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新加坡「住者有其屋」政策(下):台灣應向新加坡學習,盡可能減少首購族門檻

新加坡「住者有其屋」政策(下):台灣應向新加坡學習,盡可能減少首購族門檻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認為新加坡模式當中,真正最為可取之處 — 除了大規模興建社宅之外,就是盡可能減少首購族門檻,讓年輕人在30來歲,至少能繳得出第一棟房的頭期款。

在上篇當中,我已經說明了新加坡土地制度、住房政策的起源,透過理解新加坡的制度,我們已經知道柯市長之前的「社會豪宅」哪裡不對勁了。在下篇當中,我則想進一步去談:在考慮了台灣目前的社宅政策之後,究竟新加坡模式還有什麼可以借鏡的地方?

結合公積金的房產金融

李光耀說「住者有其屋」,於是政府單位House and Development Board(HDB)不斷興建新的組屋,但人民如何買得起?新加坡學者Sock-Yong Phang便認為,公積金(Central Provident Fund)制度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公積金是1955年,英國殖民政府在新加坡推動的勞工強制儲蓄年金制度,由僱主跟勞工分擔。新加坡獨立後,將公積金的提撥率不斷調高,全國勞工的CP提撥率在1984年到1986年一度提高到勞工薪資的25%,近年來更提高到超過3成。

跟其他國家的勞保年金不一樣,公積金早期在新加坡主要是用回購買政府發行的公債,但後來勞工可以轉移用來支付教育、醫療、土地等消費。作為「勞工退休金」,公積金本身有許多問題,在過去《關鍵評論網》的一篇文章已有論及,主因便是新加坡政府等於變相掌控了人民兩成到三成的勞動所得,這些所得被用來當作政策工具,但作為退休金,本身的表現未必那麼亮眼。

對許多新加坡人來說,公積金最重要的用途,其實是用提出來首購公共組屋也就是新加坡人口中的HDB、HDB flats。自1968年開始,新加坡政府為了配合「住者有其屋」政策,加速勞工首購,允許勞工將公積金帳戶內的儲蓄(精確的說,是公積金中一般帳戶,Ordinary Account,簡稱OA)用作購買組屋,包括支付房子的頭期款。

在新加坡的房產金融系統裡,誰借錢給你買組屋呢?在台灣,主要是銀行,但在新加坡,多半是透過HDB這單位,HDB會用低於一般借貸的利率借給首購組屋的族群。HDB作為興建組屋的單位,身上怎麼會有錢呢?其實是透過HDB自行發公債,或是由新加坡政府自行借錢給HDB,HDB再借錢給組屋的購買者。

政府在HDB出售組屋時,同時也會補貼過售價的,會比同類型、一樣99年租期的私人興建的房子,通常還要再便宜三成到四成,也會針對各別購屋者的財力,進行微幅的調整。至於買不起組屋的新加坡勞工,也有廉價出租的組屋,但新加政較鼓勵購屋。

但是新加坡政府是個低稅收的政府,自己又不是銀行,新加坡政府本身為何有能力層層轉借給購屋的消費者呢?為了要說明整套房產金融的機制,下圖整理了簡化後的金流圖:

截圖_2021-02-03_上午7_55_43
鄭紹鈺
圖三:由作者繪製,一部份參考了Phang(2001),另一部份參考了Haila(2015)

把圖畫出來,就清楚很多了。圖三基本上說明了「羊毛出在羊身上」的道理,也就是民眾買組屋的錢跟補貼,除了透過稅收,很大一部份是間接跟直接移轉公積金而來的。HDB之所以從政府(其實要透過State Land Authority這單位,簡稱SLA)那邊移轉便宜的土地。土地便宜,便出於因為新加坡政府長年來用低價徵收了土地(請見上篇的說明)。

而新加坡政府之所以有財力支援HDB,其財源除了一般政府的發外債,還有幾個特殊的管道。新加坡政府是有名的低稅天堂,並不依賴從有錢人身上得到的稅收。關鍵自然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土地跟公積金。

新加坡政府持有的公家土地,並非全部投入建造組屋,許多就像當年的萊佛士那樣,是拍賣土地的Leashold,用作商用或產業用,由俗稱JTC的Jurong Town Coporation來張羅土地跟拍賣,這是新加坡政府歲入當中很重要的一部份。另外建商如果要申請便更地目作為商業或產業用途,或改變容積率、再拍賣得到的長租土地上蓋房子,新加坡政府也會收取高達土地增值的70%作為發展稅(Development Charge)。

另一個財源,便是公積金。因為公積金承購了新加坡政府公債,所以轉手貸款跟補貼給HDB的不少錢,其實就是由公積金間接的移轉過來的,這是間接利用公積金的情況。至於直接利用公積金的情況,便是購屋者(通常是售購第一棟組屋的時候,第二棟可能就不行了),可以將公積金中一般帳戶的部份,轉移來付頭期。同時,一棟HDB Flat的頭期款,只佔售價的10%。

在台灣,過低的頭期款,往往跟炒房畫上等號。對於首購族來說,很難貸到9成,於是必須準備高達房價15%甚至是20%以上的現金在手上,造成了嚴重的流動性問題,同時薪水又被政府拿去扣勞健保,租屋者同時還要繳房租,一般年輕人,要從哪裡生這麼高額的自備款出來?這時候,通常就只能靠家人了,而家人之所以有餘裕,多半出於上一代手上有出租房產。結果,最終變成了上一代人有沒有買房,決定了下一代人有沒有辦法準備出頭期款。

在新加坡,這種自備頭期款的麻惱被最小化了,雖然租組屋並沒有像買組屋這麼划算,但政府多少有補貼Rental HDB Flat的租金,或新加坡政府會鼓勵年輕人買組屋前先跟爸媽住在一起,總之,新加坡人繳租金的壓力稍微小了點。另一方面,新加坡人可以將存公積金的錢移去繳頭期款,等於沒有台灣年輕人「一邊存頭期款、一邊扣勞保」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