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伯與現代社會(一):現代人根本失去了自由

韋伯與現代社會(一):現代人根本失去了自由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左)/ Wikimedia Commons, 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韋伯認為,官僚不只是出現在國家運作之中;在日常生活,人無時無刻處於這種體系。

在海德堡的「山地墓園」(Bergfriedhof),不少近代的德國哲人長眠於此,其中一個便是麥斯.韋伯(Max Weber)。韋伯擁有不少的稱謂,哲學領域上也見其足跡。不過,更為人熟悉的是他社會學家的身分,社會學的奠基人物。在商業世界,他更是被譽為管理科學(management science)的始創人。

142915375_131624762134119_10684124466103
圖片由作者提供

韋伯對於現代社會有獨特的想法,特別針對啟蒙(Aufklärung)運動建立的世界觀及資本主義價值。在1917年11月7日,他在慕尼黑大學(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ät München)有一意味深長的演講——「學術作為志業」(Wissenschaft als Beruf)。 Wissenschaft中文一般都翻譯為「科學」。不過,在德語中這個字的意思闊很多,所有系統學科都可稱為「科學」,例如,人文科學(Geisteswissenschaft)、文學科學(Literaturwisssenschaft)、自然科學(Naturwissenschaft)等;Beruf一般翻譯為「職業」,同時這個字有神學的含意,在德語中可以指受上帝感召,按上帝之道行事。在韋伯的語境下,翻譯為「學術作為志業」比較合理。學術即是他的人生,自我承諾。他窮畢生之力為學術貢獻,演講像是講述自己的宏願,同時也是他的自我批判。

在這篇演講中,韋伯嘗試診斷現代社會的問題。他一針見血地指出,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不外乎就受工具理性思維宰制的社會。在這種社會型態,通過計算來控制(beherrschen)所有對象。這種思維模式不僅只是適用於物理自然世界,甚至對人倫世界也適用。現代科技目的就是因應而生,也就整個現代社會的特色。韋伯視科技在自然科學使用理所當然。然而,將自然科學的方法,套用到社會現象中,卻令韋伯擔憂。甚至他預視當中危機:自由與生命意義的喪失。現代社會對韋伯而言,是病態的。

Max_Weber,_1918
Photo Credit: Wikimedia Commons, Public Domain
韋伯(Max Weber)

然而,工具理性的社會在何處展現出來?韋伯提到,現代社會官僚體系顯示自然科學的方法學,如何延伸到人倫世界中。官僚體系運作,也按照自然因果法則一樣,社會現象也可通過計算去預測。韋伯將過程稱做「官僚化」(Bürokratisierung)。官僚體系的目的是為將生產過程變得有效率和可靠,方法是將生產過程細分出來,每人只是負責部分的工作,按照規則與程序,嚴格且沒有彈性。而工人在運作中只是其中一部分,像是機器一樣。韋伯提到,現代國家也正是這樣運作。

不過,韋伯認為,官僚不只是出現在國家運作之中。在日常生活,人無時無刻處於這種體系。不論去圖書館借書、網上訂購機票、申請銀行卡等,當中都涉及一些瑣碎和費神,同時沒有彈性的程序。現在一般稱這種工作方式做「人力資源管理」。工業社會的崛起,勞工只是需負責整個生產工序一少部分,不需要理解整個生產過程。以致勞工不需要訓練,即時便可以投入工作,每天重複低技術,沒意義的工作。查理.卓別靈(Charlie Chaplin)的電影《摩登時代》(Modern Time)正好反映工業社會的特性。

modern_times
《摩登時代》劇照

當然,韋伯提到,工人可自由拒絕不參與工業社會的運作模式。可是,面臨的代價是失業與飢餓,因為根本沒有其他的選擇。因此,所謂自由僅只是形式上,並非實際的操作上有自由。日常生活中,人人都被迫參與一些沒甚意義的工作,不倫在辦公室或工廠。因此,現代人根本沒有閒暇去追求自己的興趣。韋伯認為,在這種意義下,人失去了自由。在他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Die protestantische Ethik und der Geist des Kapitalismus)提到,現代工作環境就是一個「鐵籠」(stahlhartes Gehäuse),不容許人有自由、創意與快樂。韋伯將現代人定義為「Berufmensch」,意思即是「志業人」。可是,大部分人擁有僅是「職業」,而不是「志業」,工作目的只是為了領薪水,並不為達成甚至承諾。這從而引申出另一個問題:生命意義的喪失。

(待續)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Alex
核稿編輯:Alv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