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老高誤讀尼采事件:聽故事 vs. 吸收知識,如何思考「知識轉譯」與預期讀者偏移?

老高誤讀尼采事件:聽故事 vs. 吸收知識,如何思考「知識轉譯」與預期讀者偏移?
Photo Credit: Youtube頻道「老高與小茉」影片截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針對老高的「尼采事件」,我們其實可以談談對「知識轉譯」的認知,以及傳遞者如何考量「預期讀者」這件事。

文:歪文系why_literature(張國勳、陳姿含)

知名YouTuber 「老高與小茉」上週發布一部談尼采哲學的影片,達到兩百多萬高點閱率,據說甚至帶動尼采經典在博客來的銷售量至排行榜第一名。這看起來似乎是好事一樁,畢竟書已經夠難賣,更何況還是連人文學科領域的人看了也會頭痛的尼采。但目前已有哲學背景的人跳出來批判影片中的解讀全是錯的,不該這樣曲解、誤讀尼采,結果引起大量留言灌入作者臉書。

支持老高的粉絲認為,為什麼要那麼認真?就因為老高把故事說得精采好聽,大家才會對尼采產生興趣,後續自行查找相關書籍時,自然就會去修正老高傳遞的內容,影片到底多「正確」並不重要。而在意尼采學說的人,當然不能接受這樣的說法。

兩方說法的差別在於對老高影片的「期待」有根本上的不同。藉著這支影片的爭議,我們其實可以談談對「知識轉譯」的認知,以及傳遞者如何考量「預期讀者」這件事。

「預期讀者」偏移:聽故事 vs. 吸收知識的人

從支持老高的說法裡,可以看出對影片的正面評價主要在於聽見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這是老高一貫的風格與魅力,粉絲往往會被那說故事的氛圍與方式吸引,因此長期追蹤影片的目標受眾,期待的是從老高身上獲得觀看奇幻故事的新鮮感與氣氛,這點要來得比內容正確重要。之所以這麼說,與老高擅長處理的題材類型有很大的關係。

粉絲會最看重故事氛圍,與這名YouTuber的人設有關:他的影片題材主要以懸疑故事、奇談,或是科學上尚未定案的事情為主,而且「老高與小茉」這個頻道一開始的走向,就是老高說自己想說的故事給小茉聽,因此影片的受眾大多預期他像個說書人一樣,在螢幕面前講述一些奇怪又神秘的事件給觀眾聽。

138666653_4437155659629292_5013935782011
Photo Credit: Youtube頻道「老高與小茉」影片截圖

然而在這次影片裡,卻因為選擇了尼采的學說,使得「預期讀者」出現微妙的偏移。[1]老高之前講述奇幻故事、末日預言等題材時,說得越誇張起伏越好聽,不會有人發表意見,但尼采其人其說卻是具體的存在,背後涉及一個知識系統。

這支影片開場的說法是「自己了解了這本書(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核心思想」,此時老高的「設定」就產生了變化──讀者可能會預期今天是一個「知識型」YouTuber向你傳達與解釋一個概念,甚至預期說話者是名行家提出自己對知識的獨到見解。

在設定偏移的情況下,突然拉進了一批「在意尼采知識」、「想吸收尼采知識」的受眾,以及將這部影片定調成「我了解尼采哲學/而我要來告訴你們」,所以才會突然出現「知識分子」(但是這個二分法也不太對)批評起老高影片哪裡出現謬誤(這群受眾當然會在意尼采哲學正確傳播與否)。

所以「我想來聽故事」的老高粉,與「期望尼采知識被正確傳播」的人,兩群不同的預期讀者才會在這支影片播出後撞在一起,一方忿忿不平到底有什麼好認真的?說書人把故事說得動聽才能引起興趣呀。另一方則執著於內容的正確性,糾正老高對知識的態度不尊重。

從一個發表的角度來看,不論是YouTuber、專欄作者、網紅或其他管道在發布內容時,事先設定好「預期讀者」然後決定怎樣組織資訊、採用怎樣的說話方式,才會對這群預期讀者而言,具有說服力是很必要的。

這集影片拉進了另一群「在意尼采知識正確性」的預期讀者,卻沒有顧慮到他們的感受,這是設定本身的失誤,因而出現了後續爭議,並不能單方面怪罪於這群人平常又沒有看老高影片,為什麼要突然冒出來找碴。

知識轉譯的界線與責任?

前面提到在這支影片中,人設疑似偏移到了「轉譯知識」的範疇,剛好可以藉這次爭議,談談在網路上做「知識轉譯」的界線與責任。「知識轉譯」聽起來玄虛莫測,但其實可以把它簡單想成是面向一般社會大眾時,推廣、普及自身的專業知識。

在新媒體發展蓬勃的現在,越來越多內容媒體,或是你要說一些個人品牌、網紅、YouTuber、KOL都好,其實就是在「轉譯知識」,像法律白話文運動故事泛科學,或是一些作家、社會學領域出身的個人,其實都是在「轉譯」法律、歷史、科學、文學等專業領域的知識(當然歪文系也是XD),甚至各式的影評、劇評、動漫評論,經常也或多或少涉及影視作品背後的知識內涵。

先是「知識」,才有「轉譯」,可以用各式各樣的方式說得生動有趣,但不能忽略哪個才是核心。

基本上我們會預期一個主打知識普及型的文章或影片,首要傳達的是正確、專業的知識。倘若一個知識型YouTuber的科普影片、劇評、動漫評論出現完全誤導的內容,底下留言會看到許多人站出來指正,或傾向作者在被指正後要有出來「修正」的義務,畢竟人都會不小心犯錯,但在知識轉譯的這個領域,傳遞正確訊息是基本認知,也是對受眾負責的態度,傾向接收這類訊息的人,應該不希望自己花時間接收到的是錯誤訊息吧!

4751666433_10949a5679_b
Photo Credit: SPDP @ Flickr CC By 2.0
尼采

用個超爛的比喻,如果學校有個老師超會講笑話,學生每節課都被逗得哈哈大笑,但教的內容都是錯的,應該會被客訴吧!畢竟我們對學校這個領域的認知是「傳遞知識」,受眾就會預期「資訊正確」這件事是基本功。

回到老高與小茉這支影片的爭議,正反兩方說法難以說服彼此,因為老高頻道人設並非以知識型YouTuber為出發點,卻又在用詞間出現貌似要轉譯知識,卻沒有考究內容,只顧到說故事的情形,這就引人質疑:所以受眾到底是要以接收「概念」的角度去看待他的影片,還是輕鬆地聽他在天橋底下說書,對於內容別太認真?這當中「知識轉譯」的界線相當模糊,既然模糊,老高到底該為他轉譯的知識負責到哪,就更難以界定。

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