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帝國的哲學統治密碼》:儒、道文化本一家,道教如何被改造成順從政權的宗教?

《中央帝國的哲學統治密碼》:儒、道文化本一家,道教如何被改造成順從政權的宗教?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人們在談論道家時,往往會認為所謂道家,就是主張天馬行空、無拘無束,從而以為道教也必然符合這個主張。但實際上,道教自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是一個世俗性的、功利性的組織,以控制人為目的,而不是實現最大化的自由。

文:郭建龍

張魯:政教合一的先行者

在三國正在形成之際,人們很少注意到,在如今的陝西漢中地區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權,這個教不是佛教,也不是儒教,而是道教。

漢中的地理位置在秦嶺之南的漢江上游,翻過秦嶺,就是陝西著名的關中平原和長安。從漢江向東而下,就到達了湖北的襄陽盆地,這裡已經接近楚文化的中心地帶。從漢中向南,則是著名的蜀道入口,千百年來,這裡是從內地進入四川的首選道路。

漢中本身就是一個小盆地,擁有著豐富的資源,漢高祖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時,最初的都城就設在這裡。到了漢末,一個奇怪的宗教群落卻在這裡發展起來。

最初在這裡發展宗教的,是一位叫做張脩的人。當全國各地都尊孔子時,張脩卻反其道而行,獨尊老子。他雖然尊崇老子,但最具有號召力的把戲卻是治病。如果誰生病了,他就叫這個人進入一間安靜的房間清修,再派人為他祈禱。祈禱的方式是製作三份咒符,寫上生病人的名字,一份放到山上,另一份埋到地下,最後一份則沉到水裡。

為病人祈禱的人有一個名字,叫「鬼吏」。另外,還有一種人叫做「奸令」,所謂「奸令」,不是一般人能做的,必須是能夠背誦《老子》的文化人。他們要幫助病人學會背誦《老子》。這些文化人平常被授予「祭酒」的職位,也就相當於組織裡的官僚階層,在幫助病人學習時就被稱為「奸令」。

當然,治病是要收費的,每一個病人要出五斗米,所以,又稱為「五斗米教」。張脩時期,這個組織還比較粗糙,不能算是一種政教合一的政權。

在東漢末年、三國之前的亂世時期,各路諸侯都忙著收編各地的豪強,張脩也被位於四川的益州牧劉焉收編了,賜予別部司馬的官職。但是他並沒有官運,隨後被另一個覬覦漢中的人張魯所殺。

張魯也是劉焉封的官,官職是督義司馬。劉焉死後,張魯和劉焉的兒子劉璋鬧翻了。劉璋殺了張魯的母親和家室,導致張魯割據了漢中,成了一方軍閥。

正是張魯借助張脩打下的基礎,在漢中開始了第一個政教合一地方政權的試驗。要建立政權,第一要務,就是建立組織。張魯自稱是「師君」,也就是宗教導師和政治君主的合體。剛剛加入組織的人被稱為「鬼卒」,經過訓練後,已經皈依了教門的,就稱為「祭酒」,祭酒們可以建立支部,如果他的支部規模很大,權力也就很大,這樣的人被稱為「治頭大祭酒」。

至於張脩的傳統節目治病,也被放在了宗教的審視之下。如果人病了,必然是他不誠實,或者做了壞事,這時就需要在祭酒的指引下進行懺悔,只要懺悔得當,病自然就好了。如果病沒有好,證明這人不可救藥。

組織化之後,張魯率領著他的人馬做了不少好事。比如,各位祭酒有責任設立一些義舍,相當於慈善性質的機構,有的設在驛站,有的設在縣裡,人們路過時餓了,就可以進去免費吃喝一頓。但如果一個人貪得無厭吃得太多,張魯就會命令小鬼讓他生病。

根據教主的教導,人們還應該誠信、不欺詐,檢驗的標準也是看他是否生病。另外,如果犯了法,也要原諒三次,第四次才懲罰。

由於有了「祭酒」這個集團,張魯也就不再設立正規的行政官員,利用祭酒來管理這片地方。這樣,祭酒們就成了這個政教合一體制的核心元件,他們負責控制人們的思想,也負責規範人們的行為。

張魯的政權讓我們第一次認識了政教合一在中國的魅力。雖然漢帝國也可以說是政教合一的,但畢竟它還有正規的官僚系統,官僚們雖然利用儒教治國,但由於國家很大,很難納入一個嚴密的政教體系中。而在漢中地區實行的政教合一是絕對化的,與西方的政教合一機構已經很類似了。

張魯為了宣揚自己的正統性,宣布他的爺爺叫張陵,父親叫張衡。他還宣稱五斗米教是他爺爺在四川旅遊時創建,並在漢中實施的。這也許並不是真的,只是為了消滅張脩的痕跡而已。

但是,民間卻相信他造的神化,張陵也被民間授予了另一個名字——張道陵,他被封為道教的祖師,又稱為張天師。

人們在談論道家時,往往會認為所謂道家,就是主張天馬行空、無拘無束,從而以為道教也必然符合這個主張。但實際上,道教自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是一個世俗性的、功利性的組織,以控制人為目的,而不是實現最大化的自由。

張魯後來被曹操收編,得以善終。漢中地區也恢復了世俗生活,但是,張魯所創造的五斗米教卻以「天師道」的形式存在下來,塑造了中國兩千多年道教的形態。

作為宗教的「道」

什麼是「道家」?什麼又是「道教」?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所謂道家,是指一個學術流派,這個流派以《老子》、《莊子》(以及後來的《列子》)為經典進行學術探討。但是,他們的學術並不會與政治和社會直接掛鉤,最多只是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而所謂道教,則依託於一個社會化的組織,設計了一套「萬有理論」。這個組織是帶有強迫性的,對人身設定了一系列的準則,要求信徒們必須執行。同時,這套「萬有理論」也是無所不包的,希望能夠指導人們從生下來到死亡期間發生的任何事情,不管是生病,還是養生,或是參與社會活動,都在它的指導範圍之內。

這也是一個宗教與普通思潮的區別,一個思潮只是探討,不具有強迫性,一旦一個思想與政權相結合,要求人們必須以某種思想為指導來生活,那它就變成了一種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