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中國史7》:朝廷平定安史之亂,但戰場上沒有一個中央的士兵

《不一樣的中國史7》:朝廷平定安史之亂,但戰場上沒有一個中央的士兵
Photo Credit:Unknown@Wiki 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不管是朝廷這邊的軍隊,還是叛軍那邊的,都帶有「私兵」的性質。在自己的地盤上能夠將外來的勢力驅趕出去,等到坐大到一定程度,離開地盤去打別人就常常打敗仗,如此攻防拉鋸。

文:楊照

安史之亂是如何平定的?

安史之亂不是靠大唐帝國原有的軍隊平定的,郭子儀、僕固懷恩這些名將也是用類似節度使的方式去募集、建立軍隊,朝廷給了他們一塊地盤,授權他們運用那裡的資源來募兵,以便阻擋、反擊叛軍。因為是在分配給自己的地盤上建立的軍隊,他們有高度的動機對抗外來的軍隊,但也因為如此,他們沒有那麼高的動機移動到遠方出擊。

不管是朝廷這邊的軍隊,還是叛軍那邊的,都帶有「私兵」的性質。在自己的地盤上能夠將外來的勢力驅趕出去,等到坐大到一定程度,離開地盤去打別人就常常打敗仗,如此攻防拉鋸。奉大唐天子號令,在當時相對仍然比較容易募集軍隊,然後再來想辦法「招降納叛」。真實狀況就是,動亂地區不斷進行合縱連橫,軍隊不斷換邊對抗。

那樣的局勢並不是郭子儀、僕固懷恩等帶領著完整的部隊,一路征伐叛軍,而是存在著許多各擁兵力的節度使,有些人效忠朝廷,有些人和安、史結盟,隨著戰況發展,兩邊陣營都不斷變換著。

對大唐朝廷來說比較幸運的是,從安祿山、安慶緒到史思明、史朝義,一直沒有建立起明確的制度,因而他們陣營的內鬨比朝廷這邊還嚴重。安祿山和史思明都是被自己的兒子背叛所弒,混亂中也就有愈來愈多的人轉而帶著部隊投靠朝廷。在穩定性的競爭中,朝廷贏了。

這也就決定了平亂後帝國的狀況。曾經跟隨安祿山、史思明的四位將領,在亂後領有四個勢力龐大的藩鎮:相衛鎮的薛嵩、幽州鎮的李懷仙、魏州鎮的田承嗣和恆州鎮的張忠志。

他們四人帶著軍隊反過來相助於朝廷獲勝,也因此這四大鎮基本上只是宣示效忠朝廷,實質上並不受中央節制。他們取得了在自己的地盤上做主的自由,以此為條件來幫助朝廷。朝廷得到了面子,必須以權力和資源的裡子作為交換代價。

具有高度歷史象徵意義的,是發生在西元七五八年的鄴城之戰。這場戰役中,朝廷官軍匯集了九大節度使,由宦官魚朝恩督軍,圍攻安祿山死後帶領叛軍的安慶緒,將他困在叛軍的首都鄴城。當時雙方兵力並不相稱,朝廷這邊比安慶緒那邊強大得多,安慶緒急忙向史思明求援。戰役最後的結果卻是官軍大敗,史思明趁亂殺了安慶緒,從此結束了安史之亂屬於安祿山、安慶緒安家的前段,開啟了屬於史思明、史朝義史家的後段。

一般傳統說法,魚朝恩要為敗戰負很大責任,他不懂軍事,卻要九大節度使接受他的命令。不過若是深入一點看,就會明白真正的關鍵在於這裡根本不存在一支中央部隊,而是由隸屬於九大節度使的兵力聯合行動。尤其是九位節度使中包括了郭子儀和李光弼,這兩位節度使勢力相當、地位相當,給朝廷帶來了大難題。

讓郭子儀當統帥,李光弼一定不服;反過來讓李光弼當統帥,郭子儀也一定不服。所以只好派了皇帝最信任、而且和九大節度使都保持等距關係的宦官去處理這個場面。

郭子儀叫不動李光弼的軍隊,李光弼也叫不動郭子儀的軍隊,最終則是九大節度使誰也不會真心願意聽魚朝恩的調度,這樣的仗要怎麼打得贏?再看最後決定戰局勝負的史思明,他在鄴城之戰不到一年前曾經投降朝廷,立刻被封為范陽節度使,後來又轉而叛離,他其實也很有可能加入官軍這邊,一起去打安慶緒啊!如此我們也就明瞭,節度使將軍隊私有化,朝廷不再能控有軍隊,是安史之亂在歷史上引發的最大變化。

相關書摘 ▶《不一樣的中國史7》:隋煬帝三次南巡不是奢華,而是覺得南方比較有品味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不一樣的中國史7:從女帝到胡風,盛世裂變的時代──隋、唐》,遠流出版

作者:楊照

「中國史」是「臺灣史」的重要部分!
要回答臺灣怎麼來的,不能不理解中國歷史。

以歸零、新解的思維,扭轉你過去所讀的歷史印象
一套重新理解臺灣、理解中國、理解世界的書──

隋唐帝國是中國中古時代的一個異數,是在分裂性格時代中的統合時期。從北朝到隋朝,像拼圖般一塊塊找到對的位置拚起了全新的國家體制,均田、府兵、開科舉士、建長安城……,成就了輝煌的大唐治世。

唐朝從來都不是貫通一致的時代,唐朝的文化、生活,甚至統治形態、經濟脈絡、社會活動,都應該分為四個段落來看待:武則天稱帝結束前的初唐、安史之亂爆發前的盛唐、憲宗死於宦官之手前的中唐,以及混亂不安的晚唐。

唐朝有著好動的身體意識、「不露骨」的審美觀、較平等的兩性關係;唐朝誕生了詩的巔峰,唐詩講對仗、重才氣,創造的是「尺幅江山」,更是連結文人集團的時代工具;唐朝也萌芽了復古運動,文章強調「有我」、以本真承載世間道理,召喚了後世理學的思考。

唐太宗成為「天可汗」,其實是對朝代觀的一種退讓;幾乎傾覆朝廷的「安史之亂」,讓前後李唐判若兩朝;而藩鎮的武力割據,終致迎向另一段分裂……

(書封)不一樣的中國史7_立體書影
Photo Credit: 遠流出版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