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沒想過的野生動物鄰居:對台灣獼猴了解多一些,衝突就能少一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獼猴跟我們除了長得像之外,也都會感受快樂與痛苦,如果人類自認為是萬物之靈,更應該想出人與動物怎樣和平相處的方法。」沈怡帆認為,與其他動物相比(例如同樣花色品種的狗、貓、梅花鹿等),其實獼猴更容易區分。
文:蔡育琳(關懷生命協會記者)
1月23日下午,台北市NGO會館前出現許多猴子圖像,原來是一場主題很特別的講座:「你從來沒想過的野生動物鄰居——台灣獼猴」,由台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主辦,台北市動物保護處、關懷生命協會協辦。
說到台灣獼猴,大家可能會想到高雄壽山,台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確實也位於高雄,但在其他縣市也有獼猴的行蹤。秘書長林美吟表示,這是協會成立後第一次到台北辦講座,因為2020年有不少台灣獼猴現身台北市區的新聞,她希望透過講座與民眾交流,「一起來學習當遇到台灣獼猴時的因應之道,進而達到人類與獼猴和諧共處之理想環境。」
林美吟說,一開始要辦講座時,很多人跟他們反應,這樣的活動不太會有人參與,「但在現場看到有蠻多爸媽帶著小朋友,還有老師們也來參加,表示這對台北市民來說有吸引力,也是他們的需求,想了解到底該怎麼跟野生動物相處、應對。」
獼猴、謎猴
台灣獼猴是台灣的原生種,比人類更早居住在淺山地區,但隨著人類的活動及開發,人猴生活圈重疊,衝突事件也變多。對此林美吟說:「不管是人、動物或都市,我們都是自然的一部分,誰都沒有辦法從中隔離開來,學習相處與共存,才是化解衝突最根本的方法。」
一般人對台灣獼猴有迷思也有刻板印象,因此林美吟的講題是:「獼猴科普知多少」,她介紹了一些獼猴的相關知識,在場聽眾反應極佳,踴躍提問交流。
- 獼猴族群中沒有猴王,被雌猴選入核心圈的雄猴,其實是類似里長伯、替大家服務的公僕。
- 獼猴互相理毛,並非要抓跳蚤或吃鹽巴,而是一種社交行為、感情交流。
- 當獼猴露齒而笑,其實是代表緊張害怕,跟人類的表達方式不一樣。
- 當獼猴張大嘴巴、露出牙齒,是表達威嚇之意,我們只要閉上嘴巴、移開視線、自然走過就可以了。
- 獼猴跳到身上怎麼辦?驅趕只會讓獼猴抓得更緊,我們應保持穩定站起身,慢慢走離原地,過一陣子獼猴就會自己跳開。
- 東西被獼猴拿走怎麼辦?不要攻擊或追趕獼猴,留在原地等候,如果沒有食物,獼猴翻完其他東西就會丟掉。
- 獼猴拉扯背包怎麼辦?不要拉扯或驅趕獼猴,將背包抱在胸前,迅速起身走開。
更多資訊都在台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網站,若需要紙本文宣,可透過協會的官方line、FB粉絲團聯繫。
幼貓、幼猴

