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退出世衛、重返《巴黎氣候協定》:拜登就職首日17項行政命令重點一次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美國新任總統拜登宣誓就職後,隨即進辦公室簽署多達17項行政命令,較為重要者包含停止退出世界衛生組織、簽署重返《巴黎氣候協定》文件、啟動「100天戴口罩挑戰」,以及廢除川普(港譯「特朗普」)任內對數個穆斯林占多數國家發出的旅行禁令。
(中央社)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Joe Biden)於當地時間20日正式宣誓就職,隨即連簽17項行政命令逆轉川普政策,包含停止退出世界衛生組織(WHO)程序、重返《巴黎氣候協定》等,並要求民眾未來100天戴上口罩。
現年78歲的民主黨籍拜登20日中午宣誓就職成為美國第46位總統,下午隨即在白宮簽署17項行政命令、備忘錄與信函等,逆轉前總統川普任內多項措施,以應對「COVID-19」(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疾病,以下簡稱武漢肺炎)疫情、氣候變遷與種族議題等3大挑戰。
拜登向記者表示:「我認為沒有時間再等,要立即開始工作,沒有其他日子像今天一樣適合開工。」
拜登新措施主題 | 內容 |
疫情應對 |
|
經濟 |
|
氣候變遷 |
|
族群、性別正義相關 |
|
其他 |
|
疫情應對:停止退出世衛,啟動「100天戴口罩挑戰」
在疫情應對部分,川普因為不滿世衛處理疫情不當,去年5月宣布退出,原定今年7月正式生效。拜登今天停止美國退出世衛的程序,且將派他的首席醫學顧問佛奇(Anthony Fauci)率團參與本週世衛執委會會議,並在21日會中發表演說。
此外,拜登也啟動「100天戴口罩挑戰」計畫,要求民眾盡他們國民義務,未來100天戴上口罩。拜登同時簽署行政命令,規定所有聯邦政府人員與臨時雇員在大樓內皆需配戴口罩,並保持安全社交距離。
為了確保聯邦政府迅速果斷對抗疫情,拜登今天也簽署行政命令,設立「2019冠狀病毒疾病應對協調官」(COVID-19 Response Coordinator)一職,未來將負責協調跨部會疫情應對,包含疫苗的生產與配發,並直接向總統報告。
由於疫情為美國帶來巨大經濟衝擊,拜登今天籲請相關行政部門,考慮將驅逐房客與法拍禁令至少延長至3月底,並延長學貸暫停償付至少到9月底。
氣候變遷:簽署重返《巴黎氣候協定》文件,檢視多項環境政策
針對氣候變遷,拜登今天簽署重返《巴黎氣候協定》文件,文件當天就會遞交給聯合國;30天後,美國就會再度成為協定一員。
不只如此,拜登也簽署行政命令逆轉川普過去多項環境政策,其中包含指示內政部暫時停止租賃北極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Arctic National Wildlife Refuge)石油鑽探權,並要求相關部會檢視過去4年所實施危害公共衛生、環境的規定與行政作為,並採取必要行動。
種族正義:停建美墨邊境圍牆、廢除穆斯林國家旅遊禁令
在確保種族正義方面,拜登20日採取多項作為,包含廢除川普任內對數個穆斯林占多數國家發出的旅行禁令、暫停建造美墨邊境圍牆、啟動整體政府促進種族平等計畫等。
《紐約時報》報導,氣候方面的行政命令還包括要撤回Keystone XL石油管道的許可證、修改先前曾被放寬的車輛排放量標準,以及重新建立一個專責溫室氣體社會成本的工作團隊。
除了種族正義之外,另一項簽署的行政命令則是強化《1964年民權法案》,要求聯邦政府不得有基於性傾向和性別認同的的歧視,同樣也是一反過去川普政府的政策。
《CNN》報導,拜登也打算強化先前遭到川普破壞的「童年抵達者暫緩驅逐辦法」(簡稱《追夢人法案》),讓孩童時期以非法方式抵達美國的移民獲得保障。
白宮新聞發言人莎琪(Jen Psaki)以及拜登團隊高階官員表示,21日將是拜登首日完整的辦公日,會將工作重心放在武漢肺炎疫情。22日則聚焦在拜登的經濟紓困政策,包含對安全網計畫、聯邦醫療補助,以及失業保險。
下一週的工作重點則包含了國內經濟(要求政府購買或使用來自美國公司的服務)、氣候(重新建立科學與科技專家小組)、醫療照護、移民等重大政策。
延伸閱讀:
新聞來源:
- 拜登簽17項行政命令逆轉川普政策 重返WHO、巴黎協定(中央社)
- Biden’s 17 Executive Orders and Other Directives in Detail(The New York Times)
- Biden targets Trump's legacy with first-day executive actions(CNN)
- 早報:拜登、賀錦麗就職美國總統、副總統,拜登首日簽署17項新措施扭轉政策(端傳媒)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黃筱歡
Tags:
從生活實踐淨零轉型,讓地球HP值滿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球暖化情勢日益嚴峻,必須積極因應;減碳是每個人的責任,我們生活中的選擇與行動,都與地球的未來息息相關,但只要從小地方開始做出改變,就能帶來轉機,讓地球重拾生機。
地球就像是一個巨大的有機體,具有自我調節的能力,然而因人類活動產生大量碳排,溫度上升導致全球氣候異常並造成災害;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023年3月公布第六次評估報告(IPCC AR6)指出,根據2021年10月各國宣布的國家自主貢獻,2030年承諾的減排量仍不足以將本世紀末的升溫控制在1.5°C,甚至難以限制在2°C;氣候變遷已對地球健康構成威脅,一個「宜居且永續的未來」機會之窗正在迅速關閉。
全球升溫攝氏1.5 °C、 2°C,影響有這麼大嗎?
