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單車環台縱走大旅行》:車友規劃行程須知,台灣單車旅行五大關鍵經驗談

《單車環台縱走大旅行》:車友規劃行程須知,台灣單車旅行五大關鍵經驗談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隨著台灣自行車發展多年,作者騎訪山林得到無數感動,也透過分享獲得國內外車友認同,經過多年探索,作者歸納出3條路線來作為這個自行車島的主幹,藉由圖文、影像,以單車的特有視角,和讀者一起重新認識這塊土地。

文:陳忠利

【旅行台灣五個關鍵】

台灣雖然不大,但以單車從事旅行,尤其是日程較久的旅程,因為台灣地形、地理位置、氣候以及區域發展差異,過程中的變數不少,雖然會讓事前準備多花不少心力,行程中也常常得隨機應變,但這些變數往往帶來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回憶。

若要讓這些回憶屬於正面,事前掌握台灣單車旅行幾個注意事項,就可以比較容易化險為夷,或是遇到狀況能從容處置,甚至是預先避開遇到危險的機率,以下就以我們長年在台灣旅行所整理出的經驗,提供您出發前參考。

C0401
Photo Credit: 墨刻出版

1. 天氣

由於台灣位於北回歸線上,又因海拔巨大落差和季風吹拂,天氣型態萬般複雜,因此用以下幾個與騎車相關的天氣現象,來描述規劃時需要知道的事。有時適當借力使力,可以讓旅程更有樂趣。

  • 溫度

平地:夏熱冬冷、春秋涼爽是基本,但在冬季西部(泛指台灣整個西部)大約過了雲、嘉之後,有時氣溫仍然偏高;東部(泛指台灣整個東部)則幾乎要到台東溫度才會高一些。夏天全台平地幾乎都是高溫,其中台北、新北因為是盆地,溫度較其他地方高;東部在夏天遇到西南氣流強盛時,因為是背風面,會有因沉降氣流形成焚風的高溫現象。

山地:高海拔地區則分布得比較均勻,冬季基本上海拔越高溫度越低,與高度上升100m,溫度下降0.6℃的約略計算相距不遠。夏季若是有日照,中海拔的山地依舊常會有高溫,加上若剛好是爬坡,身體更會發熱,因此水分補充格外重要。大約要超過海拔2000m之後,夏季的溫度才會比較穩定。

由以上溫度呈現可以得知,在補水策略上,夏季中海拔開始一定要適當地計畫補給點,才不會因為缺飲水造成身體不適;在平地則因鄉鎮聚落相距都不會太遠,補水較不會有問題,但仍要避免高溫及高濕度造成身體不適,建議可以利用夏季日照時間長,調整騎車時段為清晨提早出發,中午躲避高溫,然後傍晚延後休息(當然要注意安全)來因應。

另外,不管是夏天還是冬天,若在高海拔遇到下雨又搭配下坡,身體非常容易失溫,因此即使是夏天,要是騎高海拔路線,適當的保暖衣物絕對要帶。

  • 風向

台灣主要受到兩種季風影響,夏天是西南氣流,風向以西南、南風為多;冬天為東北季風,風向以北風、東北風為多。這兩種季風的特色是會有較強風勢(有時會大到像颱風),影響區域以平地為主,因此受影響的騎行遊程主要是環島。

東北季風的影響程度,西部會大於東部(外島則全島受影響);東部則因部分地區為山,多少會有些阻隔,但若遇到較強的冷鋒甚至寒流,東西部則都會吹著強烈的偏北風。

另外,恆春半島西側在冬季有個特有的氣象現象──落山風,風向為由山頂往下側吹(恆春半島西側道路是以南北走向為主)。

以上的風向、風速因素,加上靠海側較容易賞景,車友環島多以逆時針方向為多,也就是夏天在西部會逆風而行,東部則會遇到背風面的高溫。冬天在西部則為大順風,尤其越北部越明顯;到東部則就會遇到強逆風。

  • 雨季

北部受東北季風影響,冬季為雨季;南部在冬季因東北季風被北部的山阻隔,所以屬於乾季;東部受東北季風影響,冬季為雨季,其影響程度越偏北越明顯。

另外,春天的梅雨季以及夏、秋的颱風季影響是全台不分區域,這段期間因天氣變化極快,若有安排行程要隨時留意氣象,尤其在山區,一定要養成隨時留意氣象最新動態。

在高山部分,除了春天梅雨季以及夏、秋颱風季與平地相同外,海拔超過2000m後,冬天的東北季風影響轉小(尤其是過了中部),因此冬天高海拔地區除非是有強烈的冷風、寒流,否則天氣大多都不錯。

  • 空汙

近年深秋之後一直到春天,空汙不時影響全台灣,大約在苗栗以南開始,因地形因素而較為嚴重。由於空汙影響不限於平地,有時中海拔地區仍無法倖免,因此只有被動準備口罩等裝備,或是避開空汙太重的日子安排騎車,甚或是把旅行的區域調整到空汙影響小的東部或高山地區。

C0402
Photo Credit: 墨刻出版
受空汙影響時,除了景觀不佳外,也要注意呼吸器官健康。

2. 人文

如果喜愛台灣的多元文化,事先了解各族群所在區域,會對於遊程規劃上有相當的助益,這是我個人非常喜歡的模式。因為既然是人文,不同族群本來就會有不同的差異,例如語言、信仰、習俗等,然後又會因為與居住生活的環境結合,產生新的生命力。

而我們騎車大多先由風景、地形開始,往往探索到最後,都會碰觸到不同族群文化上的特色,因此後來規劃路程除了考慮路線難度、距離等物理上的條件外,在主題上大多會先以不同族群為範圍,抓出路線沿途會經過的族群生活領域,讓拜訪的景點試著往深度走,再搭配我們自己的生活經驗,一經學習與比較,很自然地會發掘出許多有趣且值得深思的人事物。

以下就是以台灣地理上分區,簡單地將族群做些描述,雖然無法很精確,畢竟各族群長年下來經過移動或相互結合,分界無法很清楚,但可以讓您在做路線計畫時有個初步的輪廓。

  • 西部:閩南、客家

閩南人在整個西部平地除了桃園、新竹、苗栗外占大多數,因此騎車時初接觸有關宗教、美食、建築等幾乎都會和閩南文化有關,也最為普遍。而西部偏北的桃園、新竹、苗栗,以及高雄、屏東幾個特定鄉鎮,則為客家族群聚集的區域,範圍從丘陵地帶到台灣海峽側都有,除了語言外,騎車較容易接觸到的宗教建築、美食等,與閩南有明顯的不同。

也就是說,在西部移動,基本上就是在這台灣2大族群居地間移動,出發前適當了解,絕對可以增添許多旅行時意想不到的收穫。

  • 東部:閩南、原住民、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