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來懸而未決的難題:要飛多高才算一場名正言順的「太空旅行」?

60年來懸而未決的難題:要飛多高才算一場名正言順的「太空旅行」?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隨著邊界區域變的交通逐漸擁擠增多,我深信我們最後仍會需要清楚的法條規範,以便劃分國家領空與國際太空的明確界線。在此同時,關於誰算是太空人,而誰又算是次軌道飛行員的問題,目前只能交給個人自行定奪。

文:Jonathan McDowell|譯:林祉均

隨著次軌道旅行蓄勢待發,數十年的地球大氣邊界的爭議依然持續。

太空時代的嶄新階段即將到來。以往太空軌道中的強權爭霸已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建立在新型低軌道載具之上的商業活動。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和藍色起源(Blue Origin)兩家公司,都即將開始帶觀光客前往低軌道;同時軍方也積極嘗試高層大氣中的超音速飛行,民間公司更打著「太空邊際」的大旗,推出平流層熱氣球行程。

於是,一個60年來懸而未決的界定難題如今顯得格外重要,也就是:外太空從哪裡開始?要飛的多高才能算是一位太空人?

當然,地球的大氣層沒有一刀兩斷的邊界。大氣密度隨著海拔高度指數衰減,即便到了海拔1000公里附近,仍然可以偵測到大多已被離子化的氣體分子。

由於星球與星球之間的星際空間也並非100%真空,有些人或許會說大氣層的邊界可以設在地球磁層的艏震波,也就是外層那些勉強被地球引力吸住的稀薄氣體分子,與太陽風相遇的地方。不過實際上,多數人會同意你不需要到達好幾萬公里高的磁層,就已經算是進入太空了。

另一種較極端的說法,則是高約19公里的阿姆斯壯極限。到了這個高度,氣壓低到水在正常體溫便會沸騰,因此人類即使有氧氣供應,也無法在這個高度以上存活。(這個極限的命名源自哈利.阿姆斯壯,一位美國空軍少將,與太空人尼爾.阿姆斯壯沒有關係)

不過普通飛機和熱氣球完全有能力超越這個高度限制,因此如果把海拔20公里設為外太空的起點,似乎也不為過。

卡門線

航太科學的先驅西奧多.馮.卡門(Theodore von Kármán)認為,合理的高度界線應該是在軌道動力學效應超越空氣動力學的位置,這個高度如今稱為卡門線(見圖一,k=0處為卡門線高度)。他的提議目前被廣泛接受為「外太空」一詞的定義,而最初是在1963年由太空法律師安德魯.海利(Andrew Haley)發揚光大(那時的太空法主要處理國際間的條約,如今則多是關於商用衛星的證照許可)。

1
圖片改編自J. C. McDowell, Acta Astron. 151, 668, 2018.
圖一、做為比較基準的卡門參數k。(圖片改編自J. C. McDowell, Acta Astron. 151, 668, 2018.)

卡門參數k等於重力除以空氣動力的對數值。上圖顯示一顆普通衛星的卡門參數,如何隨著海拔高度急遽上升,使用的是1976年美國標準大氣的大氣密度資料。k=0出現在海拔約80公里,也就是重力和空氣動力相等的卡門線。誤差線呈現的是實際大氣情況可能帶來的差異。

卡門線的數量級估計約為海拔100公里,而近期的評論常誤將這個估計直接當成它的定義。但這個假設並不能忠實呈現其原意。2018年時,我在《太空工程學報》中的一篇論文證明了卡門原本的論點,會將卡門線定在海拔80公里左右,與大氣密度或個別衛星的差異沒有關係。

卡門原先的想法是在某個高度以上,就無法再用機翼構造產生升力。因為大氣過於稀薄,想要產生升力就必須讓航速超過越克卜勒速度,也就是超過人造衛星能夠維持在軌道高度內的最大速度。

不過基本概念相同計算也顯示人造衛星在同樣的高度時,空氣阻力的效應會遠大於重力。所以整體的結果取決於飛行器的質量/表面積比例,一顆輕飄飄的氣球容易被稀薄的氣流左右。相反的,一個緻密的物體可以毫無阻礙的穿越外氣層。

這些效應可以由人造衛星的彈道係數來描述,簡單來說就是其單位質量的阻力大小。對於大部分的航空器具而言,這個數值通常介於0.005到0.05 m2/km。

不過大氣層的密度在海拔70到100公里處急遽下降,以至於卡門線高度在不同阻力的情況下,其實相差不大。高海拔的大氣密度受太陽活動影響甚鉅,不過其效應在海拔100公里以下不那麼明顯。

總而言之,利用卡門的原始條件進行計算,得到的卡門線位置永遠介於70到90公里之間,可以取80公里為一個代表值。由於阻力正比於大氣密度以及衛星速度的平方,只要一低於這個高度,高密度的大氣便會帶來顯著的減速度,讓衛星掉出軌道外。大氣的減速效應也同時帶來高熱,如果沒有妥善的隔熱措施,衛星很快就會融化並崩解。

實際、歷史、物理觀點

實際資料也支持用80公里線做為一個合理的分界線。60年來的衛星軌道資料顯示,在近地點高度80到90公里的橢圓軌道中,人造衛星能維持運行幾天到幾個禮拜。每次衛星到達近地點時,上層大氣的減速效會讓下個週期的遠地點變的矮一些。一但近地點的高度低於海拔80公里,衛星便沒辦法撐過下個週期。

近地點介高度於80到90公里的人造衛星,每幾個小時便會來到高度低於100公里的區域。如果將海拔100公里設為外太空的分界線,那麼這些衛星會三不五時地離開太空,並快速的進出某國領空。這個結果既麻煩又不實際。如果軌道中的物體以每分鐘超過400公里的速度,每幾分鐘便穿過不同國界,那麼我們勢必得認定他們處於外太空。

80公里界線也反映了重要的歷史背景。自1961年來,50英里的門檻(相當接近80公里)便是空軍飛行員獲頒美國太空人徽章的標準,其中包括一些駕駛X-15次軌道太空飛機的飛行員。歷年來,飛行員總共進行了8次高於100公里的次軌道航行,另有14次高於80公里,最近期的兩次為太空船2號,以及聯盟MS-10任務中止的緊急返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