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害心理治療》:改變「成癮行為」須經歷的七個階段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改變階段中的「行動期」與「準備期」,家人、朋友與文化氛圍的目光影響深遠,例如外在要求個案做些什麼、內化了自己是「酒鬼/毒蟲」的惡名、認定藥癮問題一定是以戒除為治療目標......
文:佩特・德寧(Patt Denning)、珍妮・利特(Jeannie Little)
改變的階段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有些改變,不論是得做一連串複雜的決定(例如是否換工作),或相對單純卻非常困難的選擇(例如戒菸),同樣都要經過幾個重要的改變階段。這幾十年以來,研究者已經特別探究成癮行為是如何改變的,不出所料,他們發現不論人們是要試著改變用藥方式、決定要換工作或執行運動計畫,大多都會走過類似的歷程。
從這份研究得出的模式稱為「跨理論模式」(transtheoretical model of change,簡稱TTM),其中包含此理論核心的改變階段模式(Prochaska et al., 1992; Pochaska, Norcross & DiClemente, 1994),這個理論對改變階段重要的概念包括:改變的流動性、在不同改變階段所經驗的不同動機狀態、自我效能對於開始改變與持續改變的重要性。與個案共事時,必須評估個案在改變光譜上所處位置,這麼一來才能針對不同改變階段發展適切的介入策略。
批評人士指出,這個模式並未清楚說明人們是渡過階段而非經歷一個連續性歷程,因而很難區別每個不同階段,或各階段發生的行為、情境與族群段並不相同,且各個階段並不相斥(Littell & Girivn, 2002)。換句話說,改變階段模式的發展是根基於針對單一行為改變的研究與觀察,只是這個模式是否適用在那些擁有多重問題,且不同問題處於不同改變階段的人身上則待釐清。不過根據我們的臨床經驗,這個模式仍然非常有助益,原因如下:
- 它正常化了個案的抗拒與矛盾心情,因為要放棄原本很重視的行為時,抗拒與矛盾皆是自然反應。早在好幾年前,我們剛開始學習與使用這個模式時,有一位個案淚眼汪汪地說「這些年來,我一直覺得自己失心瘋了,直到現在,我才知道我只是處在思考期(contemplation)。」
- 它非常有助於臨床工作者與家庭去理解,一個人並不會只因為「知道某個行為是有害的」便改變此一行為。雖然每個階段並不容易清楚區分,但如果理解改變的歷程,我們較能耐住性子、沉得住氣。
- 如果治療師能大致掌握個案所帶來的每個問題是處於哪個階段的話,便可以打造以個案為中心的治療計畫(換句話說,我們發現對於這類擁有多重問題、處於複雜情境下的個案來說,這個模式特別能提供相當豐富的資訊)。
- 在發展處遇策略時,改變階段提供了指引。諮商師與治療師並不適合去教導處於懵懂期(precontemplation)的個案,而處於準備期(preparation)的個案則渴求許多想法與資訊。決策平衡(decisional balance)是用來處理思考階段的關鍵工具,對於其他階段就相對沒那麼重要了(雖然它可以用來達成相同的目的)。
懵懂期(precontemplation)
這個階段可以被看作是「咦?我有事嗎?」階段,其特色為(1)很詫異會有人認為每天抽大麻或在音樂祭上嗑點藥是個問題;或(2)完全拒絕他人的提問或不去想。人們要不認為用藥是個問題、要不就是被動地希望有所改變。在這個階段,個案短期間內並沒有想改變的意念。個案的立場往往被家人、朋友或提供協助的專業人士視為否認或抗拒,它其實只代表個案仍缺乏資訊與覺察,個案生活中的其他人也許會熱切地希望他開始改變、施壓要他們尋求治療,在這樣的狀況下,這些將個案轉介過來的人與個案處於不同的改變階段。
在一開始見到個案時,如果治療師能意識到這個落差,便能不落入常見的陷阱,例如先入為主地認為個案自己也想要改變,或當個案沒有改變意圖時予以面質。有一些人過去曾嘗試過改變用藥或其他行為,但最終並未成功、便停止嘗試了,他們屬於懵懂期,這些人被諾克羅斯(Norcross)與普羅查斯卡(Prochaska)(2002)描述為「缺乏資訊」(underinformed)。
