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桃園醫院相關感染再增2例,90多歲男性為台灣目前最高齡確診者

桃園醫院相關感染再增2例,90多歲男性為台灣目前最高齡確診者
Photo Credit: 指揮中心疫情記者會截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22日新增6例境外移入,其中4人為外籍漁工;桃園醫院群聚感染增加至12人,新增的2人為確診護理師的接觸者。另有1名丹麥籍技師於21日確診,隔離治療中,並未出境。

台灣今(22)日新增6例境外移入確診病例、以及2例來自桃園醫院群聚感染相關的確診者;昨天下午亦有新增1例外籍確診者,為案874,指揮中心研判為境外移入,並強調他尚未出境,澄清部分媒體的誤報。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表示,台灣今天新增6例境外移入:

  • 案875:喀麥隆籍30多歲男性,在台工作,上月返國後,本月5日再次來台,本月20日隔離檢疫期滿後自費採檢,今日確診,無症狀。
  • 案876:本國籍20多歲男性,去年赴印尼工作,本月在印尼出現喉嚨痛、嗅味覺異常症狀,自行服藥未就醫,本月19日返台,持有搭機前3日內檢驗陰性報告,入境時主動告知有症狀,於機場接受採檢,今日確診。
  • 案877至880:皆為外籍漁工,其中3人為印尼籍,1人為菲律賓籍,年齡介於20多歲至30多歲,本月7日來台,本月20日隔離檢疫期滿前採檢,今日確診,皆無症狀。

桃園醫院群聚感染今天新增2人確診,是案852護理師曾照顧過的病患(案881)和其大女兒(案882)。案881為本國籍90多歲男性,本月上旬因其他疾病住院,在桃園醫院首次傳出醫師確診後,案881於11日採檢,結果為陰性,在11日至14日間由案852負責照護。

案881:台灣目前最高齡確診者

案881於15日出院返家後,案852才於16日確診,案881當天即被匡列為接觸者,進行居家隔離;21日案881因有其他病症必須看牙醫,由衛生單位安排至長庚醫院(指揮中心未表示是桃園長庚或林口長庚)就醫,經檢查發現有發燒、肺浸潤等情形,由醫院採檢後收治住院隔離,於今日確診。

案881與3名家人同住,其中2人為主要照護者,在案881於桃園醫院住院時皆有陪伴照護,因此被匡列為案852護理師的接觸者,曾於17日採檢,結果為陰性。另1人無症狀,於案881住院至出院返家期間負責煮食及送餐,昨日採檢,今日確診,為案882。

案881是目前台灣確診例中最高齡者,指揮中心強調,案881長期臥床、行動不便,不會四處晃盪;去長庚醫院看牙醫時也是透過衛生局安排,長庚已知道他是被匡列的病例接觸者,因此也有做好防疫準備,不至於造成風險。比較擔憂的是案882,目前仍在調查她的活動足跡。

桃園醫院持續受關注

傳有社工表示桃園醫院的N95口罩用量很大,擔憂數量不足。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報告,桃園醫院目前裡面有200多名病患,N95口罩還有5576個;指揮官陳時中表示,N95口罩「我們備貨很多」,不可能缺,要多少有多少,可能只是社工的意見向上傳達時沒傳達好。

《中央社》報導,桃園今天有1名疫調人員在桃園醫院紅區待過,無症狀且採檢2次陰性,仍被列居家隔離;另1名疫調人員出現發燒症狀,進行自主健康管理。桃園市衛生局長王文彥表示,這兩人都沒有接觸過確診者,僅在疫調時接觸過桃園醫院的環境,因指揮中心啟動健康關懷回溯機制,所以還是要觀察2周。

王文彥說,現在疫調大多是透過電話、視訊,偶爾會到病房或是醫院,環境接觸有可能,人對人的接觸機率則比較低。

針對桃園醫院感染事件,指揮中心持續強化管制,啟動「部桃專案」。桃園醫院現僅提供複診病人服務,住院病人自1月12日起只出不進,可申請補償,出院或轉院之病人列為居家隔離對象;1月6日至1月19日由綠區出院病人於健保卡註記為「自主健康管理」專案對象。

醫療機構不得無故拒診從桃園醫院出院的病人,衛福部會提供防疫獎勵;如需轉診採檢,須電子轉診單並通知當地衛生局。針對協助收治或診治桃園醫院轉出病人之醫療機構,衛福部也表示,將依獎勵要點發予津貼給相關醫事人員,對醫療機構則發予獎勵金。

丹麥籍技師研判為境外移入,隔離治療中

昨日傳出有1丹麥籍技師曾到過台塑嘉義新港廠,出境後在泰國確診。指揮中心昨天稍晚特別做出澄清,這名丹麥籍30多歲男性(案874)上月底來台洽公,1月14日隔離檢疫期滿,同日前往公司;因預定出境,1月20日至醫院自費採檢,因檢出陽性確診,Ct值為30,加上血液抗體檢驗結果,研判已感染超4或5周,為境外移入個案,目前於醫院隔離治療中。

指揮中心強調,案874在工廠期間都有戴口罩,主要活動地區為工作地點及住宿地點周圍,其他公共場所活動史將再調查。《聯合報》報導,台塑指出,該技師為瑞典設備商廠商,曾於14至16日前往嘉義新港廠,期間入住嘉義市某間飯店。廠區已展開消毒,與該技師接觸的十幾名新港廠員工已居家隔離。

延伸閱讀:

新聞來源:

責任編輯:林宜萱
核稿編輯:楊士範


“COVID-19”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