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國防部片面終止與菲律賓大學協議,恐讓軍警可進入校園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菲大-國防部協議由當時校長和前國防部長1989年6月30日簽署,禁止軍警進入菲律賓大學校園。菲大擁有112年歷史,作為菲律賓頂尖大學之一,以作為學生運動的堡壘聞名,在戒嚴時期讓學生運動者免於軍警暴力。
15日,菲律賓國防部單方面撕毀與國立菲律賓大學之間長達32年,禁止軍警進入該校校園的協議,國防部指控菲律賓大學內存在共產黨與反政府軍招募活動。杜特蒂(港譯「杜特爾特」)政府長期打擊共產黨人,也被各界抨擊以「紅色標籤」剷除異議人士。19日,菲律賓大學校長表示已請國防部重新考慮,師生也發起遊行表達抗議。
《Rappler》報導,15日晚間,一封國防部(DND)部長羅倫沙納(Delfin Lorenzana )的信件指出,政府將終止1989年來,禁止國家軍隊進入菲律賓大學(University of the Philippines,以下簡稱菲大)校園的協議。一旦終止令生效,意味著軍警可以自由進入菲大校園。
終止令的消息於18日公開。羅倫沙納在信中指出,菲大校園內有菲律賓共產黨(CPP)與旗下反政府軍新人民軍 (CPP-NPA )的招募活動。根據羅倫沙納的說法,他是依據個人意志終止協議,而非遵循菲律賓總統杜特蒂(Rodrigo Duterte)的指示。
然而,杜特蒂經常指控菲大是共產份子的中介機構。在去年(2020年)11月,因為對政府輕忽颱風災情與疫情感到不滿,馬尼拉雅典耀大學 (Ateneo de Manila University)大學學生呼籲全國學生發起罷課運動抗議,杜特蒂卻曾指控菲大校園是叛軍的招募基地,威脅取消對菲大的補助。
《南華早報》報導,羅倫沙納表示,這項協議是過時的,因為「在生效期間,菲律賓大學已經成為懷有極端思想個人或組織的溫床,誘騙學生加入反抗政府的行列。」
菲律賓總統發言人羅奎(Harry Roque)以前曾是菲大法律教授,他告訴媒體杜特蒂表達對國防部行動的支持。羅奎以個人名義受訪,表示自己曾在菲大待25年,「沒有警察或士兵,我不知道情況會如何轉變......在他們環伺之下。」
19日早上,學生在菲律賓大學迪里曼校區發起一場憤怒的遊行,抗議政府撕毀協議,許多學生、職員和校友都對政府舉動表達不滿,批評者擔心軍警進入校園滲透、威嚇、逮補學生。
菲律賓大學校長達尼羅(Danilo L. Concepcion)在遊行現場告訴學生,這份協議是保障師生有表達思想、意見的自由。達尼羅表示,自己已致信國防部長重新考慮這項決定。
「不論這份協議存在與否,我們都會保護大學的學術自由。不管任何事發生,我們都會對抗它。」工程學院院長Ferdinand Manegdeg說。他受訪表示,無論羅倫沙納如何指控,這項決定都應先通過法院認可,「共產思想並未違法。無論是否反對政府,這都不構成軍警進入課堂的理由。這是所有大學的宗旨,不只是菲律賓大學。」
Ferdinand Manegdeg強調,他是針對此事發表個人評論,並非只是為自己的大學辯護,「進入我的課堂,調查我的學生或我在課上說了什麼,這絕對不能容忍,無論是在菲大或任何大學。」
反對黨參議員Risa Hontiveros在推特表示譴責政府單方面毀約,她說,「如果政府一心想找尋共產黨人,應該要留意西菲律賓海上公然入侵的那些共產黨人活動。」Risa Hontiveros指出,軍隊應該保衛國家免於中國滲透南中國海(菲律賓稱西菲律賓海),其為菲律賓國家領海的一部分。
過去幾年,杜特蒂政府經常濫用「紅色標籤」(red-tagging),即認定人們或團體是共產黨或恐怖份子,許多人因而被捕,有少數人直接被軍警擊斃。共產主義、共產黨在菲律賓並未被法律明文禁止,但是馬尼拉法院在審判時曾宣布共產黨和其武裝組織是恐怖組織。
《中央廣播電台》報導,自2016年掌權以來,杜特蒂政府與共產黨叛軍的和平談判已數度破裂,杜特蒂政府頻頻加強打擊力度,以終結毛派共黨領導的叛亂活動。聯合國先前在一份報告中警告,「紅色標籤」在菲律賓普遍發生。
#DefendUP
— UP Office of the Student Regent (@uposr) January 19, 2021
UP community unites at Quezon Hall to condemn the unilateral termination of the UP-DND Accord and to defend our academic freedom from attacks. Laban, Iskolar ng Bayan! Laban, UP! pic.twitter.com/rlqLkJTq7L
學運堡壘
《南華早報》報導,至今,杜特蒂仍將共產黨人視為威脅。菲大擁有112年歷史,在全國有32個分校,最知名的校區是位在奎松市(Quezon)的迪里曼校區,作為菲律賓頂尖大學之一,以作為學生運動的堡壘聞名。1971年,學生們曾抗議油價而發起迪里曼公社(Diliman Commune),與軍警對峙長達8天。
1969年,菲律賓政府就開始打擊新人民軍,1972年到1986年獨裁者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治下菲律賓處在戒嚴時期,新人民軍也因此收斂氣焰。此時,菲律賓大學成為許多學生運動者的庇護所,免於被失蹤、殺害、遭受軍警暴力。
《Rappler》報導,菲大-國防部協議( UP-DND accord)由前菲大校長 Jose Abueva和前國防部長Fidel V. Ramos於1989年6月30日簽署,這項協議設下軍隊和警察在校園內運作的指引,禁止軍警進入菲大校園。
菲律賓左翼政黨新愛國聯盟(BAYAN)秘書長Renato Reyes Jr指出,菲大校園刊物《Philippine Collegian》編輯Donato Continente在校園內被捕的案子,催生菲大-國防部協議。Donato Continente在1989年4月因被指控刺殺美軍陸軍軍官遭判刑,直至2005年被才無罪釋放,並澄清他當時是被施以酷刑強迫認罪。
綠能x數位,科技助攻水產養殖產業升級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水產養殖結合太陽光電是一種創新的經營模式,讓漁場除了既有的漁獲外,更能提供綠電創造額外收益,國內更有漁場順勢導入數位工具管理養殖環境,持續提升水產質量。我們可以看到,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正在養殖漁業發生。
糧食生產是農漁業的主要功能,順應環境選擇不同的作物與耕種策略,是農漁民智慧的累積,臺灣的農漁業實力更是享譽國際。然而,由於整體產業結構轉型、生活型態轉變,傳統看天吃飯的一級產業,較不容易成為新世代就業的優先選項,如何在現有產業基礎上創造新商機、吸引年輕人返鄉,是各界都在思考的課題。
近年來,各國政府致力推動再生能源以實踐減碳,在不同場域、建物等結合光電開發的複合式發展模式,成為兼顧空間利用效率、提高單位面積產值的創新解決方案,這樣的趨勢正在農漁業現場發生。
農漁業結合光電創造附加價值
農電共生可提供自給自足的再生能源,還能保護農作物免受極端天氣影響,提高生產韌性,多餘的電力也可以躉售,提升農民收入。著眼於光電帶來的附加價值,越來越多國家看好農業結合太陽光電的發展潛力,德國、日本已有多個果園結合太陽光電從事農電共生,法國也實驗在成列的葡萄藤上安裝太陽光電模組。
不只農業,國際也開始出現結合水產養殖與太陽光電的漁電共生。例如美國切薩皮克灣(Chesapeake Bay)發展出太陽能牡蠣生產系統,不僅實現綠電自發自用,漁產收穫量更高達傳統養殖場的45倍;而在養蝦大國越南,也開始執行養蝦場結合太陽能發電的漁電共生計畫,為養殖場提供穩定電力並帶來漁獲,一舉兩得。

