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台北雙年展(三):《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以藝術展覽為表現方式的思想展覽

2020台北雙年展(三):《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以藝術展覽為表現方式的思想展覽
Photo Credit: 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20台北雙年展透過展覽與藝術作品的詮釋,認識你我的存在皆是透過經年累月的細胞、細菌、空氣等等元素的堆積與相互依存。

前言—關於2020台北雙年展

美國學者唐娜哈菈薇(Donna Haraway)每每在演講時總會提到:「我們都是地衣!」(We are all lichens!)地衣,在美國生物學家琳馬古利斯(Lynn Margulis)的解釋中,不僅是一種多物種的共生(symbosis),更是一種共生體(symbiogenesis)。

「透過真菌與綠藻的合作,地衣遍部苔原、成為北極圈動物的的食物,而這些動物則成為住民的食物。」[1]作為共生體,地衣並不是貿然出現的產物,而是透過多種個體(entities)的協力所產生的、具有物質性(materiality)的生命。因此,哈菈薇所說的「我們都是地衣!」不僅不斷強調著人類生命的共創性,也警惕人類之所以是人類,不會只是人類的功勞,一切與一切都互相關係著。

03_Taipei_Biennial_2020_Curators,_Bruno_
Photo Credit: 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2020台北雙年展策展人馬汀.圭納(Martin Guinard)(左)、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右)合影。

2020的台北雙年展《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You and I Don’t Live on the Same Planet),以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在2018年於哈佛大學演講時所提出的理論與假說《我們似乎不住在同一星球上—一座虛擬天象館》(“We don’t seem to live on the same planet”—A Fictional Planetarium)為雙年展做空間與理論的架構。

以五種不同的星球「全球化星球」(Planet Globalization)「維安星球」(Planet Security)「逃脫星球」(Planet Escape)「實地星球」(Planet Terrestrial)「另類重力星球」(Planet with Alternative Gravity)作為你我對自我理解的社會環境做假設,嘗試以不同的實質空間的譬喻、探討你與我對我們所處的地球的不同理解與使用下所產生的社會、政治、生態等具體影響(我們在不同的星球上,而非只是觀念不同)。

對拉圖來說,國際目前面臨的局勢,似乎很難用「你與我都在共同的地球生存,因此,我們必須注重生命、非生命與環境的共生」作為號召。這樣的差異已經大到,好似我們在不同的空間中生活,環境破壞的後果似乎不會是破壞者的後果,這種後果卻需要在其他星球上的其他生命來承受。

以不同的星球作為對現勢理解的分類,每種星球都有對自己的捍衛。在這些星球上,環境與生存模式有著不同定義。在英文中有一句較口語的片語,描述對他人處境的理解:「I can understand where you are coming from」,中文直譯為「我能理解你從哪裡來」。在這次雙年展的五種星球,則像這句話一樣,將立場空間化。你我的理解不同、你我在不同的地方,那將你我的不同立場,透過作品的闡述放在同一個空間裡,是否,我也能夠「理解你從哪裡來。」理解了,然後呢?

2020的台北雙年展,透過運用思想展覽(Gedankenausstellung)的策畫、使用科學與藝術的跨域結合,邀請在思考與嘗試中、跟著懸空的星球往下踏地,找到這五種星球的關聯:你我在關鍵帶(Critical Zone)中的共生、你我的生命與不可或缺的蓋婭(Gaia)調節、你我落地實地(terrestrial)之可能。

2020台北雙年展策展人馬汀.圭納(Martin_Guinard)-1。臺北市立
Photo Credit: 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全球化星球

全球化星球上的生存,顧名思義,透過全球化的「交流」得以使星球上的居民生存。全球化作為資本工具、全球化作為利益泉源、全球化作為生存之道。在這個星球展區中的作品皆闡述著某種地區與地區的交涉,某種地區的剝削與他者的獲利。

「全球化是一個被近期對地球現代化的常識所想像的地域。就算想像中間的組成從繪圖學、地質學及地理學而延伸,依然還是一種對地域的想像。這種想像意味著在地球上的大家都可以永遠、沒有任何限制的過著美式生活。」[2]工業化後、福特主義化後,美國社會帶動了產業鏈模式依然持續著影響今日的社會,工廠代工、原料開採、廉價的他國勞工成為各地企業得利的基本模式。

讓.卡通百依.姆肯迪(Jean Katambayi Muendi)的裝置《Yllux》則是這樣的集合體。卡通百依.姆肯迪的作品是他對小時生長記憶的組成。在卡通百依.姆肯迪的祖國剛果共和國,銅做為科技必需品、是整個國家的經濟產物,但在他生長的地方盧邦巴希卻經常停電,在地能取的銅也普遍劣質[3]。

3_1
Photo Credit: 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Yllux》

又或依山.貝哈達(Hicham Berrada)的錄像作品《預兆》(Présage),以拍攝純度極高的毒物硫酸銅,來表現純粹的物質在不同狀況下所產生的干涉,所謂純粹(purity)是一種對照;企圖以此錄像來講述全球化的超適地化(hyper localisation)的問題,以賺頭做的切割、原料開採等單一源頭汲取與剝削所產生的遺毒。

10_1
Photo Credit: 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預兆》(Présage)

維安星球

維安星球的維安講述著國族與民粹主義。在這顆星球上最大篇幅的作品尤拿斯.史塔(Jonas Staal)的《史蒂夫.班農:宣傳大業的梳理與回顧,2018–2019》(Steve Bannon: A Propaganda Retrospective, 2018–2019),透過將川普左右手史提夫.班農的長期拍攝的右派政治宣傳片切割,取出多種聳動的圖像元素,作品將右翼權貴與民眾的恐慌用圖像描述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