臨床工作者應該要瞭解到,儘管有些個案並不認為自己使用物質算是問題,他們仍可能願意談一談其他生活中的困難,允許個案談點其他話題,將創造出能立刻展開治療歷程的氛圍。策略取向的治療師也許會形容這類個案在物質使用的議題上只是「過客」(visitor),如果處理的是減少壓力議題,他們則會是「顧客」(customer)(Berg & Miller, 1992)。很重要的是,我們應切記,一開始不一定要共享相同目標才能建立起治療關係,相反地,那也是其中一個工作的目標,個案與治療師共同擬定治療前進的方向,讓雙方能夠一起合作。
思考期(Contemplation)
在這個階段,個案比較容易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並考慮做點什麼,這個階段也許能被視為「對,但是⋯⋯」階段(例如「對啦,有時候我真的喝太多了,但是只要我想要,隨時可以戒掉」或「我有想要戒菸呀,但我最近壓力太大了」),這類的人會主動(雖然並不一定都是有意識的)評估自己行為的利弊得失,同時衡量改變所能帶來的好處與風險。當個案仍處於矛盾猶疑的同時,治療師要做的是去鼓勵他,而不是直接將他的猶豫視為抗拒或否認。
當人面對令人不安的真相時,自然會感受到矛盾的心理狀態,在逐漸意識到這種矛盾兩面性的過程中,人心便會出現這樣內在曲折的過程。在用藥上矛盾的任一方做出草率的決定,很容易導致治療的失敗或復發。有關這個階段一些特定的臨床介入方法,將於本章後面「決策平衡」部分再行詳述。
準備期(Preparation)
在這個階段,人們有想要改變,開始建立行為改變的標準,並嘗試不同的行為,說不定他們已經減少使用量或使用頻率,或者希望趕快開始改變(大概一個月內)。即使個案還沒決定確切的目標(例如是要完全戒除、還是做點調整),他們卻展現出改變的行為。典型的例子是酗酒的族群,這類的個案大多為了減少酒精量,而想從喝蒸餾酒(所謂的「烈酒」)改成喝啤酒。
不過,在臨床工作者或其他人眼裡,這樣的計畫往往被視為否認或抗拒,看不見其中企圖「以比較溫和的方式改變生活」的真實心意。這跟為了減肥而買低脂餅乾或蛋糕大同小異呀,我們都希望在改變根深柢固的習慣時,仍至少能保有一點滿足,我們不會去挑剔那些想要在減肥期間吃點巧克力的人,但我們卻不相信那些希望一週偶爾喝點酒、抽點菸的人也有想改變的決心。在這個階段,想要改變的人會去尋求一份計畫以及一系列選項,讓這個計畫更可行。
行動期(Action)
裝修費用預算怎麼抓?設計費、工程費、監工費用該如何計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裝修費用/裝修預算拿捏是民眾在裝修過程中極為重視的一環,依據房子的新舊,新成屋裝修和老屋翻新的裝潢費用就會有所差距。針對這部分跟大家分享3個思考要點,掌握以上觀念,就能幫助你釐清裝修預算的比例分配,至於實際要花費多少,就看你的口袋有多深囉。
對有裝修需求的民眾而言,裝修費用/裝修預算拿捏是民眾在裝修過程中極為重視的一環,面對預算表上林林總總羅列的裝修設計費、工程費、監工管理費,到底要怎麼分辨呢?
其實,依據房子的新舊,新成屋裝修和老屋翻新的裝潢費用就會有所差距。新屋的整體室內設計與裝潢工程的費用大約落在4~6萬元;毛胚屋為6~8萬元;中古屋約莫是8~12萬,而且依據風格、選材的不同,也會大大影響整體價格。像是古典風、奢華風預算就較高,且若使用到原木、大理石等高價材料數字就會繼續向上增加,此外,如果你更動了格局與管線,費用又會再往上加……,以下《幸福空間》就為大家彙整關於裝修預算的大小事 !➤➤➤想了解裝修要花多少錢? 裝修計算機線上報價
裝修費用有哪些?
一般來說,一個完整的裝修費用包含「設計費」、「工程費」及「監工費」,其中設計費取決於設計師個人的經歷、名氣、公司規模或是難易度,而有不同的計價方式;工程費則會因為選用的建材或是施工方法不同產生很大的價差,至於監工費部分通常為總工程款的5%~10%。

