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因》推薦序:基因的確切位置在染色體上,那麼迷因應該就存在於大腦裡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迷因概念之所以具有力量,就是因為當我們以迷因觀點看世界時,我們會發現,我們的想法不再是我們所造,也不是用來服務我們,我們反而是迷因的宿主,被迷因附體。這本全面建構迷因理論的專書,讓我們腦洞大開,擁有不同洞見。
文:理查.道金斯(Richard Dawkins)
原文書推薦序
大學時期,有一回我和朋友在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午餐排隊時聊天。他越聊越覺得我古怪有趣,便問道:「你跟彼得.布魯奈共事過嗎?」我確實認識布魯奈,但我不知道我朋友是怎麼知道的。布魯奈是深受我們喜愛的導師,而且我才剛結束跟他的導談會面,從他那裡過來。朋友大笑說:「我就知道!你講話就跟他一樣,連聲音都跟他一樣!」我確實「承襲」了當年所仰慕(而如今無盡懷念)的導師,仿效他說話的聲調和舉止,即使為時不長。
數年之後,我自己也成為導師,我教到一位年輕女性,她有種不尋常的習慣。每當她被問及需要深思的問題時,總會緊閉雙目,把頭垂到胸前,動也不動地持續半分多鐘,然後才抬起頭來,張開眼,聰慧而流利地回答問題。我覺得十分有趣,於是晚餐後便對著我同事模仿了這個動作。同事看了之後立刻說:「這是維根斯坦的動作啊!你的學生不會剛好是姓某某某吧?」我嚇了一跳,全被他說中。同事說:「我就知道。她的父母都是哲學教授,也是維根斯坦的忠心追隨者。」因此這個動作是從這位偉大的哲學家傳遞給她父母、再傳遞給我學生的。這是我的推測。雖然我後來的模仿是開玩笑的,不過我還是把自己納入這個動作的第四代傳遞者。而維根斯坦的動作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我們會無意識地模仿他人,尤其是父母、類似父母角色的人,或是我們仰慕欽佩的人。這件事我們都很熟悉。然而,把模仿視為人類心智演化、人類大腦爆炸性擴增,甚至出現自我意識概念的主要理論基礎,這個認定真的可靠嗎?模仿會是我們祖先與其他動物分道揚鑣的關鍵嗎?我從不這樣認為,但蘇珊.布拉克莫在本書卻提出強而有力的理由來支持這個論點。
孩子是透過模仿來學習某種特定語言而非其他語言的。人們說話談吐會比較接近自己的父母而非他人的父母,也是因為模仿。這還是地方口音,甚至在更長時間尺度下不同語言存在的原因。基於同樣原因,宗教會隨著家族續存,而非每一代自行重新選擇。這與基因在世代中的縱向傳遞,以及病毒的橫向傳遞,至少能進行表面上的類比。姑且先不預設這項類比的成效是否卓著,如果我們想要談論此事,最好要給這個可能在傳遞字詞、想法、信念、舉止、時尚扮演基因角色的東西一個好名字。1976年,「迷因」(meme)一詞出爐,之後越來越多人採用這個名詞,來指稱這個假定的基因類比物。
《牛津英語詞典》的編輯決定一個詞何時該納入字典所採用的合理判準是:該詞要在不需說明其定義的情況下廣受使用,使用時也不被認為是在造詞。問一個後設迷因理論的問題:「迷因」這個詞運用得有多廣泛?有個不甚理想但可從迷因大海中取樣的簡便方法,就是從全球資訊網及其提供的輕鬆搜尋方式去撈詞。我在寫下這段文字時,也就是1998年8月29日這天,上網快速搜尋了一下。「迷因」被提及約50萬次,但這個數字高得離譜,顯然是跟其他縮寫字以及法文的même(甚至)搞混了。形容詞「迷因的」(memetic)範圍就明確多了,被提及5042次。
為瞭解這個數字的意義,我拿幾個近來才出現的或時髦的句子來比較一下。「硬拗高手」(spindoctor)被提及1412次,「弱智化」(dumbing down)3905次,「劇情式紀錄片」(docudrama)2848次,「社會生物學」(sociobiology)6679次,「災變理論」(catastrophe theory)1472次,「混沌的邊緣」(edge of chaos)2673次,「東施效顰者/愛學又學不來的人」(wannabee)2650次,「陸文斯基醜聞」(zippergate)1752次,「小鮮肉」(studmu_n)776次,「後結構的」(poststructural)577次,「延伸的表現型」(extended phenotype)515次,「擴展適應」(exaptation)307次。