數位轉型為漁電共生添助力
漁電共生是利用漁業養殖場域結合太陽光電設置,期能改善生產環境、增加漁民收益,創造土地多元利用,是臺灣積極推動的重要政策方向之一。不過其他國家與臺灣的漁電共生開發型態不太一樣,其他國家多以沿海鋪設水面型光電為主,臺灣的漁電共生則採用室內養殖場搭配屋頂型光電,或室外魚塭搭配立柱型/水面型/塭堤型光電設備,近年來在許多漁民與光電業者的努力合作下,這樣的複合式土地利用模式逐漸展現效益。
不同養殖物種的環境需求不一,漁電共生導入的過程須經磨合,運用魚塭上方架設太陽能板,冬天防寒害、夏天助降溫,並配合不同物種的習性調整投料策略,同時結合數位環境監控系統調節養殖環境,進而達到提高漁獲收益之積極目的。

光電開發帶來的效益,也讓原本衰頹的產業地景重現生機,例如位於臺南七股的日運案場,原本是高鹽度的廢棄魚塭地,在養殖專家與在地青年的協力下,透過微生物、益生菌來控制池水,搭配AI數位化儀器監控養殖過程,持續累積養殖數據建立資料庫,烏魚、虱目魚、白蝦的混養模式已多次收成;四鯤鯓漁電共生案場過去同樣是廢棄魚塭,改建為室內型漁電共生案場後,能精準控制環境變數以從事精緻養殖,已成功育成一尾重達30克以上的白蝦。
由於漁電共生帶來的效益逐漸獲得認同,有別於過去多為光電業者發起的開發模式,最近也出現由漁民發起的漁電共生規劃,例如茄萣區不少養殖戶視漁電共生為吸引青農返鄉的契機,積極爭取納入漁電共生先行區;目前採用塭堤型與立柱型的光電設施,養殖的虱目魚也已開始收成。

養殖漁業正在實現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
數十年來漁民的養殖專業與經營視野,讓臺灣水產養殖產業在國際上向來有一席之地,但近年來確實也面臨產業結構轉型、從業人口老化凋零的挑戰;如今結合光電的漁電共生模式,讓原本看似傳統的一級產業開始蛻變,養殖模式、經營模式、商業模式不斷創新,也吸引更多青年關注與投入;臺灣養殖王國的美名,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將藉由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再次展現耀眼光芒。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