【丈量費】
現場勘查、工地丈量、現場測繪、了解需求、平面繪製。
每次 3,000~5,000 元不等,有時丈量費也可以合併於設計費中。
【設計費】
大致上常見的設計費計算方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坪數」計價,依照實際規劃的坪數收取設計費用,視設計公司不同,平均每坪收費3000元~10000元不等;另一種情況是,工程也由設計公司承包,設計費則會以總工程款來計算,就目前市場行情來說,大約落在5%~20%不等,因此在洽詢時雙方必須溝通清楚。若希望設計公司提供3D平面圖則需額外付費,依目前市場行情,一張約5000元~8000元不等。
此外,有些設計公司會以不收設計費或監工費的行銷方式吸引屋主,要特別注意,這些費用可能無形之中已經分散到工程款項當中,因此報價單上的工程項目與收費方式要確認清楚,以免發生不必要的裝修糾紛。

【工程費】
工程費包含建材與施工項目的所有費用,以實際選用的建材、數量及工法做報價,但其中的複雜度與專業程度之高,對於一般民眾來說,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完全理解的範疇,建議要了解市場行情、多方比價,合約書內的報價單也必須確認清楚各種款項與細節,避免日後惡意追加款項的情形發生。

【監工費】
若是委託設計師代為監工,就會有監工費的產生,目前市面上較常見的收費方式,依照設計公司不同,大約會以總工程款5%~10%計算;第二種方式是,設計合約與工程合約統一交由設計公司統包,監工費則包含在工程費中。

裝修費用多少才合理?
許多人對裝修費用評估或裝修費用拿捏沒什麼概念。針對這部分跟大家分享3個思考要點:
Point01. 搞懂屋況 以利精算裝修費用
裝修達人張德良指出,民眾常有「我不會抓預算耶!總預算會不會跟需求差距太遠?有行情價可以參考嗎?」考量新成屋、毛胚屋或中古屋的裝修重點大不同,裝修預算拿捏與編列重點也會有所差異,建議買房時就應注意房子格局狀況,挑選適當的房子,有助未來裝修時能減少不必要的預算花費,並將裝修重點放在提升生活機能性與風格營造。另外,若是購買的是預售屋,則可以善用客變的優勢,省下日後調整格局、重拉管線的費用,讓資金運用更有彈性。

新成屋

毛胚屋

中古屋


Point02. 釐清3大裝修重點,分配裝修預算比重,排出優先順序
有了工程總預算之後,一般來說該如何分配呢?張德良指出,將裝修重點分成三大類:「基礎工程」、「裝修工程」、「裝飾工程」,視屋況條件與個人需求不同分配比重。
以老屋翻新為例,考量居家安全與延長使用年限,基礎工程的整頓絕對是首要重點,因此建議先將預算放在基礎工程,其次才是機能、生活滿足的設計,最後才會是風格及其他裝飾工程與擺設部分。當裝修預算有限時,建議全面性考量實際裝修需求,列出裝修項目的優先順序,建立明確裝修方向,並適時做出取捨,才能以最精準的預算分配打造最具效益的房子。

新成屋:基礎工程花費最少,因此可將更多費用著重裝修工程,滿足生活機能上。
毛胚屋:介於新成屋與全屋改造之間,考量格局與管線需要重新規劃安排,所以基礎工程上相較新成屋就會略微提高。
中古屋:裝修費用相較其他屋型而言,花費佔比高得多,主要在於管線修改、格局打掉重做,以及可能伴隨老屋漏水等問題,窗戶更新為隔音氣密窗等需求。
有了以上的認知之後,民眾就可以釐清裝修預算花到哪去了,並掌握還有多少預算可以用來強化風格設計與裝飾工程的應用。上述的總工程預算,是實際用在裝修、裝修材料上的基本費用。張德良提醒,還有所謂獨立的五大項目,包含家具、燈具、窗簾、衛浴與廚具都在其中。另外,像是設計費、工程費及監工費也都是另計!

Point03. 首購族vs .換屋族,裝修思考面向不同
如果你是首購族,請一定要相信,未來換屋的機會很高,「保值性」與「轉手性」的考量較高一點。建議買新一點的房子,來降低裝修的費用。例如買了500萬的房子,花了80萬裝修,5年後再轉手時,買方只會參考你5年前買房的價格500萬,而不會把裝修的80萬算入,那麼這80萬就不是資產,而是沉沒成本。
倘若你是換屋族,會比首購族較清楚,哪裡住起來較不方便、舒適,對空間大小也比較有概念,那麼投入較多的裝修預算,是可行的,畢竟換屋就是要改善居住品質。
掌握以上觀念,就能幫助你釐清裝修預算的比例分配,至於實際要花費多少,就看你的口袋有多深囉。

裝修費用如何付?
動輒上百萬的裝修費用,一般會分多個階段付款。而各家設計公司的付款方式不大相同,須以合作的設計公司為準,建議在簽約時就訂出各階段的驗收項目,並於確認進度與項目後再匯入工程款。目前,最常見的付款模式俗稱「3-3-3-1」,也就是分四個階段付:
第一期
簽約時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二期
開工後,拆除工程、基礎工程完工後,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三期
油漆工程進場前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四期
驗收合格後收最後10%款。


本文章內容由「幸福空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