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燦爛的時候》:還來不及反應,K的人生已經完完全全偏離了好球帶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書洋溢著澎湃的青春氣息,懷抱美麗的信仰,無論寫人、記事,無一不是作者擁抱世界的方式,溫柔而且認真。
文:翁禎翊
〈指叉球〉
你會來嗎?
手機顫動出這一則訊息,來自國小同班同學K。訊息裡這樣寫道:「我要結婚了,下個月五號,在河濱公園對面的飯店,你知道在哪的。」
在深夜擱下明天要考試的書本,把訊息反覆讀了一遍又一遍,試圖破解更多隱藏在字句裡的資訊,卻是徒勞。這年,我們堪堪滿了十八歲。一陣巨大的空虛感塞滿我的胸口,小學六年級時,我也是這樣執著地看著、唸著老師在日記本上給我的評語。那年王建民甫升上大聯盟,一股棒球熱潮在男孩之間蔓延,沸騰,我的整本日記鉅細靡遺地記載了職棒的大小事,儼然成了各大報的體育新聞彙整。
老師說,你可以多寫寫棒球讓你學會了什麼啊。從此,更多的球場上的細節被我渲染誇大,彷彿某種程度的置入性行銷:逆轉的激情、提前扣倒對手的熱血、永不放棄的英雄淚水,總是激勵我們,「怕輸,就不會贏」……而那天日記的內容我記不得更多了,老師似乎根本沒有看完,對於內文完全忽視,只留下一句話:我和令堂討論過了,我們都認為你的生活裡除了棒球,還有很多事值得去做。譬如看課外書。
我把本子啪地闔上,感覺被徹底羞辱了。一個人趴在座位上,腦中不斷想著那句話——老師是討厭棒球嗎?還是討厭我、對我不耐煩了?K走到我身旁,問我身體不舒服嗎?我搖搖頭。「那快來打球啦!」
我和K說了日記的事,他噗哧一聲笑了出來。「幹嘛!還在不高興喔?」他推了我的肩膀,我也笑了起來。是啊,我們的志願是要去打大聯盟的,而且指名要洋基隊,什麼日記、讀書,一點都不重要啊!早就約定好了,三年後,國中畢業要一起去日本念高中,那裡的選手育成制度完備的多,當今中華隊最強的第一棒陽岱鋼正是如此,彼時還沒闖出名堂的他老早被我們奉為圭臬。我甚至連離家出走的細節都仔細推演過了許多遍:考完聯考的深夜留下一封信在桌上,無聲無息地離去,義無反顧的旅程裡,我們要先去找K在體委會工作的遠房舅舅……
那時只要下課鐘一響,我們一群人便狂奔下樓,半個躲避球場就正好當作球場,對於湊不到九個人一隊的我們來說,那場子大小剛剛好。我們兩邊總是互相幫忙守備;而學校是嚴禁「棒球」這種危險物品的,所以球只好以報紙壓揉而成。每回投打對決通常只有三種結果:三振、保送、安打(人太少難以守備啊)。然而我們打起球來卻毫不馬虎,煞有其事:有聯盟、有紀錄,有總冠軍賽、有交易制度,腦中所設想、所推演,早已不是彼時嬌小的身軀所能負荷。
事實上,母親也從來沒有反對我打棒球。只不過她常常不經意地問起K的事情:他的成績好嗎?你們在學校相處得怎樣?都做些什麼?這總是使我不知所措,老師的那句話突然就在腦中變質,發酵,膨脹,占據了所有空間。我只能惶惶地敷衍帶過,最後虛張聲勢地大聲回道:「你問這個幹嗎?」
K是老師心目中,你們大人心目中的壞小孩。他上課會睡覺會吵鬧,作業隨便寫常缺交;他的制服永遠髒髒皺皺的,滿身汗臭味讓人難以忍受,甚至連指甲檢查也從來沒有通過。除了我們打棒球的這群人,K幾乎沒有朋友,班上功課好的女生看見他就躲得遠遠的,卻私下和老師打他的小報告,這使得K經常在各種懲罰之間輪迴。他倒也不在意,安安份份地罰抄完課文,扔下筆衝往球場,陽光注滿深陷的酒窩,毫無哀戚怨懟之情。
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在想,老師叫我別打棒球,是不是叫我別和K走得太近?有次換座位,成績最好的女孩C換到了K旁邊,她的母親便來學校和老師爭論許久,隔天C就被換地遠遠的了。她坐到了我前面,非常低聲跟我說:「我媽媽特別交代我別跟那種人往來,說我會變壞,怎麼辦,你不怕嗎?」那時我不解地搖了搖頭。我是要到了畢業後很久才知道,K的父親與大哥都是管訓過的流氓,他是祖母獨力撫養長大的。
那時為什麼沒有人多問問K的棒球打的怎樣呢?他可是我們之中最強的投手啊。那時他不知從哪弄來一本棒球雜誌,裡頭有各種不同變化球的投法,常常上課瞥到他低著頭,右手握住紙球,五根指頭來回交疊,像是恣意排列組合的積木。其實大部分的球種都得倚賴縫線,才能產生變化效果——指叉球例外。讓食指中指像叉子一樣夾住球,出手時,兩指內側瞬間向下發力。指叉球離手後比一般直球更為剛猛,到達本壘板的最後一刻會突然下墜,像是從筆直的懸崖墜下一樣,令打者措手不及。
K的指叉球幾乎是勝利的保證,可是卻誰都不願意和他一隊。因為這樣就永遠當不了投手。那時我帶了一個新的手套來學校,黑色的,上面繡著「40」還有洋基的隊徽,同伴們全是羨慕不已,每個人輪流戴在手上,眉毛總是止不住喜悅地跳動。K戴在手上卻是不願拿了下來,他擺出祈禱的手勢,扭動著身軀,睜大雙眼嘟著嘴,故意撒嬌地說:「拜託嘛,我是王牌投手耶!」我拗不過他的請求,心不甘情不願地點了點頭,他就突然換了張臉似的,眼睛瞇成一條線,嘴角大幅上揚,「就知道你最好了!」
從此,他總有不同方式不同理由硬要我把手套借他:「我今天幫你抬便當耶。」「所以咧?」「借我嘛,真的最後一次了。」「不要。」「那我不要跟你好了,不要就不要啊。」
「好啊!怕你喔!」
「而且為什麼每次都是你當投手!」我作勢要把手套搶回來。
Tags: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