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擬研究顯示:核戰若不幸發生,可能出現長達七年的聖嬰現象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科學家們用一個地球系統模型來類比這幾種情況,實驗結果都顯示了大規模的核戰,可能會引發史無前例的、持續長達7年的聖嬰現象。
文:Chloe
聖嬰現象使藻類數量減少40%
羅格斯大學領導的一項研究表示,核戰(nuclear war)可能在赤道太平洋引發前所未有的事件,它類似於「厄爾尼諾現象」(El Niño),也就是我們常聽見的「聖嬰現象」,會使藻類數量減少40%,也將嚴重影響到漁業捕獲魚類的產量。
這項發表在《地球與環境通訊》雜誌上的研究提到,如果核戰後的陸地農業失敗,轉向海洋來尋找食物完全不是一項成功的戰略,至少在赤道太平洋地區是這樣。
環境科學學院環境科學系博士後研究員喬舒亞.庫普,以及羅格斯大學分校的生物科學先前的研究表明:「在我們的電腦模擬當中,可以看到赤道太平洋的浮游植物(藻類)生物量減少了大約40%左右,這可能會對人們經常食用的大型海洋生物下游產生影響。」
核戰發生可能的氣候變化
我們知道核戰後的全球溫度會下降,接下來陸地作物的稀缺程度可能會接連上升,原本以為人類可以從海洋當中捕獲食物,現實卻不是這麼樂觀。
科學家們研究了6種核戰發生情況下的氣候變化,發現赤道太平洋受到極為嚴重的影響。科學家預設的場景包括了美國和俄羅斯之間的衝突,以及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的小規模戰爭;而這些戰爭可能會引發巨大的火災,向大氣高層注入數以百萬噸計的煙塵,因而阻擋陽光進入地球。
科學家們用一個地球系統模型來類比這幾種情況,實驗結果都顯示了大規模的核戰,可能會引發史無前例的、持續長達7年的聖嬰現象。
聖嬰現象通常會造成東太平洋海水每隔數年就會異常升溫,它與中太平洋和東太平洋(約在國際換日線及西經120度)赤道位置產生的溫暖海流有關,屬於聖嬰-南方振盪現象(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中的「東太平洋升溫階段」。而聖嬰-南方振盪現象本身是指熱帶太平洋上,大氣與海洋間交互作用的變化,可觀察到中太平洋和東太平洋赤道位置海面溫度的高低溫循環。(延伸閱讀:聯合國通過全球禁止使用核武器條約)
戰爭後的太陽光會大量減少
更嚴重的是,只要發生一次的核子戰爭就會封鎖太平洋赤道附近較深、較冷水域的上升流,而影響到浮游植物(海洋食物鏈的基礎)賴以生存營養物質的上升運動。此外,核戰後太陽光的減少會大大減少光合作用,給許多浮游植物帶來更多的壓力,並有可能殺死它們。
羅格斯大學分校環境科學系的著名教授艾倫.羅博克表示:「在核戰後轉向海洋獲取糧食,這似乎是個好主意。」但這並不是我們人體所需蛋白質的可靠來源。如果我們想保護我們的糧食和地球環境,就必須防止各國核衝突的發生。
參考資料
- Rutgers University(2021,January 25).Nuclear war could trigger big El Niño and decrease seafood.(Sciencedaily)
- Nuclear Niño response observed in simulations of nuclear war scenarios(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城鄉均好、全民均享的理想生活,就用科技來實現吧——你需要的健康照護服務,現正上線中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後疫情時代,零接觸服務的需求,使得智慧科技的角色愈發重要,智慧城鄉計畫與先進醫資共同推動人工智慧影像辨識技術,擴大既有的共照雲服務,協助民眾獲知疫情訊息,為民眾建立個人自主健康照護服務。
在科技不斷進步的過程中,許多過去不存在的工具,到今日已成為現實。2008年「智慧地球」的概念出現後,全球便開始推動智慧城市的發展。臺灣向來以科技之島自居,自然也不例外。在政府多年來力求數位轉型的政策下,臺灣進入了「智慧城鄉」的時代;所謂智慧城鄉,是運用大數據、物聯網、AI人工智慧等科技,串連市民、產業與地方,以創新的方式讓彼此有效溝通,並針對地方的特色和需求提供客製化服務,進而改善人民的生活品質。
把問題當作燃料,用科技強化服務力
然而,城鄉發展必然會有不均的問題,藉由科技介入、釐清現實痛點的立意雖良善,卻也無法忽視城鄉間的數位落差。在偏鄉地區因為人口流失、高齡化、科技產品使用率較城市低,數位化的腳步自然較為緩慢,向來是各項服務設施鞭長莫及之處。
