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少子化的原因大家都清楚,政府不能只給「小確幸」還要「解疑慮」

少子化的原因大家都清楚,政府不能只給「小確幸」還要「解疑慮」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政府政策應當思考如何確實提高國內生育數的作法,建構一套從生育、養育到國民教育的各種階段性政策,以及研擬每一家戶在住房、納稅、生活等需求的配套措施,而非過去那種「小確幸型」補貼的隔靴搔癢。

「人口」一直是國家發展的重要課題,無論是增加或減少都攸關著社會經濟的穩定與榮窳,許多國家都面臨著人口萎縮的挑戰,包括中國、日本等全球性主要經濟體都出現「出生率不足」及「人口老化」的現象。

而台灣也不例外。

近年來,因為國人生育意願不高所導致的「少子化」情形備受關注,這影響的不只是新生人數的減少,更衝擊到經濟生活、人力資源及教育事業等的分配,深受討論的焦點在於教育機構面臨學生人數不足所帶來的經營困境,尤以許多國內大專院校在招生壓力之下,有營運不善而退場的結果。

我國首度出現人口減少,少子化與老化問題同時發生

日前,內政部公布我國最新的口人統計數據,截至2020年底,台灣戶籍登記人口為2350多萬人,比2019年減少了4萬多人,這是首次出現人口負成長的情況,人口增加率約為-0.8%。

其中,人口登記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自然增加人數」,這就是所謂的「新生人口數」,2020年的出生人數比2019年減少了7000多人,這顯示我國「少子化」的現象沒有改變;另一是「社會增加人數」,也就是遷入戶籍扣除遷出的人數,2020年則下滑近4萬人,表示我國新遷入境外人數正處減少的趨勢,總體而言,我國人口減少現象正式浮出檯面。

當然,疫情(COVID-19)持續延燒是一個很重要的變數,社會大眾對於疫情蔓延的擔憂,間接導致原本低生育意願的現象更為凸顯;此外,也因為防疫意識的強化及境外感染的風險,加上各國採取比過去更嚴謹的出入境管制,民眾減少跨國的移動,這也會影響外國遷入人數的大幅減少。

對一個國家而言,關注「生育率」的人口自然增加情形,才是整體人口政策的核心問題所在;然而,台灣「少子化」現象已不是新聞,疫情或許會讓民眾的生育意願更趨保守,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國人對於經濟生活的顧慮所致。

戶量下滑家庭成員變少,各縣市呈不同增減現象

值得觀察的地方是「人口減少」背後的微觀數據意義。

首先,2020年的「戶數」與「戶量」卻呈現相逆的關係,去年一整年,台灣整體登記的戶數是呈現增加的現象,但是每戶所登記的平均人口數卻是下降的情形,戶量的平均值不到3人,可以說,若以戶數來看,台灣民眾登記「獨立戶」的意願攀升,這顯示社會家庭型態仍以「小家庭」為主的模式;但是,戶量的下降就表示家庭成員人數趨向減少,這合乎了前述「自然增加人口」減少的現象,而增加的戶數也反應多數是雙薪但不生育的頂客族,甚至是單身獨戶的戶籍登記。

ftiupgj0ljdkvnk9o2tfhftxole3n8
Photo Credit: 中央社

其次,以區域人口分布來看,以北台灣地區為例,台北市呈現人口負成長的現象,再對照桃園市與新北市的正成長來看,三個鄰近的直轄市確有人口由首都向外移動的現象,這符合大都會圈的發展特性,在交通便利之下,選擇入戶生活壓力較低的地區是理性的公共選擇行為。

其中,尤以台北市高居不下的房價對照民眾的所得分配,區域人口的變化正好鑲嵌在「一日生活圈」的型態之中。而台中市、新竹縣市及外島縣市等也呈現人口增加的情形,主要是因為地方政策及產業發展帶來的效應;其他縣市則是面臨人口外移、老化的挑戰,尤其是以農業為主的地方,人口外流現象已有滅村(鄉)的危機。

台灣需要永久人口政策,不只小確幸還要解疑慮

持平而論,「提高出生率」一直是老生常談的話題,當然有其政策的必要性,畢竟「少子化」是攸關國家安全的議題,如果再對比當前面臨人口老化的問題,全國老化指數每年攀升幅度驚人,未來社會乘載的照護壓力不言而喻。

不過,相關政策研擬推行了多年之久,成效卻是不彰,相關探討中知道問題在哪,但卻仍陷入無解的泥沼之中。

解決未來人口結構的挑戰,除了需要有針對養育的長照政策支持,也必須深知當前民眾對於新生生育的考量,其實多數「不是不願生,而是不敢生」,這和社會經濟環境條件有關。

0到6歲育兒補助成熱門競選政見(1)
Photo Credit: 中央社

台灣需要一個長久永續的「人口政策」,這需要透過財政資源的重新分配,也需要有整體規劃的思維,尤以在目前的發展情勢來看,進入2030年甚至到2050年的人口結構會如何發展,應當有更完善的政策考量,這不但會影響著未來社會自然增加人口數,也會衍生出平均人力負擔照護老年人口的高低壓力。

如果要追根究柢,其實政府政策應當思考如何確實提高國內生育數的作法,建構一套從生育、養育到國民教育的各種階段性政策,以及研擬每一家戶在住房、納稅、生活等需求的配套措施;換言之,過去「小確幸型」的政策補貼恐怕只能隔靴搔癢,對解決人口問題只是緣木求魚,面對台灣人口首度呈現減少的現象,相關單位應當跳脫過去的政策思維,提出能接地氣的作法來降低民眾的疑慮,相當重要。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