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減害心理治療》:改變「成癮行為」須經歷的七個階段

《減害心理治療》:改變「成癮行為」須經歷的七個階段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改變階段中的「行動期」與「準備期」,家人、朋友與文化氛圍的目光影響深遠,例如外在要求個案做些什麼、內化了自己是「酒鬼/毒蟲」的惡名、認定藥癮問題一定是以戒除為治療目標......

清楚而有意識的行為改變即發生在這個階段,個案投入許多時間與心力決定改變過程中的細節(例如什麼時候開始改變、要改變多少、什麼是必要的支持),身邊的人也會觀察到個案試著改變。此時會建立清楚明確的準則,例如完全不碰酒,以減重為例則是每天運動二十分鐘。從這個階段開始,個案為自己下定決心,成敗也有清楚的判斷標準,不過上述這兩點可能會導致個案萬一故態復萌或出了差錯,他們的自尊將會大受打擊。

不過在進入這個階段,個案會將香菸扔進垃圾桶、冰淇淋也從冰箱消失、酒櫃裡的伏特加也換成紅白酒。行動期與準備期一樣不易評估,家人、朋友與文化氛圍的目光影響深遠,例如外在要求個案做些什麼、內化了自己是「酒鬼/毒蟲」的惡名、認定藥癮問題一定是以戒除為治療目標,並將戒除做為進行治療的先決條件,這些都是人們難以擺脫的壓力。

當提到與用藥相關的問題時,個案最常見的反應就是「喔,對,我需要戒藥,我有在戒了⋯⋯」,這種對戒除的誤解往往要花上幾週,甚至幾個月才能破除。在治療早期,當個案說他很想要戒除,不要馬上盡信他所說的,這點很重要。在本章後面,我們討論了一些方法,有助於個案與我們自己去辨識個案所處的改變階段。

alcoholic drunk and wasted but attractive man sitting at table looking whiskey glass thinking in his alcohol addiction problem trying to avoid temptation and desire to drink in alcoholism concept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com/達志影像

維持期(Maintenance)

這個階段乃是個案學到新的行為與因應策略後的延伸,持續目前已達成的改變。新的行為模式已建立,個案也花不少時間與心力在練習特定的因應技巧,例如轉移注意力或拒絕飲酒。預防復發是這個階段最主要的重點,我們一般會認定持續六個月而未復發的個案乃處於維持階段,這個階段也可能會持續更長一段時間,甚至有些人往後餘生便是這樣度過,在我們的臨床經驗上,人們通常會處於維持階段長達兩年或兩年以上。

復發期(Relapse)

在這個階段,由於個案打破了對自己或對別人的承諾,這份失敗令他們感到驚恐與羞愧。

雖然復發並不是改變的階段,但它是改變歷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大多數首次嘗試調整自己行為的人,最終並未貫徹始終。

要改變任何習慣(包括藥癮或酒癮),復發是常有的事、並不少見。在復發當下或之後,人們都能學到很重要的事物,而且從初次歷經的風險情境可獲得更多經驗。舉例來說,一個已經完全戒酒長達六個月的人,卻不小心在參加婚禮時破了戒,他因而更了解自己也許比較能夠抗拒購買酒品,但是還沒學會如何抗拒免費的酒飲。

在復發期間,大多數會退到思考期與準備期的循環中,並重新行動。在復發期間,個案會特別脆弱,如前所述,一部分是因為自尊受到打擊,另一部分則是因為有人會告訴他們,復發是不可避免的、危險而具毀滅性的,這會形成自我應驗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導致個案從治療中退卻,因為他們感覺到復發彷彿註定會發生、將會導致災難性的後果。治療師必須在復發之前便彌平這樣的恐懼,教導個案特定的技巧,以便在萬一個案狀態退步時,可以幫助他站穩腳步,治療師也要創造接納的氛圍,讓個案更能相信自己即便故態復萌了,依然有能力邁向成功。最重要的是,治療師要與個案建立起羈絆,讓個案可以感受到,在面臨人生的劇烈變化時,一些變動與延遲是可以容忍的。

終止期(Termination)

社會上大多認為從藥物或酒精濫用中「復元」是一段終生的歷程,需時時警惕,否則很容易復發。前述的跨理論模式包涵了「終止」的概念,終止所指的是,在一段時間之後,一個人已經「度過難關了」、不用再擔心自己會重拾舊習,不用再為了堅持目標而總是避開特定的人、事物或地方,不論是戒酒、或只吃一小口餅乾皆然。

近十年以來的觀察,終止的概念已不再被認為是其中一個階段(詳見Prochaska Pro-Change網站)。我們猜想問題出在缺乏長期的縱貫性研究,而不是對終止的概念有誤解。因為減害心理治療的模式讓我們得以為低收入或街友提供長期治療(不論是我們私人工作或社區架構皆然),我們見證了許多人最終「度過難關」了。

如果治療師假設有一天「終止」是會發生的,便能以類似任何心理治療中所做的評估來為個案評估進展。症狀的減緩或消失、表現有所進步、對工作或關係感到滿意、身體狀況改善都是個案即將完成治療的判準。與其再三告誡個案未來可能還有復發的風險,治療師不如好好與個案一起歡慶生命的改變。

相關書摘 ▶《減害心理治療》:藥物濫用的流行病學,誰是所謂的「典型藥癮者」?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減害心理治療:務實的成癮治療方法(第二版)》,心靈工坊出版

作者:佩特・德寧(Patt Denning), 珍妮・利特(Jeannie Little)
譯者:楊菁薷, 傅雅群

  • momo網路書店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什麼是減害心理治療?

減害心理治療是一種針對物質濫用者的整合性治療法,目標在於減少物質對個人、家庭與社群所造成的傷害,並非僅指減少物質的使用量。其所最關心的,是濫用與戒斷時所造成的傷害,而非物質使用本身。戒除癮頭,只是減害心理治療成功後的重大成果之一。

成癮防制的迷思與困境

在成癮戒除、愛滋病等領域工作多年的兩位作者,發現個案會陷入癮頭,都有其心理、社會因素,若不搭配心理治療,幾乎難有成效。對成癮現象「零容忍」、強調「完全戒除」,也反而使得個案遠離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