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時事】「五寶爸」離職是正確決定,你我都沒有薛西弗斯的精力

【關鍵時事】「五寶爸」離職是正確決定,你我都沒有薛西弗斯的精力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沒有人想當薛西弗斯,但很多人也在無形中當了朝薛西弗斯滾落的巨石不自知,在批評的同時,自己卻也同樣為生活的問題徒勞無功。

文:陳冠甫(國立臺北大學法律研究所研究生)

因爲育有五名兒女而被稱為「五寶爸」的江姓男子,自去年於平安夜因六歲女兒生病沒錢就醫。在網路發文以200元求售嬰兒車,引起社會關注。17日卻傳出五寶爸體力難以負荷,將從晚上第二份工作汽車美容離職,僅維持白天防水工程公司工作,消息一出,再度引發網路熱議。

值得注意的是,網路討論多聚焦在早知他又會放棄、上班都很累、不上班不累等刻薄批評上,衍伸其後的立論,不外就是好吃懶做才會沒錢,對照不符合社會觀感,疑似有錢卻申請低收補助的報導,不難看出社會多數對於貧窮、乃至於其他社會福利措施,存在刻板印象。

檢視社會福利歷史而言,台灣發展尚淺,如此輿論看法並不讓人感到意外,如同歐洲發展史,16、17世紀時期的警政福利時期,國家將扶助限制於值得救助的窮人,其他所謂「好手好腳的窮人」則在惡劣環境下的強迫工作,甚至施以嚴刑峻罰,對比今日台灣作為現代化國家,自然不可能重蹈百年前的覆轍。

不過,民間看法形成的社會觀感卻仍與四、五百年前類似,依照歐洲的進程,或許台灣少了啟蒙運動,缺乏對資本主義、勞動市場、尤其對貧窮的進一步認識。特別對貧窮的認識,並非狹義的指向親身經歷,廣義的透過經驗傳遞、書本知識有所認識也能增進了解。

最簡單方式的莫過於,近來不少商業課程中,都強打的「換位思考」,用別人的眼睛看世界,跳脫習以為常的生活邏輯,避免陷入簡化問題後思考捷思。

坦白說,指責窮人不夠努力,很容易,且心理上滿足優越感。無謂的抨擊貧窮,先天站在另一個道德、權力的制高點,一面展示自己活得較好,另一面滿足上對下的權力慾望,但某種程度更像在掩飾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尷尬。

舉凡窮人還生小孩、花錢買手機奢侈品,不儲蓄等老問題,一再吸引討論,媒體深知這類新聞最能吸睛,除了瞄準社會對能領取補助的相對剝奪感,還有近似於弱弱相殘的輿論踐踏,後續一個接一個爆料,都在延續新聞聲量。

實際上,不用多想就會明白,一天兼兩份工,睡眠時間僅有三、四小時,體力絕對無法負荷。而五寶爸所說發生意外怎麼辦,或許對一般人來說過於誇張,但少了儲蓄、保險等的應急資金,任何非預期的問題,都會擴大貧窮困境。

捫心自問,你沒工作、沒存款,能夠撐多久?如同前幾年的暢銷書書名《當收入只夠填飽肚子》,該如何打破結構弱勢。書中有段貧窮生活的描述:「就好像我一直在爬同一座山,一直要努力登頂,但我沒有薛西弗斯的精力,可以讓我繼續前進。」

沒有人想當薛西弗斯,但很多人也在無形中當了朝薛西弗斯滾落的巨石不自知,在批評的同時,自己卻也同樣為生活的問題徒勞無功。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丁肇九


“關鍵時事”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