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疫情與災害中的核電廠(上):基層工人過勞賣命,怒斥「 核電廠就是病毒溫床和糞坑」

疫情與災害中的核電廠(上):基層工人過勞賣命,怒斥「 核電廠就是病毒溫床和糞坑」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艾索倫集團顯然視基層產業工人如草芥。當動員全美各地1400名工人於疫情中同時進入單一核電廠裝填燃料的情況接續在美國發生,我們必須質問:既非核災,核能集團為何非要犠牲產業基層工人?

文:周世瑀(工人、英國雪菲爾大學政治學博士)

天災與人禍是兩個相對的概念,但兩者並非如此涇渭分明。明知天災可能發生(如疫病、洪水、地震),卻不作為,或是在天災來臨前,只做表面工夫,粉飾太平,災難到臨時所生的後果就從天災轉變成人禍(如戰爭、糧食危機、公衛系統崩潰)。這樣的描述看似抽象,其實是我們所身處的情境。

以下我們從核能產業如何面對疫情、災害的兩個案例,分別觀察、省思災害的社會性質及影響。

疫情中,核電產業基層工人過勞賣命成常態

從2020年11月以來,北美和歐洲進入冬季,新冠肺炎的確診和死亡人數持續攀升。世界數據(worldometers)顯示,美國的人口數為全球的4%,但感染人數卻佔全球的四分之一,死亡人數則高達全球的五分之一。

當商業媒體大幅報導金融、航空、遊輪、旅宿、服務、石油等產業的獲利因疫情大受衝擊時,2020年9月出版的《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The World Nuclear Industry Status Report)就顯得重要。該報告在「新冠肺炎時代的核電」專章中警告,全球核電廠在疫情中所受衝擊及所遇的核能安全挑戰,可能更為嚴峻。

報告指出,為避免疫情加劇,美國核能管理委員會(The Nuclear Regulatory Commission)允許核能產業以書面審查取代官方人員實地稽查。但業界假造數據層出不窮,再加上無人到場稽核,根本無法確保業者切實檢查閥門、接頭、管路和焊接等組件。

然而美國核安問題尚不止於此。《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指稱,2020年期間,美國核電業者強迫廠內人員超時工作,例如廠內和包商勞工在24小時內得連續工作16個小時、在七天內最高工時得為86小時、輪班制的每次休息間隔期間只有10小時、在連續14天工作期間,得每日輪班12小時。此一過勞狀況已等同於酒駕操作核電廠。

美國勞動部並不諱言,工人過勞、警覺性下降是發生工業災難的因素之一,包括2005年美國德州的BP煉油廠爆炸、2009年科爾根航空(Colgan Air)3407號班機空難車諾比和三哩島的核災

核能產業工人在疫情中自生自滅

限於篇幅,本文僅以賓州蒙哥馬利郡的利默里克(Limerick)核電廠人員的處境為例,說明基層產業工人在疫情中的遭遇。

利默里克核電廠為艾索倫(Exelon)電力公司所有,該集團為美國最大的核電業者,發電量約占美國核電業的20%。美國核電業為了削減成本,外包裝填核燃料已行之有年。

早在2020年3月全美單日確診人數已近20000人。艾索倫集團在疫情期間,大舉自全美各地召集高達1400名承包商作業人員進利默里克核電廠裝填燃料。然而核電廠內作業空間本就狹窄,許多工作必須數人一同進行,根本無法維持社交距離。

而在承包商人員進入利默里克核電廠裝填燃料前,廠內已有2名工人確診,但艾索倫集團不僅拒絕透露集團旗下的核電廠內究竟有多少人員接受病毒篩檢以及各廠區的實際感染人數,更拒絕提供作業人員疫情期間的個人防護裝備 。

核廢料儲存AP_18352671772625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賓州當地日報《水星》(The Mercury)指出, 廠內工人和承包商勞工因直接暴露於群聚感染風險,日日耽驚受怕。更可惡的是,艾索倫集團利用前文所述疫情期間工時規定,強迫工人超時工作。一般而言,美國核電廠裝填燃料通常耗時四週。該集團網站顯示,利默里克核電廠作業完成日期為2020年4月13日,只以16天就完成工作,並創下業界紀錄

不過當地報導揭露,至2020年4月7日廠內至少已有五人受到感染。包商作業人員直言,在作業時忐忑不安,收工後「 已把所有東西都丟進洗衣機。自己也洗了三、四次澡,還是覺得不乾淨。另一名受訪工人更怒斥「 核電廠就是病毒溫床和糞坑」。

美國工人沒錢、失業就沒資格生病

想要理解核電產業基層工人的耽憂和憤懣,就必須明白有工作,卻無法負擔醫療費用是美國的常態。

美國是全球工業先進國家中唯一一個欠缺全民健保的國家。2019年時美國人均醫療費用已高達近11072美金。此一費用遠高於經合組織(OECD)會員國平均值(4224美元)以及日本(4823美元)、英國(4653美元)、加拿大(5418美元)、澳洲(美金5187美元)等國家的人均醫療費用。

美國人民雖然付出高額的醫療費用 ,美國國家科學研究委員會(The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的調查卻顯示, 自1990年至2008年期間,相較其他工業先進國家,美國人在平均餘命持續墊底。在嬰兒死亡率、未成年懷孕、性傳染病、愛滋病、肥胖症、糖尿病、心肺臟疾病、藥物濫用等問題則是遙遙領先。

若美國民眾付出11000美金能就買回健康,表示經濟狀況並不差。不過對底層美國人民而言,享有醫藥護理卻是可望而不可即。

聯邦準備理事會於2020年5月所發佈的報告指陳,美國有三成人口從事零工經濟。約有17%的美國成年人無法全額支付當月支出。除了前述17%人口,尚有另外12%因所得過低, 難有存款,在遭遇因緊急事故所衍生的費用時,即使額外支出只有區區400美金,卻完全無力付擔。這表示美國約有三成成年人,無力負擔因緊急狀況而衍生的額外支出400美金。此外,超過25%的美國成年人會因為欠缺經濟能力,故而放棄必要的醫療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