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國文與腳踏車:從學測考題趨勢反思高中國文的「教」與「學」

國文與腳踏車:從學測考題趨勢反思高中國文的「教」與「學」
Photo Credit: 全國高級中等學校教育產業工會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國文在「教」與「學」方面,需要有何調整?目前又有哪些限制?

文:黃健綸

觀察今年的學測國文考題,及從近幾年的命題趨勢中,或許可以針對在「符合課綱精神」及「大考引導教學」的條件下,思考國文在「教」與「學」方面,需要有何調整?目前又有哪些限制。

首先,可能要先從國文考題的「課內」與「課外」開始談起。

或許大家都會有個迷思,認為國文都考課外,課內題很少,不過,這幾年卻發現,考純粹課內知識,對老師來說就是送分題的題目,反而對學生來說不見得答對率就比較高。其實今年學測第一題的字音題就是最好的例子,(A)選項「賚賞諸徒」其實就出自〈勞山道士〉中「分賚諸徒」,而「齎志以歿」的「齎」則在〈馮諼客孟嘗君〉中「齎黃金千金」教到。這些字就是高中各家版本國文課本中都有清楚標示的內容。

此外,有些人可能會認為考各類文本閱讀測驗,似乎就是課外題,然而,閱讀理解是語文學科的本質,如果考閱讀測驗,無論是文言文或白話文都是用「學生細讀過」的文本來考,這樣的測驗究竟是評量「對於文章的掌握度」還是「對於文章的閱讀力」?

因此,在教學上,如果每一篇文章都能帶給學生「不同類型文本」的閱讀策略與方法,那坦白說這些題目也不能算是課外題,應該說是這些考題所要評量的並不是「學過的知識」,而是「學過且具備的能力」。

學測結束 考生開心慶祝(1)
Photo Credit: 中央社

如此說來,其實新課綱所要強調的素養導向教學,就是希望讓學生具備學科能力,進而能夠應用於真實情境,看起來與考題的趨勢方向似乎並不差太遠。

但是,從這幾年帶高二高三經驗來看,似乎會發現,教育的大方向沒錯,讓學生具備閱讀各類文本的能力,引發自我對文本的評鑑與省思,進而能書寫,這是現代社會相當需要具備的能力。但為什麼大家(可能包含老師、家長、學生)對於現在國文的考試常顯得無助?

老師角色的轉變:增加「策略方法指導者」及「學習遷移引導者」的身分

從教學的角度來看,其實老師需要從過去是「知識的傳授者」,增加「閱讀策略及方法」的指導者及引導者的身分,例如:課堂談到「李清照」,其實並不是就課本所選的〈一剪梅〉加以解釋而已,而是需要帶學生掌握「閱讀古典詩詞的策略」等。那為什麼說是「增加身分」而非「轉變身分」?因為屬於高中國文學科知識範疇的教學也是判讀文本重要基礎,因此,可以減少講授國語文專業知識的比例,或有所剪裁及取捨,但不能完全沒有教。

此外,老師的另一重要任務,就是「引導學生進行學習遷移」,這是我覺得現實最困難的部分。其實要指導學生掌握閱讀策略並不困難,但是當學生在課堂上跟著自己的步驟操作一遍後,下一次遇到同樣的文本,是否還能記得這些方法,甚至是熟練運用?

老實說,這對我們學生來說是困難的。

因此,老師必須要設計許多次有層次的練習,讓學生在課堂上所習得的策略及方法,能透過老師所搭的鷹架不斷練習,進而形成自己的能力,最後能在「沒有引導」的情況下,「獨立」掌握文本內涵。但這對現在一周只有四堂國文課的情況來說,要在課堂上讓學生重複練習其實有些難度。

面對這種課堂時間不足的情況,養成學生「完成回家作業」及「自主學習習慣」就成了一件相當重要的事,這幾年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通常會設計大量的閱讀單,讓學生回家「練功」,然後再透過批閱、快速檢討、給予回饋等,讓學生能即時訂正。

學生:從「習得無助」到「學會自我檢核」

或許很多人會認為如果從小都是這樣教,那麼到高中基本的閱讀能力就不會有太大問題,課堂時間雖然很少,但一樣可以透過老師的引導深入閱讀。

然而,現實情況是,許多學生會告訴我,他們從以前就放棄國文到現在,因此,當這些學生從高二開始要認真唸國文時,卻發現國文依然帶給他們滿滿的習得無助感,這些學生就會繼續選擇放棄。因為他們常說:「反正國文全都考課外的,形音義成語就用刪去法大概看一下,閱讀測驗反正就大概看一下文章再來找答案,隨便考個均標應該不是太大問題。」

如果常這樣想,大家就會與國文有著遙遠的距離,才會遇到像這幾年的考題,純粹考課本內容,可能因為不熟練所以拿不到分數,而大量的閱讀題,也因為平時的累積不夠扎實而導致答對率不高。

學測登場 考生複習做最後衝刺(1)
Photo Credit: 中央社

因此,我通常會盡量讓學生清楚國文考題(或需具備的知識及能力)可能包含哪些部分,自己在寫題本、平常的大小測驗、閱讀單、學習單時,需要檢核自己各方面目前的能力情形,例如:要檢核基本功、古文30篇、各類型文本的掌握度(文言議論、文言抒情、古典詩詞、現代詩、現代情意散文、現代科普文章、現代學術文章等),如此一來,可以針對自己較弱的部分著重努力,而非因為國文總是考不好,而失去了學習國文的信心。

此部分除了要引導學生經常進行自我檢核外,老師也需要盡可能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而在課程設計上有些許調整。學生也要有更多時間自主練習,完成老師指定的回家作業。

家長:看見孩子的優點與困境

此外,常會遇到家長說自己的小孩國文不好,而且是從以前就不好。聽到這話,我總會跟家長說:「其實,他在情意文章的閱讀寫作那一方面很不錯。比較弱的是……」或是「他課內的部分掌握的很不錯,古詩文閱讀可以再有更多練習。」

國文考題所關注的面向包含基本學科的知識、各類文本閱讀的能力及能否應用於生活中的素養,此外,還有知性跟情意寫作的表現,面向相當廣,不同類型考題所要評量的能力也都不同。因此,若遇到小孩國文無論考高分,或考低分時,都要試著不要直接判定小孩國文「好」或「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