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不管是朝廷這邊的軍隊,還是叛軍那邊的,都帶有「私兵」的性質。在自己的地盤上能夠將外來的勢力驅趕出去,等到坐大到一定程度,離開地盤去打別人就常常打敗仗,如此攻防拉鋸。
文:楊照
安史之亂是如何平定的?
安史之亂不是靠大唐帝國原有的軍隊平定的,郭子儀、僕固懷恩這些名將也是用類似節度使的方式去募集、建立軍隊,朝廷給了他們一塊地盤,授權他們運用那裡的資源來募兵,以便阻擋、反擊叛軍。因為是在分配給自己的地盤上建立的軍隊,他們有高度的動機對抗外來的軍隊,但也因為如此,他們沒有那麼高的動機移動到遠方出擊。
不管是朝廷這邊的軍隊,還是叛軍那邊的,都帶有「私兵」的性質。在自己的地盤上能夠將外來的勢力驅趕出去,等到坐大到一定程度,離開地盤去打別人就常常打敗仗,如此攻防拉鋸。奉大唐天子號令,在當時相對仍然比較容易募集軍隊,然後再來想辦法「招降納叛」。真實狀況就是,動亂地區不斷進行合縱連橫,軍隊不斷換邊對抗。
那樣的局勢並不是郭子儀、僕固懷恩等帶領著完整的部隊,一路征伐叛軍,而是存在著許多各擁兵力的節度使,有些人效忠朝廷,有些人和安、史結盟,隨著戰況發展,兩邊陣營都不斷變換著。
對大唐朝廷來說比較幸運的是,從安祿山、安慶緒到史思明、史朝義,一直沒有建立起明確的制度,因而他們陣營的內鬨比朝廷這邊還嚴重。安祿山和史思明都是被自己的兒子背叛所弒,混亂中也就有愈來愈多的人轉而帶著部隊投靠朝廷。在穩定性的競爭中,朝廷贏了。
這也就決定了平亂後帝國的狀況。曾經跟隨安祿山、史思明的四位將領,在亂後領有四個勢力龐大的藩鎮:相衛鎮的薛嵩、幽州鎮的李懷仙、魏州鎮的田承嗣和恆州鎮的張忠志。
他們四人帶著軍隊反過來相助於朝廷獲勝,也因此這四大鎮基本上只是宣示效忠朝廷,實質上並不受中央節制。他們取得了在自己的地盤上做主的自由,以此為條件來幫助朝廷。朝廷得到了面子,必須以權力和資源的裡子作為交換代價。
具有高度歷史象徵意義的,是發生在西元七五八年的鄴城之戰。這場戰役中,朝廷官軍匯集了九大節度使,由宦官魚朝恩督軍,圍攻安祿山死後帶領叛軍的安慶緒,將他困在叛軍的首都鄴城。當時雙方兵力並不相稱,朝廷這邊比安慶緒那邊強大得多,安慶緒急忙向史思明求援。戰役最後的結果卻是官軍大敗,史思明趁亂殺了安慶緒,從此結束了安史之亂屬於安祿山、安慶緒安家的前段,開啟了屬於史思明、史朝義史家的後段。
一般傳統說法,魚朝恩要為敗戰負很大責任,他不懂軍事,卻要九大節度使接受他的命令。不過若是深入一點看,就會明白真正的關鍵在於這裡根本不存在一支中央部隊,而是由隸屬於九大節度使的兵力聯合行動。尤其是九位節度使中包括了郭子儀和李光弼,這兩位節度使勢力相當、地位相當,給朝廷帶來了大難題。
讓郭子儀當統帥,李光弼一定不服;反過來讓李光弼當統帥,郭子儀也一定不服。所以只好派了皇帝最信任、而且和九大節度使都保持等距關係的宦官去處理這個場面。
郭子儀叫不動李光弼的軍隊,李光弼也叫不動郭子儀的軍隊,最終則是九大節度使誰也不會真心願意聽魚朝恩的調度,這樣的仗要怎麼打得贏?再看最後決定戰局勝負的史思明,他在鄴城之戰不到一年前曾經投降朝廷,立刻被封為范陽節度使,後來又轉而叛離,他其實也很有可能加入官軍這邊,一起去打安慶緒啊!如此我們也就明瞭,節度使將軍隊私有化,朝廷不再能控有軍隊,是安史之亂在歷史上引發的最大變化。
相關書摘 ▶《不一樣的中國史7》:隋煬帝三次南巡不是奢華,而是覺得南方比較有品味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不一樣的中國史7:從女帝到胡風,盛世裂變的時代──隋、唐》,遠流出版
作者:楊照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中國史」是「臺灣史」的重要部分!