林美吟介紹了一隻名叫破四弟的公猴,牠曾抓過7隻幼貓,都在每年的4到6月間,也就是獼猴的生育季,可說是一種育幼的本能,在國外也有公猴抓貓或松鼠的例子,因為雌猴不讓牠們抱小猴。破四弟抱著幼貓的照片引起轟動,很多人覺得牠是虐貓犯,但是從影片中可以看到,牠細心為貓理毛,當成自己的孩子。
「為什麼浪貓會出現在山上?」林美吟問大家,山上常見被棄養的流浪狗貓,幼犬幼貓不容易存活,而成犬成貓可能攻擊其他動物,流浪狗貓跟野生動物的衝突,人類要負很大責任。
林美吟與父親林金福多次上山,耐心與破四弟打交道,逐一將幼貓帶下山。其中1隻貓因病過世,1隻貓順利送養,另外5隻貓由林美吟收養至今。2016年初,破四弟失蹤了,林美吟仍持續述說牠的故事,請大家不要只看表象,試著去了解其中因素。
2019年1月,台灣獼猴從「保育類」降級為「一般類」野生動物,協會至今收到65件私人飼養通報案件,大多是年幼的獼猴。破四弟抓幼貓,人類抓幼猴,是否有些雷同之處?破四弟是基於天性,人類又是基於什麼呢?其實,野生動物不應該被當成寵物飼養,至少有以下理由:
- 台灣獼猴成年後就會發情、有生理需求,人類無法處理。
- 無法提供足夠空間與多樣化環境給獼猴。
- 無法滿足各種動物福利時,獼猴容易焦慮、暴躁,也容易發生人猴互相傷害。
- 容易發生人畜共通傳染病——疱疹B病毒感症。
- 一般人任意捕捉台灣獼猴,可以處6萬以上30萬以下罰鍰。
認識每一隻獼猴
攝影師沈怡帆長期觀察記錄台灣流浪動物議題,近幾年開始關注動物與人關係,包括動物展演、野生動物等,在台灣獼猴吱吱黨FB常有他做的梗圖,用輕鬆的方式吸引大家關心獼猴。最近他受林美吟邀請到高雄拍攝獼猴,這天在講座上分享他的攝影作品,每一張都像一幅畫,述說著許多故事。
「台灣獼猴跟我們除了長得像之外,也都會感受快樂與痛苦,如果人類自認為是萬物之靈,更應該想出人與動物怎樣和平相處的方法。」沈怡帆認為,與其他動物相比(例如同樣花色品種的狗、貓、梅花鹿等),其實獼猴更容易區分。他在受訪時說:「如果觀眾感受到這些個體都是那麼特別,也許對於新聞、網路報導中的猴子,會多一點點關注。」
藉著拍攝台灣獼猴,沈怡帆的期盼是:「了解多一些、衝突少一些。」不過,影像可能有正面也有負面效果,他提醒大家,如果看到不正常的猴子影像,不要按讚或分享,若是在台灣拍攝而且有虐待動物的可能,請通報動保單位。
收穫與迴響
林美吟外號林美美,大家都暱稱她美美老師,隨著她生動的講述而熱情回應。林小姐帶兒子一起來聽講,因為小朋友對動物很有興趣,林小姐說:「平常我們沒有機會接觸台灣獼猴,經過美美老師的講解,我們對獼猴的習性、臉部表情、身體語言等資訊更了解,未來有機會遇到牠的時候,可以用比較平常心的狀態來對待牠,達到人猴共處的狀態。」
王小姐與朋友一起來聽講座,了解遇到猴子應該怎麼做,保護牠們也保護自己。她說:「台灣獼猴協會在高雄,我原本就知道了,難得他們來台北,我一看到就報名,之後我想找時間去高雄,報名獼猴導覽團。」
從事黑猩猩行為與保育推廣的學者蕭人瑄也報名了講座,她認為了解獼猴行為是進入同理很好的一條路,她在受訪時表示:「獼猴爸林金福老師與講者林美美為台灣獼猴所做的十分令人敬佩,包括長期的獼猴生態紀錄、透過拜訪野生獼猴來推廣友善獼猴的教育,並關心人與獼猴共存。美美在講述可能令人沮喪的人猴衝突時,是邏輯清楚、態度正面,並充滿正能量的,令我印象深刻。」

隨著野地生態棲地縮減與破碎化,以及人類非法盜獵等因素,野生黑猩猩與大猩猩也一直面臨生存危機。對於人與野生猿類的共存,蕭人瑄分享了一個結合了在地社區、生態旅遊及野生保育的例子——盧安達西北部火山國家公園的山地大猩猩拜訪行程,透過帶領各國遊客拜訪當地的大猩猩居民,將正確的相處態度及保育知識傳遞出去。這個野地生態導覽計劃提供當地民眾工作機會(例如斥候、解說員等),收入也能支持在地經濟與野生大猩猩的保育,達到雙贏。
這樣用手機才安全!五個你一定要知道的「行動資安防護秘技」!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現代人出門可能會忘了帶錢包、忘了帶鑰匙,但絕對不會忘記帶的肯定就是「智慧型手機」,畢竟生活中的資訊取得、溝通聯繫甚至是金融交易…等必要功能都靠手機完全包辦,甚至我們重要的個人隱私也都保存其中-小至通訊錄、行事曆、電子郵件到大量的照片、影片,甚至是各類應用服務的帳號密碼,也正因如此,手機成為近幾年資安威脅的主要目標。
雖說智慧型手機的資安風險愈來愈高,但絕大多數使用者似乎都沒有意識到手機資安防護的重要性,不過近幾年有愈來愈多牽涉手機平台的資安案例出現在新聞上,也讓大家慢慢開始重視到「行動資安防護」的重要性。
對於智慧型手機的使用者來說,建立起正確的資安防護概念是非常必要的,若是忽視了主動防護的意識,下一個新聞上的受害者可能就是你!在接下來的文章中,也要為大家帶來五個你一定要知道的行動資安防護秘技,有看有保庇哦!
秘技之一:來路不明的 Wi-Fi 、網站不要連
大部分的手機都會搭配 4G 或 5G 行動網路,但不見得每一個人都會用吃到飽的資費,因此若是在家中或公司之外的公共場合,多半會尋找可免費使用的 Wi-Fi 網路,不過這些 Wi-Fi 若是由公共設施如機場、政府機關、學校或是店家所提供,相對較無資安疑慮,但若是未知來源且沒有加密鎖定的 Wi-Fi 訊號,就需要格外留意,可能會有傳輸資料遭受側錄,或是被路由器導引至帶有惡意程式或騙取個資的網頁。

除了養成良好的使用習慣,手機若有針對這些資安隱患有所防護,對於使用者來說也有額外的保障,像是三星的 Galaxy 系列手機,就加入了 Knox Vault 主動防護機制,且不僅止於系統面的安全性,更將關鍵的硬體元件也列入防護的一環,在手機開機後便能完整監控系統核心,確保沒有受到外來惡意程式的竄改,帶來即時保護且從不間斷!

