然不遺餘力的紀錄片導演麥覺明,勇敢踏上續拍《看見台灣3》的艱難之路。麥覺明的《MIT台灣誌》是帶起台灣戶外行腳節目風潮的鼻祖,之後更跨足電影界,耗時11年拍攝紀錄片《黑熊來了》、歷時17年拍攝《山椒魚來了》。此次由他拾起接力棒,透過《看見台灣3》繼續訴說這塊土地的故事

此外,基金會也將在十週年時刻舉辦各式活動,邀請所有民眾參與。包含「看見台灣‧改變10 X 10」永續論壇,將在7月29日於台北市中油大樓舉辦,邀請跨領域重量級講者及年輕世代關鍵意見領袖,共商台灣的永續未來;《看見台灣》十週年攝影巡迴展也將走出「齊柏林空間」,自8月15日起在台北、台中、高雄三地舉辦展覽,邀請全台民眾透過影像,與土地河山對話。
尤其在年末12月3日,更將在台北市市民廣場及大佳河濱公園會盛大舉辦「看見Taiwan路跑」,以最環保健康的方式,號召人們一起用雙腳親近土地。同時,本賽事也將以低碳減廢方式執行,落實友善環境的理念。
在這值得紀念的十週年時刻,希望透過多元的形式接觸更多民眾,再度透過影像的力量,邀請讀者走出手機螢幕的虛擬世界,一起關心真實的生活、真正的台灣。
《看見台灣》十週年系列活動
「看見台灣‧改變10X10」論壇
時間:2023/7/29 (日) 9:00-16:00
地點:中油大樓 國光會議廳(臺北市信義區松仁路3號)
《看見台灣》十週年攝影巡迴展
【台北場】
時間:2023/08/15-09/10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1號倉庫
【高雄場】
時間:2023/09/16-10/03
地點:駁二藝術特區蓬萊B3、B4倉庫
【台中場】
時間:2023/11/28-12/17
地點: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藝文展覽館BCD
看見Taiwan 3K|10K|21K路跑
時間:2023/12/3 (日)
地點:台北市市民廣場(10K、21K起跑點)、大佳河濱公園(3K起跑點、主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