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哄愈不睡,爸媽好崩潰!五個寶寶「難入睡」的原因及其解方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睡覺其實是件很單純的事,孩子的大腦傳達疲憊的訊息給身體,讓身體睡覺。但是當周遭的訊息過多,對孩子來說過於刺激,反而難以遵從身體好好入睡「最原始的渴望」。
五個寶寶「難入睡」的原因
入睡掙扎、哄很久不睡是好眠信箱常常收到的疑問之一。「難入睡」發生的月齡範圍很廣,有時候月齡越大,情況反而越嚴重。話說Peggy當年,就是因為每次哄睡兩小時而傷透腦筋呢。
睡覺其實是件很單純的事,孩子的大腦傳達疲憊的訊息給身體,讓身體睡覺。但是當周遭的訊息過多,對孩子來說過於刺激,反而難以遵從身體好好入睡「最原始的渴望」。

以下列出五種原因,看看您的孩子是哪一種。

光線
讓褪黑激素有效運作,有助於寶寶睡眠時的肌肉放鬆、體溫下降、產生更多的睏意。6~8週之後的寶寶,無論夜晚長睡或白天小睡,都可以在全黑環境睡覺。
如果寶寶的房間不夠暗,使用遮光效果較好的窗簾,也不建議使用夜燈,這些光源都會讓比較敏感的寶寶容易醒來。光線的操作可以在睡眠儀式就開始,寶寶臥房的燈光昏黃,引導他們進入睡覺的氛圍。(好眠師提醒:新生兒的褪黑激素尚未產生作用,所以光線的影響較小)
溫度
人體能夠自動調節體溫,一天當中會略有起伏,我們的體溫通常在中午來到高點,在凌晨五點落於最低。當我們睡著的時候,身體機制會慢慢的降溫,幫助深層睡眠。所以如果周遭溫度太高或穿太多,反而會破壞這樣的機制,讓寶寶不好睡。而對新生兒來說,睡眠環境保持涼爽,亦可減少新生兒猝死症發生的機率
別當孩子的豬隊友,睡覺別太暖。台灣的家長(或是阿公阿嬤)普遍都幫寶寶「穿太多」,一般來說,國外專家建議溫度在攝氏19~21度,不過這樣的溫度可能許多華人家長不能接受,但至少不要超過攝氏24度。關於穿著的部分,一件式睡衣再加上一件薄的防踢被就夠了,爸媽根據溫度來調整睡衣跟防踢被的厚薄。
聲音
相較於前兩樣比較棘手的是聲音,我們很難避免馬路呼嘯而過的車輛、隔壁鄰居吵架、兄姐的玩鬧聲,或是親戚來訪的七嘴八舌。
如果你的寶寶對於聲音比較敏感,建議使用「白噪音」。白噪音的原則是無聊、重複,可使用吹風機和吸塵器的聲音檔用USB音響重複播放。要注意的是白噪音「不」超過50分貝,擺放於門口或窗邊,距離寶寶有一段距離。
如果擔心白噪音會形成依賴,可以在環境比較安靜時,把聲音關掉。但一般來說,它是不錯的睡眠工具,有時候旅行或回阿公阿嬤家過夜時,熟悉的白噪音會讓寶寶知道「是時候睡覺了」,降低環境改變的掙扎。

放床時機是門藝術,在對的時間放床,孩子入睡也比較容易。
放上床的時間點:打哈欠、眼皮變重、兩眼無神、活動力降低、動作變慢、注意力發散、吸吮的力道變弱變慢、比較安靜、無精打采。若寶寶出現以上狀況,離上次清醒時也有段時間,就可以開始睡眠儀式,準備放上床了。如果錯過這個時間點,寶寶就很有可能呈現「過累」。
過累的表現:拼命揉眼睛、急躁易怒、暴躁不安、大吵大鬧。孩子越大,就越不容易發現他的睡眠訊號,通常等到父母覺察時,都已經處於過累狀態。所以,還是建議儘早培養寶寶健康睡眠習慣,有固定的作息,對一家人來說都會輕鬆許多。

如果你的孩子平常很好入眠,卻突然有入睡掙扎,請先檢視他的身體狀況。
身體不舒服常見的是腸胃不適、長牙或是感冒等等。不過這都是短期因素,不舒服的原因排除後,就會改善了。

發展期也是造成入睡掙扎的常見原因,每段發展期的影響不同,也因小孩而異。尤其五到九個月有段比較密集的大動作發展期(翻身、爬、坐),寶寶很有可能玩得不亦樂乎不想睡覺。
這也是暫時性因素,通常一週就會改善,但有些比較大的發展期會持續到三週。

如果你的孩子超過兩週以上都有入睡困難,有可能是「哄睡不睡」這個原因。
我們常常以為哄睡能幫助孩子入睡,但有時候哄睡卻是造成孩子難以入睡的原因。
睡覺其實是件很單純的事,孩子的大腦傳達疲憊的訊息給身體。但是當周遭的訊息過多,過度的抱搖奶對孩子來說都是種刺激,孩子反而難以遵從身體「最原始的渴望:好好睡覺」。
另外,我看到許多孩子月齡越大,越「捨不得」睡覺。他們對於刺激的反應更明顯,導致於入睡時間越來越晚,同時壓縮了整體睡眠時間。
而「難入睡」最終造成的影響包括:
- 整體睡覺時間減少
- 花費過多時間在入睡,壓縮孩子活動學習的時間
- 哄睡爸媽消逝的me time
本文經好眠寶寶 寶貝的睡眠顧問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