在「迷因的」這5042次之中, 90%以上沒有交代該詞的來源,表示該詞已符合《牛津英語詞典》的收錄判準。現在,就如蘇珊.布拉克莫告訴我們的,《牛津英語詞典》現在已收錄了這個定義:
迷因(meme),文化中被認為會經由非遺傳的方式,尤其指透過模仿,來傳遞下去的一項元素。
網路上進一步搜尋發現有個新的網路論壇「alt.memetics」,過去一年就新增了12000則貼文。網路上還有許多跟迷因相關的文章,如〈新的迷因〉、〈迷因,反迷因〉、〈迷因學:一種後設生物學體系〉、〈迷因,傻笑的呆子〉、〈迷因、後設迷因,以及政治〉、〈人體冷凍技術、宗教和迷因〉、〈自私的迷因以及合作的演化〉、〈迷因發展流程〉,還有單獨的網頁〈迷因學〉、〈迷因〉、〈C迷因連結〉、〈網路上的迷因理論學家〉、〈本週迷因〉、〈迷因中心〉、〈阿庫特迷因工作坊〉、〈迷因學的相關指引和簡短介紹〉、〈迷因學索引〉以及〈迷因園藝網〉。
甚至還出現了新的「宗教」(哈哈,我自認為的),稱為「病毒教會」,裡面羅列了自訂的罪行和德性,還有自封的守護聖人(聖達爾文,被冊封為「可能是最具影響力的現代迷因工程師」), 我還震驚地發現有人引用了「聖道金斯」。
【一圖看懂】HCG免治馬桶:全新電解除菌水潔淨科技,全方位抗菌守護屁屁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居家清潔馬桶,總是讓你覺得繁瑣又疲累嗎?每天如廁的馬桶,清潔及抗菌能力可是比任何其它家具、家電更重要。選擇有效抗菌加上舒適的體驗節能的設計,就能讓你在家放鬆解放的時候,心情也一起上天堂啦!
根據BBC報導,在2010年時,英國舉辦了一次讓民眾選出史上最偉大發明的投票,其中抽水馬桶排行第九名,比引擎還高一名。
作為史上最偉大發明第九名的抽水馬桶,前身可以追溯到西元前的羅馬時代,從只是一個有排水系統的溝槽,到現代化的獨立抽水馬桶,我們觀察到除了科技的進步,以及人們對如廁時舒適度的要求之外,近年來更進化到必須具備可以主動去除病菌、維持整體潔淨的種種設計,畢竟馬桶與生活密切相關,又是與身體親密接觸的家電,要怎麼讓人用得乾淨、舒服又健康,就是身為馬桶的使命。

電解除菌水,加碼抗菌超乾淨
每天都要和屁屁親密接觸的馬桶,清潔之餘還能主動抗菌、杜絕二次污染很重要。HCG免治馬桶的抗菌潔淨科技,與工研院產研合作全球首創電化學除氯技術可以將自來水電解之後,把氯轉化成無害氯離子形成的電解水,在清除污垢的同時,也達到除菌的作用,整個過程都無需使用任何化學藥劑或清潔劑;更棒的是,電解除菌水在一段時間之後,就會自動還原成自來水。乾淨、抗菌、安心、安全,討厭的壞菌不見了,也不會對我們生活的環境帶來更多負擔。
全然的舒適體驗,屁屁最知道
每一次使用馬桶,你都花上多少時間呢?無論時間長短,HCG希望為每一次的如廁體驗,帶來純粹的放鬆和舒適。HCG使用全球唯一可促進微循環之生物能陶瓷材料製成座墊,能放射4-14微米遠紅外線光波,促進人體血液循環,預防久坐之後腿部痠麻。還有聰明的負離子循環除臭,一入座便感應啟動,不用擔心臭味擾人或自擾。
恆溫節能不浪費,對地球好對錢包更好
寒流來襲時,突然接觸到冰冷的馬桶座墊而被嚇一跳的感覺,是許多人的共同經驗。HCG免治貼心暖座功能,一坐下就好溫暖,搭載瞬熱式溫感水洗利用陶瓷瞬間加熱技術有效節能30%,不會因持續加熱浪費能源,也不會為了節能而忽冷忽熱,使用流動活水更為乾淨衛生。讓你在使用馬桶的時候,不管是肌膚接觸到的地方,或者是心裡的感受,都是恰到好處的最佳溫度。
前一陣子,公共廁所要升級成免治馬桶的議題,讓大家紛紛討論起馬桶該有哪些先進設計,才能讓人用起來舒適又安心。其中最多人在乎的,莫過於馬桶的清潔問題,HCG免治馬桶採用抗菌樹脂材質便座,免除衛生隱憂,如座更安心舒適,第二道清潔防護,利用電解除箘水,自主清潔、抗菌,整體材質都通過SGS檢驗測試,有效抗菌程度高達99%,再加上唯一落實全機台灣在地生產製造,不混充國外代工的高保障品質,全方位提升衛生標準、滿足使用者需求的HCG免治馬桶,就是新世代家庭中,守護屁屁的最佳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