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人染疫死亡率與重症率較低?這樣的說法仍存有很大的疑問

亞洲人染疫死亡率與重症率較低?這樣的說法仍存有很大的疑問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日本東京大學兒玉龍彥教授發現,許多日本確診者的IgG大量表現時間較早,認為亞洲民眾過去曾遭受類似的冠狀病毒攻擊,因此死亡率及重症率較低。這是真的嗎?其他專家怎麼看待這份研究?

議題背景

2020年5月間,國外新聞媒體報導,亞洲地區的COVID-19死亡率較歐美低,多位學者提出可能的解釋。其中日本東京大學兒玉龍彥教授(Tatsuhiko Kodama)發現,許多日本確診者的IgG大量表現時間較早,認為亞洲民眾過去曾遭受類似的冠狀病毒攻擊,因此死亡率及重症率較低。

國內媒體則在2021年1月初轉發類似新聞報導:

一起來專家怎麼說。

王聖帆(高雄醫學大學醫學檢驗生物技術學系副教授)
2021年01月08日

近日許多統計(ref. 1)與報導指出,亞洲地區COVID-19的死亡率較歐美國家感染者低。此外,媒體報導:「日本東京大學教授兒玉龍彥(Tatsuhiko Kodama)最近幾個月,對100多名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的血清樣本進行了檢測,發現在多數病人的樣本中都檢測出一種特殊的抗體,他認為亞洲民眾在以前就曾經遭受類似的冠狀病毒攻擊。」

這樣的說法仍存有很大的疑問,需要更多的研究數據來證明。

人體在初次感染病毒時,免疫系統會先產生IgM抗體,然後再產生對抗能力較高的IgG抗體,整個過程通常需要約2到4週的時間。由於免疫系統具有記憶力,當下一次遇到同樣或類似的病毒,一開始會產生少量IgM,接著產生大量IgG抗體,或者有些患者會直接產生大量的IgG抗體。

SARS-CoV 2與常見人類冠狀病毒(如人類冠狀病毒229E與OC43)的基因序列差異大,即使曾經感染過人類冠狀病毒229E與OC43的患者,其體內IgG抗體對於新冠病毒並不具有保護力。

目前對於「亞洲地區感染新冠病毒的死亡率較低」,仍沒有足夠的研究數據,能夠證明亞洲人種具有特別的保護性抗體。有科學家提出一些假說解釋可能的原因包括(ref. 2、3):

  • 亞洲地區人種帶有對於新冠病毒具抵抗性的人類白血球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的種類
  • 歐美國家出現變異新冠病毒,可能具有較高的毒力,而導致患者死亡率較高
  • 不同的社會行為和文化差異,多數亞洲國家民眾會較積極配合政府政策,例如:戴口罩、主動通報與就醫治療等,來降低病毒的感染以及重症的發生
  • 其他與衛生環境相關的因素。

然而真正的原因,仍需要更多的研究與實驗數據來印證。

施信如(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韓憶茹(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教授)
2021年1月17日

抗體是免疫系統用來鑑別或抵禦外來病原體的蛋白質,人體內的抗體分為許多型,各具有不同的免疫功能。

當人體遭受到病原感染時,在一般的血清檢測上最先出現的抗體是IgM,一段時間後是IgG。因此在特定病毒感染的初期,血清檢測的IgM呈陽性表示「近期感染」或「正在感染」,而IgG則表示「曾經感染」。

在COVID-19的病患中可以看到,病危患者IgG表現較一般輕症要來得低,但都大約在發病後一週可偵測到(ref. 4)。然而在不同的研究也看到不一樣的結果,其他團隊也有發現即使是重症患者,IgG的表現量不低且被檢測到的時間也不晚(ref. 5),因此是否IgG較早出現能夠使病患重症比率較低,這方面仍有待探討。

有關於亞洲人是否因曾感染過類似病毒而使死亡率較低,在過去的研究中看到人類冠狀病毒的全球分佈,除了一般造成輕症或是無症狀的冠狀病毒(包含NL63、229E、HKU1和OC43)有在亞洲流行外,較嚴重的SARS-CoV及MERS-CoV也都有在亞洲造成規模流行(ref. 6)。

曾感染過類似的冠狀病毒,可能是亞洲區重症或死亡數較少的一個因子,但是否有因果關係,目前尚無肯定答案。

另外,有研究指出在不同人種、性別甚至居住地區,都發現在某些病毒感染時會有不同的免疫反應,造成病毒會有區域性(ref. 7、8),因此不同地區有不一樣的死亡率或重症率有太多變因,無法用單一原因去解釋。

參考資料

  1. Kayano, T. and Nishiura, H. (2020) A Comparison of Case Fatality Risk of COVID-19 between Singapore and Japan. J. Clin. Med. 9(10):3326 https://doi.org/10.3390/jcm9103326
  2. Yamamotoa, N. and Bauer, G. (2020) Apparent difference in fatalities between Central Europe and East Asia due to SARS-COV-2 and COVID-19: Four hypotheses for possible explanation. Med Hypotheses. 144: 110160. doi: 10.1016/j.mehy.2020.110160
  3. Toyoshima, Y. et. al. (2020) SARS-CoV-2 genomic variations associated with mortality rate of COVID-19. J Hum Genet. 65(12):1075-1082. doi: 10.1038/s10038-020-0808-9.
  4. Hou, H. et al. Detection of IgM and IgG antibodie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lin Transl Immunology, 2020. 9(5): p. e01136.
  5. Sun, J. et al. The kinetics of viral load and antibodies to SARS-CoV-2. Clin Microbiol Infect, 2020. 26(12): p. 1690 e1-1690 e4.
  6. Su, S. et al. Epidemiology, Genetic Recombination,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viruses.Trends Microbiol, 2016. 24(6): p. 490-502.
  7. Armstrong, W.S. and C. del Rio. Gender, race, and geography: do they matter in primary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infection?. J Infect Dis, 2011. 203(4): p. 437-8.
  8. Meditz, A.L. et al. Sex, race, and geographic region influence clinical outcomes following primary HIV-1 infection. J Infect Dis, 2011. 203(4): p. 442-51.

本文經新興科技媒體中心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