IPCC 估計,若地球升溫1.5°C,到2100年前海平面將上升0.26到0.77公尺,若升溫至2°C則將再增加0.1公尺,將影響小型島嶼、低窪沿海及三角洲等區域約1,000萬人口暴露在相關風險中;就研究涵蓋的105,000個物種,升溫1.5 °C會有 6% 的昆蟲、 8% 的植物和 4% 的脊椎動物地理分布範圍會縮小50%,升溫2°C,則會有18%的昆蟲、16%的植物和8%的脊椎動物消失;與高溫有關的疾病發病率或死亡率將增加,並提高相關蟲媒傳染疾病帶來的風險。
面對全球氣候失衡的威脅,我們就像遊戲中闖關的玩家,必須想辦法讓地球的HP值(生命值)恢復,然而這不是遊戲,挑戰結果意味著我們真實的未來。減碳、零碳是控制暖化的關鍵,加速導入再生能源、電氣化是主要國家刻正加速推動的重要政策,然而發電過程勢必有能量轉換的效率損失,輸配電則有線損,因此國際能源總署(IEA)倡議各國在思考未來能源組合(energy portfolio)時,應將節能視為第一燃料(energy saving is the first fuel)。歐盟目標在2030年最終能源消費較2020年實績值減少15.8%,法國淨零策略(SNBC)則規劃大幅提升工業、住宅、運輸能源效率,日本第六次能源基本計畫也提出2030年電力需求較2013年減少20%的目標。
除了國家層級推動的的節能目標,你我還能採取哪些行動、讓地球恢復生機?
多想兩秒鐘,地球更輕鬆
愛地球不只是一種生活風格,也是很潮的生活態度,每個人從食、衣、住、行、育、樂、購等生活小細節,選擇對環境友善的生活習慣,就有機會讓地球更宜居。
1. 利用大眾運輸或碳排量低的交通運具
根據我國《氣候變遷因應法》所規定,國家溫室氣體長期減量目標係由能源、製造、運輸、住商、農業及環境等六大部門共同達成,根據環境部提供的數據,2021年我國運輸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約占13%,若使用電動運具、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短程距離往返選擇走路、騎腳踏車,可有效減少碳排,有助改善空氣品質,更有益身體健康。

2. 自備環保用具,減少一次用產品使用
出門前隨手攜帶環保購物袋、環保杯、杯套或環保餐具,如果忘記帶,亦可使用租借循環杯與容器,或店家提供的環保餐具,尤其少用一個塑膠袋就相當於減碳0.057公斤,幾秒鐘的選擇與行動,能夠減少一次性產品垃圾、省下處理廢棄餐具的能源消耗,降低地球的負擔。舉手之勞自備購物袋、餐具,就是實踐減碳生活的第一步。
3. 認明節能標章,省電還能減碳
常見於耗能商品上的「能源效率標示」,提供了年耗電量、耗能等級資訊,並根據不同產品提供對應的能源效率數據;耗能等級數字越低代表耗能越少、越節能,圖示上的溫度計也就會落在象徵地球降溫的藍綠色;而貼有節能標章的產品,代表能源效率比國家認證標準高10-50%,所以用電更省,更有助於降低碳排。
4. 智慧用電,錢包受惠
智慧電表是具備通訊功能的電力量測設備,每日可將用電數據回傳台電公司,搭配使用「台灣電力App」,可查詢每15分鐘的用電量,每6小時可結算一次電費,另外,還可透過APP內「用電比較」、「未出帳用電量」、「費率試算」、「住宅用電分析」等功能,掌控電費支出及家電使用情形,找出家中的吃電怪獸,即時調整用電習慣,省下不必要的電費支出。

5. 加入綠領行列,將知識化作守護地球的行動
除了節能,以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更是降低碳排的關鍵,近年來在政府的加速推動下,我國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可望達到10%,逐漸成為供電要角;不過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在2023年9月發布的新版《2023年淨零路徑圖》(Net Zero Roadmap 2023 Update – A Global Pathway to Keep the 1.5 °C Goal in Reach),2030 年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必須成長三倍達到11,000GW,才能達成淨零排放情境所設定的減排量。更多的再生能源,意味著基礎建設、技術研發、產業推動也必須加倍投入,有賴運輸、建築、金融……等不同領域的「綠領人才」投入實踐淨零轉型。根據104人力銀行數據顯示,2013-2023十年間,綠領工作數成長6.5倍;面對2050淨零目標,無論是節能、創能、儲能、系統整合,都需要更多人才投入。
淨零轉型你我同行
在這場為了地球未來而戰的任務中,每個地球玩家都扮演著關鍵角色,無論是隨手關燈、自備購物袋這樣的舉手之勞,或是選擇低碳排的電器與運具,甚至成為綠領工作者親自參與,每一個支持淨零轉型的力量,都有助於地球HP生命值恢復滿點。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