要回答臺灣怎麼來的,不能不理解中國歷史。
以歸零、新解的思維,扭轉你過去所讀的歷史印象
一套重新理解臺灣、理解中國、理解世界的書──
隋唐帝國是中國中古時代的一個異數,是在分裂性格時代中的統合時期。從北朝到隋朝,像拼圖般一塊塊找到對的位置拚起了全新的國家體制,均田、府兵、開科舉士、建長安城……,成就了輝煌的大唐治世。
唐朝從來都不是貫通一致的時代,唐朝的文化、生活,甚至統治形態、經濟脈絡、社會活動,都應該分為四個段落來看待:武則天稱帝結束前的初唐、安史之亂爆發前的盛唐、憲宗死於宦官之手前的中唐,以及混亂不安的晚唐。
唐朝有著好動的身體意識、「不露骨」的審美觀、較平等的兩性關係;唐朝誕生了詩的巔峰,唐詩講對仗、重才氣,創造的是「尺幅江山」,更是連結文人集團的時代工具;唐朝也萌芽了復古運動,文章強調「有我」、以本真承載世間道理,召喚了後世理學的思考。
唐太宗成為「天可汗」,其實是對朝代觀的一種退讓;幾乎傾覆朝廷的「安史之亂」,讓前後李唐判若兩朝;而藩鎮的武力割據,終致迎向另一段分裂……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響應永續與健康住宅趨勢,藍圖營造邀請一同實現美好生活藍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地球暖化直接威脅人類生存,建築作為主要居住和活動場域,如何應變並尋求改變成為關鍵課題。甫在台中梧棲推出新建案的藍圖營造,便展現領先思維與前瞻視野,堅持申請綠建築及健康建築雙重認證,確保住戶享有與環境共好共榮的永續未來。
全球各國視「2050淨零排放」為共同目標之際,訴求節能減廢、生態共生、永續循環的生活趨勢,正在重新定義建築設計與建築價值,例如台灣內政部在既有綠建築標章體系下,已新增「建築能效評估系統」(BERS,Building Energy-efficiency Rating System),期許藉由明確的係數轉換和標示制度,協助改善台灣建築能源使用效率。
同時民間業者響應國際發展趨勢,也積極導入低碳永續住宅認證機制,包括關注綠化量、基地保水、水資源、日常節能、二氧化碳減量、廢棄物減量、污水垃圾改善、生物多樣性及室內環境等九大核心指標的「綠建築標章」,以及採用提倡健康飲食、降低病毒傳播風險、凝聚社區健康意識、療癒住戶心靈、重視住戶安全、全齡與通用設計、提升住戶運動動機等七大評鑑指標的「Fitwel健康建築認證」。
綠建築與健康建築雙指標,兼顧環境友善與生活品質
由於兩大機制從不同角度審視建物的節能設施與環境品質,結合在一起更能涵蓋永續生活的完整面向,所以藍圖營造基於「承擔社會責任、回應社會需求」企業經營信念,即使為了符合綠建築及健康建築的嚴謹標準,勢必衍生額外營建成本造成綠色溢價,仍堅持替位在梧棲的新建案申請雙重認證,確保住戶享有值得信賴的生活品質與永續未來。

藍圖營造建設部總經理賴以軒表示:「以前建築與營造業只談價值工程,普遍重視成本控制,如今積極打造綠建築與健康建築,是因為每間房子的生命週期,長達10、20年甚至更久,需要能夠永續傳承,讓使用者住得安心又放心」,於是決定回歸人本價值,鏈結環境生態、城市美學、資源循環等多重思考面向,興建全台中第三座住宅類Fitwel健康建築。
從藍圖營造梧棲新案基地約870坪,但大幅降低建蔽率僅34%,確實感受到重視整體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尤其主建物退縮創造了大尺度棟距,讓112戶住家能夠不受屏蔽,享有絕佳通風採光及景觀視野,並隨著留設300多坪開放式公園與行人徒步空間,等於在密集街廓中創造難能可貴的綠地與呼吸空間,可作為營造私密性的中介轉化地帶,又符合提升綠覆率、維護生物多樣性等綠建築規範。
推動梧棲「方舟計畫」 ,打造以人為本的永續住宅
接著,訴求全齡化與通用化的設計,有諸多務實機能巧藏其中,像是展現白派美學的15層樓外觀,由白色、淺灰與深灰鋪陳淨雅立面,再搭配簡練俐落線條構成,緩減建築量體帶來的視覺壓迫感,而整體外觀僅頂樓賦予特殊結構造型,也加以妥善利用安裝太陽能板,希望增加綠電自發自用比例,公共梯廳感應式燈具、電梯動力回生系統、基地保水滲透功能等規劃,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並於建築整體規劃戶戶開窗及地下室天井設計,保持空氣流通,替住戶節省能源的消耗。

當然選用的建材一樣兼顧低碳與美學兩大訴求,可以看見開放空間與行人步道舖設的淺色面飾材,具有美觀大方裝飾性之外,表面平滑不易風化有助於降低後續維護成本,鋁窗採用日系品牌氣密窗並增添5+5雙層膠合玻璃,提供防風、防噪等多重作用,加上錯層陽台設計等細節層次,兼具隔熱與調節效果,以及營造細節層次的深色或淺色磁磚,也具有隔熱、防水與呼吸調節等效果,能夠被動式(passive)替住戶節省空調能耗,讓家成為足以面對未來環境變化的永續載體。
藍圖營造建設部副總經理呂嘉哲強調:「這是一個以永續為核心的『方舟計劃』,我們邀請認同綠建築與健康建築價值的消費者,一起啟動全方位生活轉型。」
尤其梧棲往來市區的交通網絡已然完善便捷,又被台中港特區、台中精密園區、台中科學園區所圍繞,除了高產值的電子與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新興的風電產業也在地化形成供應鏈聚落,等於生活、環境與經濟的永續性都令人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