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應對疫情確實有改進空間,但怎樣也輪不到馬英九時代的官員批評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醫療人員對於現在的政府衛生單位也沒有多期待,也沒有看到什麼針對結構性問題的實質作為,但要批評防疫策略也是醫護人員出來批評,有些直接不把醫療人員的命當命的衛生官員,沒有資格說任何一句話。
文:No.4(住院醫師)
馬英九跟他從台北市再到總統府任內的那些衛生相關的官員之所以被討厭,因為他們不只無能,還傲慢,都不會是他們的錯,錯的都是別人,一副「如果沒有我做這個決定的話會死更多人,你們都該感謝我」,他們用這種話術洗腦自己,然後再向一般大眾說出他們那些神邏輯,試圖展現專業高度,但其實並沒有辦法說服民眾。
不過回過頭來看現在的政府衛生單位,其實醫療人員也沒有多期待,因為在這次防疫過程中不僅常被背刺,雖然有許多健保的漏洞都被民眾看到,但也沒有看到什麼對於健保改革的實質作為。
從去年疫情開始,先是指揮中心宣布「禁止醫護人員出國」,這並無法源依據也沒給補助跟獎勵,相關人士只能申請賠償退費共體時艱;防疫津貼話講得很好聽,結果也是把醫療人員當賊,從嚴計算而不是從寬認定,至今仍有許多醫療人員沒有收到;大家在拼防疫時,衛福部又突然來個自費上限制定的突襲,被抗議之後先縮回去,然後馬上很快地又再硬幹通過。
此外,明明去年跟大眾說診所也是要在第一線的防疫前線一同作戰,但當診所因為疫情影響而經營不下去時轉向衛福部申請防疫紓困金,卻還要收取5%利息,比跟銀行借錢還貴,後來還是被全聯會抗議之後才退回來,而且只有因為接觸確診者停業才有補貼,平常花費的醫療防疫物資都是自行吸收。
明明去年健保業務量大減,但在健保總額制度下,點數沒有調回去,醫院的營收變更少,在人力的安排上會更加吃緊。而醫療人員心心念念的健保改革,拖了一年最後只提了健保費率調整,根本無法解決大環境的問題。
今天發生交叉感染,是背後長期存在的結構性問題
今天發生交叉感染,不是像楊志良所說的穿脫隔離衣或是與醫護接觸的問題,因為實際上即使每個步驟都非常小心,在穿脫口罩、面罩以及隔離衣時,病毒的飛沫還是有可能會沾染到身上,所以一味地檢討是否是穿脫問題其實較無意義。
其實該注意的是院內人力以及資源的問題。

去年某林口醫院院內感染之後開始要求分艙分流,但是在健保制度下各家醫院都以衝業績衝病人量,在這樣的畸形發展的情況下,醫院的人力資源本來就已經負荷80-90%的佔床。
醫院營收以及人力安排的問題,也不可能養所謂「閒置人力」來以備不時之需,要「分艙分流」的情況硬分出一批人,實際上幾乎辦不到,頂多把某護理站設定成隔離區,但是光護理人力調派上就非常吃緊,尤其照顧武漢肺炎病患所耗費的時間精力(穿脫隔離衣等),所以一個人能照顧的床數更是有限。
所以,要求分艙分流但是沒給人力物力,其實只是繼續壓榨原本的醫療人員而已。而業績不到,醫院沒錢,醫療人員薪水就會變少。但還是得做(更別說那遙不可及的防疫獎金了)。
部桃的結果給我們看到,如果人力緊繃又需要到處支援(如資深住院醫師),就有機會發生交叉感染的情況,當時林口某醫院的院內感染,除了很幸運那幾間病房的醫療人員出入單純,加上人力勉強能調度,才有一些調整空間擠出隔離病房人力,但是對於資深住院醫師來說,到處支援是無法避免的。
當衛福部一方面要求部桃當專責醫院,一方面又讓他們繼續有自己本身的業務,內科都還是繼續有收治相關病人,人力也沒有得到增援,加上塞給他們全國目前確診1/4的病人量,最後因為管控問題而發生交叉感染。這個結果,依照各國醫院院內感染的情況來說,其實真的毫不意外。
SARS時候的和平醫院,除了為了拒接SARS病患用肺結核病人將負壓病房塞滿之外,也因為業績導向(和平風暴紀錄片有提到和平醫院是北市聯醫當時收入最高的醫院)、加上院長隱匿疫情造成院內感控疏忽,當時更發生病人還沒出院消毒床位,新病人已經在病房等著要入住的畸形現象。
一連串的錯誤產生後續的悲劇,要真正解決這個問題,衛福部應該趁機給予補助及人力資源推行「防疫專責醫院」以及加強「醫院分級制並訂定業務層級」,各層級醫院做好各自該做的事情,減少目前業績導向的畸型健保生態,讓醫院能夠配置較多的人力來應付可能發生的巨變。

執政者請信守承諾,在野的某些人少講點話就是最大幫助
當然,絕大多數醫護目前還是會相信現行的防疫策略,因為這一年下來,這些防疫的策略是有根據、邏輯跟目的的,醫療人員就算被壓榨了還是相忍為國。
哪次不忍的,都忍幾十年了。
但是,要批評防疫策略也是醫護人員出來批評,要提建設性的言論也行,但有些直接不把醫療人員的命當命的衛生官員,沒有資格說任何一句話——醫護人員沒裝備有可能染疫也沒關係,病人還是要顧;醫生薪水太多了不該領這麼多錢;自己不敢進和平所以穿全套隔離衣加氧氣罩;沒有裝備人力防疫,還要被告公共危險罪。
更別說,邱淑媞的現職還是部立桃園醫院的顧問醫師,當部桃成為專責醫院,有機會看到院內感控有可能漏洞時,他曾有以其公衛背景、又是前衛生局長的身份,給予任何感控的指導及建言嗎?如果沒有,為何爆發院內感染的時候反而是先批指揮中心?邱淑媞自己作為顧問醫師就沒有責任嗎?
這些之前草菅人命,蔑視醫護人員的政府官員到現在還不認錯,照當年馬英九在台北市議會講「防疫當前視同作戰」的邏輯,這些人就是在作戰時胡亂鬼扯擾亂軍心。
醫療人員挺在最前線,連清潔人員跟傳送人員都很辛苦,大家努力守在最前線,政府之前答應要給的,醫療人員都在等,最好可以連健保制度也可以趁這個好時機一併改變,藍營的某些人,就閉嘴惦惦去穿太空裝就好。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