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簽署10項行政命令拚防疫,重回世衛組織讓譚德塞樂稱美國防疫專家佛奇是「我的兄弟」

拜登簽署10項行政命令拚防疫,重回世衛組織讓譚德塞樂稱美國防疫專家佛奇是「我的兄弟」
美國防疫專家佛奇。Photo Credit: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美國新任總統拜登全力拚防疫,希望上任百日內能讓1億名美國人接種疫苗;美國防疫專家佛奇指出,若夏季結束前能讓7至8成人口接種,秋季有望恢復正常生活。美國重回世衛組織,但如何改革是關鍵。

美國新任總統拜登後,首要國內任務就是處理防疫與疫情帶來的經濟衝擊。拜登昨(21)日簽署10項防疫措施行政命令,啟動全國性的抗疫策略,加快疫苗接種進度,期望在上任百日內能讓美國達成1億劑疫苗接種,並強制要求搭乘大眾運輸須戴口罩。

他也收回了川普欲讓美國退出世衛組織(WHO)的決定,不過這個行動褒貶不一,有專家認為仍應該要求WHO改革。

《美聯社》報導,拜登指示聯邦緊急事務管理局(FEMA)廣設疫苗接種中心,目標是1個月內啟動100座中心;他下令疾病防治中心(CDC)下月起展開專案,讓各地藥局也能提供疫苗施打。

拜登希望在上任百日內恢復大多數公立學校運作,下令公衛部門和教育單位提供校方明確的重啟校園指引,各地學校也可使用緊急事務管理局的急難基金來支援開放校園所需的資源。開放校園有助減輕美國經濟負擔,因為父母可以安心返回職場,工作場所則能帶動周邊商店活絡;此外,美國其實有不少孩童仰賴學校提供的午餐求得溫飽。

行政命令也為《國防生產法》開了綠燈,這項源自冷戰時期的法案允許政府可強制私人企業全力生產國家急難時所需要的物資,在戰時可能是武器裝備,在疫情流行期間可能是呼吸器、口罩、特定藥物等。

拜登也推動民間戴口罩的習慣,除了在公家機關必須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離,在機場、火車、公車等大眾運輸地點及交通工具上也強制配戴口罩。雖然在台灣聽起來是很平常的事,但歐美國家的部份人民卻相當抗拒;距美國出現首例確診者至今已逾1年,有些美國人尚未養成戴口罩的習慣。

終於等到心目中的好老闆,防疫專家佛奇:總算可以好好說話

韋恩州立大學傳播學系主任席格(Matthew Seeger)和哈佛大學傳染病研究人員漢納(William Hanage)對《華盛頓郵報》表示,當政府傳達的公衛資訊不一時,民眾自然只選擇自己想相信的方向,很難說服人們相信疫情嚴重程度或口罩效用;漢納指出,訊息不一致,也導致各地方政府對口罩規定參差不齊,造成混亂。過去一年,美國就處於這樣的狀態下,前朝政府與防疫專家似乎經常意見分歧,川普也多次與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佛奇(Anthony Fauci)唱反調。

AP_20085823631676
Photo Credit:AP / 達志影像
川普政府時期的佛奇。攝於2020年3月25日。

拜登上任後,任命佛奇為防疫首席顧問。《路透》報導,佛奇昨天受訪時承認,在前朝政府時期偶爾感受「不舒服」;佛奇沒有明指是川普,但他提到了「奎寧」被誇大的療效,這是川普曾經在沒有研究證據時吹噓為有效的藥物。佛奇也明說,與前總統老是意見相悖,這不是件令人愉悅的事,而和拜登合作則能夠無壓力地說出意見。他有感而發:

「現在終於可以站出來說明那些你很清楚、有證據、基於科學、而且可以純粹讓科學說話的事情,這似乎就能稱之為『解放感』吧。」

終於遇到理想老闆的佛奇也說,政府的其中一個新氛圍,就是「如果你不知道答案,就不要亂猜,老實說你不知道就好了」。

佛奇於是老實說,美國疫情仍然非常嚴重,不過平均每周的感染率很穩定;如果在夏天結束前能有70%至85%人口接種疫苗,秋天時有望恢復正常生活。

美國70%至85%人口相當於2億8000萬人,而美國在疫苗方面目前最大的問題並非數量不足,而是民眾出門接種的意願和行動不高,自輝瑞(Pfizer)疫苗和莫德納(Moderna)疫苗取得食藥管理局緊急批准後,迄今已逾1個月。據美國CDC,截至昨天上午,政府共分發約3800萬劑疫苗到各地,但僅有1750萬劑施打完畢。

拜登的加速疫苗接種計劃預計需要1600億美元,重啟校園約須1700億美元,這些資金大多包含在拜登團隊上周提出的1.9兆美元防疫與紓困計劃中。美國眾議院預計下月才會對這筆支出進行表決。

美國重回世衛,譚德塞樂稱佛奇為「兄弟」

拜登還撤回了前總統川普打算退出WHO的計劃,使美國重返WHO;防疫專家佛奇認為是正確決定,《美聯社》報導,佛奇昨天代表拜登政府向WHO表示,美國會繼續留在WHO,定期與WHO聯絡,並負擔對WHO財務的義務支援。

AP_21021775401490
Photo Credit:AP / 達志影像
拜登政府時期的佛奇。攝於2021年1月21日。

這消息使WHO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大悅,回應稱這對WHO和全球衛生都是「美好的一天」,更以暱稱呼喊佛奇的名字,還稱佛奇為「我的兄弟」。

《美國之音》報導,批評聲浪指出,WHO在這次疫情並沒有發揮領導作用,而是屈服於中國;華府智庫「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資深國際法規事務研究員舍費爾(Brett Schaefer)指出,不能允許WHO的失敗重演,倘若WHO不進行重大改革,未來將再次使世界陷入危機,尤其是貧窮國家面對公衛危機時將會慘敗;他呼籲拜登應該要求各國也表態贊同WHO改革,其中最重要的「衛生應急」必須獨立且不受政治力影響。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衛生安全中心資深學者阿達利亞(Amesh Adalja)則表示,美國重回WHO是很重要,但同時美國也應該要設法弄清楚疫情初期的狀況、WHO和中國在疫情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疫情資訊透明度問題,惟有在美國全面參與WHO運作的情況下,才能確保WHO透明公開成為常態。

延伸閱讀:

新聞來源:

責任編輯:林宜萱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