秘技之二:密碼設定有一套,生物辨識更可靠
對於手機使用者來說,資安防護的第一線就是「密碼鎖定」,除了各類型的應用程式服務,手機的螢幕鎖定也是必要一環,但要特別注意的是,切莫不要因為方便記憶,就使用組合簡單、容易被破解的密碼組合,像是單純用生日、英文名字…等較容易被猜中的組合,也要避免所有的網路服務都使用同一組密碼。
當然,以手機鎖定來說,比較好的方式就是使用「生物辨識」,像是 iPhone 的臉部辨識 Touch ID,或是一般手機常見的指紋辨識等,更能兼顧使用便利與安全性。

針對重要的密碼與生物辨識資料,三星的 Knox Vault 也考量到儲存與傳輸過程的安全,手機中除了有安全處理器為相關資料的傳輸加密,內部的安全記憶體更讓密碼與生物辨識特徵資訊妥善保存,不會隨意外洩或被破解。

秘技之三:真正隱私的資料避免長期存於手機
過去經常看到有使用者因為維修電腦、手機時發生隱私資料遭到外流的情況,尤其是一些私密的照片、影片,都有可能在手機送修甚至遺失時,遭到有心人士破解盜取資料,而這些狀況一般來說很難避免,也因此會建議大家,如果是真的不能曝光的內容,建議不要選擇長時間保存於手機之中,而是選擇不易外流的儲存方式,例如:隨身碟、外接硬碟。

當然,如果手機中真的有重要的隱私資料需要保存,三星 Galaxy 手機內建的「安全資料夾」會是相當可靠的選擇,除了同樣採用三星 Knox Vault 技術防護,更是手機原有系統中的一個獨立區塊,也能夠透過應用市集安裝程式,而且能與手機原本的程式相互區隔,使用上更為彈性。

秘技之四:非官方來源應用不亂裝,權限允許要看清
智慧型手機之所以功能強大,主要在於和電腦一樣能夠透過各類型應用程式的安裝來擴充更多功能,雖然應用程式造就了手機的便利性,但使用者可能會因為忽視應用程式的取得來源,而不小心「引狼入室」。
對於蘋果用戶來說,除非進行系統越獄才能使用非 App Store 來源的應用程式,因此相對接觸到有問題 App 的機率較低,但 Andriod 平台是可以透過 APK 方式來安裝應用,且除了 Google Play 之外,也有不少第三方的應用商店,甚至是直接從應用官網下載的使用形式,因此對於可能暗藏惡意程式的 App 較難防範。

當然,即使是官方來源的應用程式,也需要格外注意這些程式對於系統權限存取的要求是否合理,當應用程式會索取本身功能以外的系統權限時,就需要特別留意,像是明明是相機應用,卻索要聯絡人、撥打電話、發送簡訊的權限,就明顯有問題 ,因此也提醒大家,在安裝 App 的同時,對於這些權限存取不可不慎。

除了注意應用程式的來源與安裝權限需求,對於三星 Galaxy 手機的用戶來說,也能好好活用「隱私權設定表」這樣的主控頁面全盤掌握所有應用程式的動態,快速找出哪一款 App 有異常行為,同時對於實體的定位與網路上的行為痕跡也能選擇關閉,讓你在現實生活或網路上的隱私都能受到保護。
秘技之五:可疑連結不亂點,就算是親友傳來也要先確認
一直以來,資安威脅的主要來源就是「釣魚連結」,且從過去常見的電子郵件、網站慢慢轉移至各類型的社交平台、即時通訊工具與手機簡訊,可說是最「與時俱進」的一種資安攻擊手法,若是一不注意點擊了這些連結,手機系統就可能遭到入侵,為駭客開了一道「後門」,隱私資料可能全都曝光。

當然,若是三星 Galaxy 手機的用戶,面對愈來愈泛濫的釣魚連結威脅,也能透過 Knox Vault 的即時防護功能為自己多增加一道保險,確保手機使用期間的安全,無需定期為手機重開機來避免作業系統受到入侵而被植入惡意程式,甚至手機關機時,硬體層面也有防止實體破壞、資料偵測的機制,讓手機內的隱私資料獲得完整保護。

結語
智慧型手機為人們帶來便利性,但卻也同時帶來資安方面的風險,在仰賴手機功能應用的同時,更應該多花一點時間建立正確的資安防護意識,與其擔心自己是否會成為駭客鎖定的目標,不如提前建立好完整的防範機制。
但對於絕大多數沒有太多資安技術知識的使用者來說,主動做好資安防護絕非易事,相對的,選擇妥善考量資安防護技術的產品,或許會是更好的方式,而三星早在多年前就導入 Knox Vault 技術至行動平台,更逐步完善防護機制,相對的更能讓使用者在不需要額外進行功能設定的情況下,就享有完整防護機制,更能妥善守護用戶的隱私安全,也成為眾多手機品牌中最值得信賴的選擇。


本文章內容由「蘋果仁」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