先進醫資從2018年開始,在經濟部工業局「普及智慧城鄉生活應用計畫」的支持下,在高雄、屏東與澎湖發展「雄健康打造智慧樂活社區共照應用服務」(以下簡稱「雄健康」)。當時總經理黃兆聖就非常清楚,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資源不足、人力不足、缺乏回饋三大問題,而數位化、智慧科技等創新力量,正好可以有效的連結偏鄉生活需求與痛點,讓在地化、客製化的服務與設施,全面提升民眾的醫療照護品質。
用最體貼的科技,讓照護範圍沒有邊界
「雄健康」計畫的目標,是在衛生所、醫療院所、長照據點、社區活動中心及商業通路等多元化的據點,設立「智慧健康照護站」,提供血壓機、血氧機、血糖機等生理量測設備的整合服務,同時還支援多種身分識別登入、數據隨身、遠距諮詢、銀髮族健康管理量表等功能,讓市民可以依自己習慣的生活圈,就近接受基礎的照護服務,並且養成定期自主量測的習慣。這些健康紀錄將會上傳雲端、整合數據,不只可以將結果傳送給自己作為提醒,在民眾實際就診時,也能成為醫生評斷的參考,協助醫護人員及早發現異常或是調整用藥,大幅降低醫療資源及人力不足的問題。
同樣對提升醫療資源與人力應用效率有幫助的還包括「雄健康」計畫中的客服機器人腳本。這個功能是針對不同客戶需求,開發多達50種服務的腳本客服機器人,用來即時解決民眾常見的健康問題。只要民眾對自己的健康狀況有疑慮,就可以詢問線上客服機器人,並獲得最初步的協助。最重要的是,這個客服機器人以國人常用的社交軟體LINE作為平台。有鑒於LINE的普及率高,使用者無需重新下載及適應新軟體,對年長者來說更是友善,使用意願便明顯提高,如此一來,為民眾所建立的個人自主健康照護服務,就這樣一步一步地建立起來了。
立基於「雄健康」在高屏地區和澎湖的發展十分順利,2021年開始便積極與臺南、臺中、高雄、屏東、金門地方政府合作,務求達到更深入、體貼的服務,發展出獨特的「健康共照雲」系統。
靈活因應疫情變化,滾動式修正共照雲服務
原本是為了打造數位醫療照護服務而發展的共照雲,參考了「雄健康」所建立的數位化照護服務內容,同樣使用LINE作為平台,目標同樣是為了解決偏鄉資源和人力不足的問題。沒想到今年五月,在傳染力更為強大的Omicron變異株的肆虐下,疫情擴散迅速,臺南市共照雲的發展也臨危受命,在短短五天之內將服務上線,主要協助民眾獲知疫情訊息、確認自身狀況,另外也提供下載居家隔離單、施打疫苗、申請補助等服務內容。在疫情猛烈的攻勢下,共照雲成為市府、醫療院所與民眾溝通、解惑的最佳橋樑,甚至做到AI快篩辨識服務,協助許多臺南偏鄉地區的民眾不需冒險接觸人群,線上就可以判斷是否確診,後續再由醫療人員介入協助,減少很多不必要的擔心和移動。
同時,客服機器人,也在疫情期間提供了最佳輔助。在衛生局、先進醫資和醫療院所的共同努力之下,不斷地優化、精進客服機器人腳本。無論市民為確診者、居隔者、密切接觸者⋯⋯盡可能讓每一個人都能在機器人的服務中,找到問題的解答。臺南市衛生局長許以霖表示:「對抗疫情,臺南市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讓就診人數維持在醫療量能之下。客服機器人的出現,減輕了醫護人員疲於接電話、回答民眾問題的瑣碎流程,更能專心在照顧中、重症患者,在疫情大爆發期間不至於崩潰,如此才能真正守住所有市民的健康。」
當然,疫情是一時的,市民的健康才是長久的,「健康共照雲」的目標,是希望可以透過民眾健康紀錄的數據化,成為日常自主照護的重要幫手。下一步,先進醫資希望能跨縣市留存健康資料,成為全國性的第一線照護服務。而這些數據,都將成為中央和地方政府參考的基準,以便未來做到精準打造各縣市的特色照護服務。
以人為本,發展城鄉均好的未來
在2025年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的前提下,如何幫助國人健康、安心地迎向老年,已是國家與全民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與此同時,臺灣也是一個充滿創新能量、技術發展快速的地方,所以過去所面臨的困難,今日已可以透過科技來解決。
「智慧城鄉計畫」從2018年起,持續針對地方需求,鼓勵業者提出新興解決方案,在推動健康領域方面,不僅是智慧照護,包含遠距醫療、健康量測、智慧運動以及登革熱防治等,都秉持著以人為本的初心,以科技的力量來照顧臺灣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人,透過政府和企業攜手合作,協助地方數位轉型,並降低城鄉之間的落差,共同建立一個城鄉均好、全民均享的理想未來。
經濟部工業局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