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線下到線上,日趨嚴峻的新冠肺炎疫情如何改變了馬來西亞媒體工作者?

從線下到線上,日趨嚴峻的新冠肺炎疫情如何改變了馬來西亞媒體工作者?
圖為2020年10月25日,大批馬國記者聚集在國家王宮外,等待最高元首就是否宣布實施緊急狀態而召開的會議之結果。Photo Credit: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近日馬國疫情日益嚴重,官方近日也宣布實行半年的緊急狀態,而會面對染疫高風險的人群,除軍警、醫療人員外,還有媒體工作者,那這一年多來疫情給他們帶來了什麼改變呢? 。

2020年新冠肺炎席捲全球,馬來西亞也無可倖免失守,自去年3月起宣布「鎖國」性質的行動管制令,有條件限制許多經濟活動運作,間接逼使許多產業轉型。

其中,媒體業也面臨生態操作的全面改變。因應政府規定的安全社交守則,平面到電子媒體都各出奇招,除了透過新科技來拼效率搶新聞外,也嘗試從已逐漸無感的疫情議題中,找出更多新鮮的關注切入角度。

同時,大馬《中國報》某位編輯部主管在出席採訪活動後確診,凸顯媒體工作者在疫情下的高危感染風險,為了確保這個每日高度運作的行業不受影響,各家媒體也逼不得已開始調整採訪模式。

與其他產業一樣,這場疫情肯定為大馬媒體業的採訪與報導環境帶來新革命,甚至間接改變記者的傳統職場工作模式,為業界生態畫下分水嶺。

AP_21014249216680
Photo Credit:AP / 達志影像
疫情下,一位馬國民眾在商場前看報紙。照片攝於2021年1月14日。

「比起傳統模式,新模式最大缺點是常常拿到新聞時已是第二手,播出速度也比別人慢。以前我們都會出席各種記者會,現在卻只能看記者會直播,而且只能單向聆聽,沒機會抓住受訪者發問。由於無法到現場採訪,照片或影片素材少,也只能靠友台或網路找資料補充。」Astro熱點新聞記者譚嘉欣說著。

《熱點》是馬來西亞電視媒體巨擘Astro集團的線上新聞與資訊平台,主要製作各種新聞專題影片。譚嘉欣口中的友台,就是Astro旗下其他語言的新聞頻道。

目前,馬來西亞電視台主要分成3大類,第一種是國營電視台(擁有5個頻道),第二種是免費私營電視台(擁有4個頻道),第三種就是月付電視台Astro(目前提供200多個節目頻道)。

作為大馬最有影響力的電視業巨擘,Astro擁有500多萬名家庭用戶(大馬人口約為3300萬人),按理來說旗下的新聞台記者就像握有含金量重的「免死金牌」,採訪難度應該比其他電視台來得低。不過,這恐怕是疫情爆發前回不去的黃金歲月。譚嘉欣感嘆,自從去年底大馬疫情日漸嚴重後,也間接壓縮現場採訪的難度。

「就像去年11月國會提呈的2021年財政預算案。往年各家媒體都可以申請入場,但去年政府限制只有15家媒體可進入國會採訪,僧多粥少下,我們不被選上,錯過這個年度盛事,最終只能透過YouTube看國會議會廳的直播來找新聞。」

2021011819302261_2
Photo Credit:郭朝河提供
Astro熱點新聞記者譚嘉欣

譚嘉欣表示,由於國會對媒體設下新規矩,也讓國會議員沿用這個規格,之後在媒體室召開記者會限定人數,包括每家媒體只允許各一名記者和攝影記者進入,導致她們只能從透過直播來報導新聞,傳遞效率與臨場感都吃虧。

她還記得有次公司不知情派了3個人到現場,抵達時遭到保安禁止入場,這才發現疫情已悄悄改變許多傳統採訪作業。目前,大部分時間雖僅能透過直播畫面來寫新聞,但譚嘉欣欣慰,至少新聞處理的準確度依然維持不變。

同時,她透露目前疫情變嚴重後(目前大馬每天新增確診病患約3000人),公司也禁止記者出外採訪,因此每天只能待在家或辦公室看記者會直播,有時也會追蹤其他家媒體報導,讓她懷念起從前外出時搶到第一手新鮮熱滾滾的報導方式。

雖然如此,由於新科技推陳出新,直播功能也日漸穩定,也間接改變了許多傳統採訪模式。譚嘉欣表示,以前大部分採訪範圍都會集中在吉隆坡與雪蘭莪州,偶爾才會跨州外出採訪,但在新模式下,「網路無界限」效應明顯發酵,現在她已經懂得善用視訊連線功能,可以自由採訪到其他州屬甚至是國外的受訪者。

「當然,在家中連線採訪就少了除外跑新聞的熱血激情,無法真正接觸受訪者,感覺也少了一點溫度。不過,這反而也可以透過網絡認識不少網友,算是個不錯的收穫。」譚嘉欣笑說。

電視台記者傳統作業方式改變,平面媒體也面對同樣情況。在中文報章工作的記者廖德來表示,疫情前的採訪生態多數以面對面為主,疫情後則因行管令限制而轉為線上採訪。

「不過去年中疫情一度改善,單日新增確診數字壓低在雙位數時,政府一度推行復原式行動管制令,放寬社交限制,讓許多受訪者也卸下心房,回到面對面採訪交流的親切和實在感,只可惜現在疫情惡化,採訪多數又轉到線上模式。」

ajf-2018-portraits-16
Photo Credit:郭朝河提供
馬國中文報記者廖德來

廖德來透露,疫情前各種採訪需納入前往發布會地點的開車時間,但疫情後的線上模式則免於舟車勞頓;同時,線上模式可以有更多時間準備採訪資料,等到線上記者會結束後,可免去開車回公司的時間,能立馬坐在電腦前處理新聞,比起傳統模式,這種新模式相對更省時省油,符合新聞要求快狠準的效率。

同時,這種新模式也打破國際限制和場域的藩籬。以往有些國際研討會、講座、新聞發布會在大馬以外召開,有些以閉門方式進行,但在疫情衝擊下,這些傳統大型活動開始嘗試線上直播,讓民眾有機會接觸更多在政經文教方面的名人,聆聽他們在各種課題的精闢分享,也讓記者豐富新聞報導的內容。

「我覺得,新模式對處理頭條和及時性新聞比較具挑戰性,各家媒體需要掌握更多資源管道、數據和人工智能分析的技術,才能有效掌握及時消息。線上採訪對深度專題報導則影響不大,除了無法面對面採訪外,在內容撰寫的廣度與深度還是回歸到記者的敏銳度與文筆。」

廖德來透露,目前大馬還是有線下採訪工作,只是必須要遵守政府制定的行管令標準作業程序。比較特殊的是國會採訪要求,獲准進入的媒體必須每兩週做冠病檢測,檢測結果為陰性者,才可進入國會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