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台詞跟《紫禁之巔》差不多尷尬,為什麼華語影劇不講「人話」?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台詞跟《紫禁之巔》差不多尷尬,為什麼華語影劇不講「人話」?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什麼華語影視作品的台詞都那麼尷尬?現在華語台詞最需要的就是「去蕪存菁」,不要老是塞些不明所以的贅字用詞。

文:楊希哲(「黑桃・花/神經質影痴」)

最近無預警被逼著重看了《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的幾支片段,折磨之餘剛好讓我想起過去有個問題想了很久,結果一直沒有機會寫出來討論。我想應該大部分人都知道,英美語系國家對於「台詞」的態度一直都很嚴謹,由於它們對於觀看字幕非常反感,他們看影集、看電影都習慣用聽的。

因此台詞寫得好、寫得壞,他們觀眾通常一聽就會知道,像是《河谷鎮》、《權力遊戲》後面四季或諾蘭(Christopher Nolan)最近幾部電影就很多台詞上的毛病被挑出來在YouTube上大力撻伐。

但不知道是否因為台灣太習慣字幕,因而將台詞以「文本化」看待還是有什麼其他原因,台灣地區的觀眾(或甚至是整個華語使用族群)對於台詞的接受度反而異常地高。但,台詞就是台詞,無論用聽的還是用看的其實都一樣,而所有虛構故事內戲劇設計的其中一個重要基石就是「台詞」。我之所以會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自己最近剛好有個體悟:就是國內近二十年來,不管是電影、還是電視劇,幾乎都有同樣一個毛病,就是台詞真的很不OK。

更精確一點來講就是匠氣啦!

而那種「文謅謅」不是楊德昌的那種文謅謅,這種文謅謅是早期網路部落格小說的那種文謅謅。更直接來講,就很像IG「語錄點滴」會出現的那種「文謅謅」。我想現在大多數人審視國片表現,都是聚焦在劇本架構、攝影特效、演員表現,我都能理解,因為這些層面最容易去「審視」。

但台詞其實也是影劇作品當中非常重要的環節,甚至重要到可以左右作品給人的印象,而現在有太多人低估台詞的重要性了,都認為它單單只是一種媒介工具,甚至常被說成是簡單的表層功夫,但台詞的學問遠比你我想像的還重要。

其實從中英語法上的歷史脈絡來看,照理來講,華語相較之下反而才是較爲注重用字用詞精簡化的一方,相較之下英文在學術上常被稱為是一種「繁冗」的語言,但好巧不巧,兩種語言用在戲劇台詞上卻剛好相反。

不管電視劇、還是電影,很多華語台詞在做作的程度上,並不亞於任何其他結構上的缺陷(而且很奇妙,通常越紅的、台詞就越糟),因為作品裡的人幾乎說的都不是人話 ,例如《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裡面那幾句「他們曾經相愛」「⋯這樣子他們就不會再痛苦了」就是那種不知道哪一國會說的鬼話。

這也不是說台詞一定要要求「寫實」,字可以寫實也可以不寫實。舉例像某位錄影帶店員—昆汀塔倫提諾(Quentin Tarantino)。像他那種對話就沒有一部在講求「寫實」,昆汀是出了名的以節奏來創作台詞,他的用字遣詞有對句結構和韻律的創作考量,角色之間的對話有一種接近完美的「超寫實」,他寫詞就像寫詩,他一寫起來就像Anne Bradstreet,台詞中每一句英文單字都是經過他的設計,才會在某些特定位置出現(重音位置、格式排列)。

RTX6S7P2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昆汀塔倫提諾憑藉《黑色追緝令》獲得坎城金棕櫚。

然而,現在華語台詞當然大多數並沒有所謂用字上的創作考量,而是想寫就不經思索地寫出來,一個句子可能什麼介系詞、名詞都有,形容詞更是全盤用上了。假若拿英文來當範例,就像把主詞、定冠詞、介系詞、先行詞、連接詞全都用在同樣一句台詞,搞得人仰馬翻、捉襟見肘,而台詞該繁複的地方卻又不繁複,該有層次的地方卻沒有層次,該「雙重否定」的地方就只有簡單一個「肯定句」。

現在華語台詞最需要的就是「去蕪存菁」,不要老是塞些不明所以的贅字用詞。

剛好看了最近電視廣告,HBO發行的台灣影集《戒指流浪記》就有句特別值得注意:「這世界上本來就沒有什麼事情是完美的啊。」這句就是很典型的「畫蛇添足」,講出來就是有點違和、令人髮指,不管誰來講都尬爆。尷尬的地方不僅僅在於「世界」這種用詞已經夠難令人信服(抒情文字,非人話),而是它「沒有必要」的令人尷尬,這點比尷尬還差勁,因為這本該可以避免的錯誤,卻硬要成為一種問題。

可以想想,將「這世界上」去掉,改寫為「本來就沒什麼事情是完美的」,這一句台詞其實並沒有多大差別。(為何還需要再多畫一隻腳呢?)

接下來還有一個範例值得注意,但話說在前頭,我之所以會舉例這部劇,並不代表個人特別討厭這部影集,是因為其他作品可以拿來當作示範的例子太多,而剛好這部評價普遍正面,如此突出的點應該可以顯現其問題上的「近在眼前,卻渾然不知」。

林予晞喜劇新作戒指流浪記  陷三角習題
Photo Credit: HBO Asia提供
《戒指流浪記》

所以,今天先暫且不論《女鬼橋》開頭那一串外星文,也暫且不論《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整部劇本。我想要舉例的是平常比較容易忽略的小例子,但還是要說,這不代表個人不喜歡這部作品,而是覺得還有非常多可以加強的地方(而且目前只會針對台詞說明)。

我要說的就是這句:「我們現在在跟時間賽跑!」(出自於《誰是被害者》)

這很有趣,因為也許字面上看來其實問題不大,甚至有人會怪我小題大作,但假如我把台詞代入另一種情境,就能理解這些字也是種另類幽默,很像假如中學體育課帶頭的要學生操場跑五圈,限十分鐘內跑完,班上所有人跑到一半,也差不多已經喘到呼吸都來不及了,這時候你會不會突然想到要轉頭,跟在後頭的伙伴說:「欸,我們現在在跟時間賽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