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個公投向所有台灣人提問:願不願意留下「藻礁」這座生態寶庫?

用一個公投向所有台灣人提問:願不願意留下「藻礁」這座生態寶庫?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環團正積極推動藻礁公投連署,不僅是為了留下珍稀的自然生態,更是為了讓台灣人重新思考人與環境的關係;不僅是為了減煤去核的能源轉型,更是讓台灣人發現,「我就是需要,怎麼供應我不管」的電力需求,是對大自然過於任性的要求。

文:沈佩玲(小民參政歐巴桑聯盟執行委員)

1956年,因石門水庫興建而被迫遷的泰雅卡拉社(Qara)居民,搬進叫做「大潭新村」的新社區。他們從山間搬來海邊,努力讓種下的穀物能適應這與家鄉不同的風土。20多年以後,緊鄰大潭新村的高銀化工,將含鎘的汙水排進了農田的灌溉渠道裡。當痛痛病的病徵發作,大潭新村的住民只能準備再次搬家。

在周遭農田因汙染無法耕種時,順著無人眷戀的態勢,廢棄物盜填回觀音的土地上。在東帝士經營者陳由豪和國營企業的眼中,這裡變成一個非常適合興建大型鄰避設施的地方。2006年,蓋在大潭新村原址上的大潭發電廠,正式啟用。

因應氣候變遷和空氣汙染,再加上核廢料處置的困難,天然氣變成了能源轉型階段的重要角色。大潭發電廠所需要的天然氣目前都從台中接收,再經海管輸送至桃園。當北部天然氣的需求提高,海管的使用率也漸高時,就近增設第三天然氣接收站(以下簡稱三接)的呼聲,顯得理所當然。

鎘金屬留下了,環保科技園區來了,三接也要來了。大潭里、保生里之上,盤旋著迫遷、農地工廠、國土賤賣等三者的幽靈。

一個向所有台灣人的提問:願不願意留下藻礁這座生態寶庫?

有位把觀音視作家鄉,而不是偏鄉的人,仔細地檢視著國營企業的理所當然。

他是珍愛藻礁公投的領銜人潘忠政,過往幾年他總是向著當權者喊話:要總統垂愛、要地方父母官劃設保護區、要環保署秉持專業審查。一年又一年的呼籲、一次又一次對官方代表的對話,卻發現從地方到中央,從1956年到現在,偏鄉一直被設定成該有偏鄉的樣子,當要為整體國家發展犧牲的時候,不該再問為什麼。

這次他決定將呼籲的對象轉向全體台灣人,希望藉由公投案的提出,讓台灣社會重新思考,我們願意為保留環境做多少努力。

觀塘區的潮間帶,本來本地人還未發現它的特色,只認為它容易刮傷刺痛腳底,但又是撿拾捕撈水產動物來加菜的現成冰箱。一直到1998年戴昌鳳教授來此探查,才發現這片水域是由藻類層層疊出的生物礁。每年新生的造礁藻類結束生命後,因鈣化作用沉積了薄薄的碳酸鈣在原來的礁體之上。從地質資料推斷,應是7600多年的累積,方形成我們現在見識到的模樣。

37207823_1166408763499578_40517495171401
Photo Credit: 珍愛桃園藻礁

藻礁的多孔結構,恰好符合海洋生物的活動習性,發展出珍貴獨特的藻礁生態系。在三接的預定動工區不遠就有目前群體最大、發展的最健康的柴山多杯孔珊瑚。也是多種裸胸鯙、螃蟹,殼狀珊瑚藻和綠蠵龜的重要棲地。此外,這裡更可能是​瀕臨絕種的紅肉丫髻鮫年幼時的家。

七千年的交換,三十年的發展:其實我們不缺電

政府、台電、中油,各說著不得不蓋在藻礁之上的理由——台灣人需要用電。我們也細細探究。根據經濟部在2018年的預估,備用容量率到了2025年已達17.1%,扣掉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要新增供應的燃氣發電量,備容率依然還有14.7%,表示即便未蓋三接,台灣依然不致缺電。

經濟部對於用電占全台用電比超過三成的用電大戶們,只要求了不到1%的綠電責任,卻讓國營企業拿著不夠電的藉口,要犧牲藻礁生態系來換足夠的電。在目前的溫室氣體減量和能源轉型規劃下,燃氣發電的配比會在2025年達到最高(50%),爾後逐年下降,預估在2050年,燃氣發電的比重剩下35%。燃氣發電是能源轉型期間的橋接選項,有一天台灣亦須將燃氣機組逐步淘汰。

我們相信著台灣社會不會願意用7600年才能形成的生態地景,來交換只用30年的電廠。

2018年10月8日,環評大會用投票表決的方式,推翻了專案小組要求中油公司撤回的決議。這表示中油可以繼續在觀塘上開發。這表示當開發案要在偏鄉開展時,連環評委員的專業判斷都挽不回。

2020年台灣躲過了颱風的襲擊。即便在這樣沒有颱風的年份,3月和11月中油的工作船都因為風速太大斷纜、擱淺,6、7、8月間都發生工作船因為要避風而開至台北港暫泊。觀塘在文明上或許被標籤為偏鄉,但藻礁對內提供了天然防波堤的功能,對外則是延緩船艦靠近的優秀防線。不論在環評專業上、或是實際的工作經驗上,都不該隨便把這裡視為偏鄉打發掉。那是文明的自大、是忘記土地恆久對台灣人無聲的照顧。

自公投開始連署階段的2020年12月11日開始,環境保護團體、公民社團以及小歐盟,以跨組織合作的方式,撐起了全台的連署書收募工作。如果成功收募到35萬連署書的話,這會是台灣第一個以保留自然環境為主要考量的公投

民團籲發揮專業審查挽救環境正義(2)
Photo Credit: 中央社

一個以人權、生態為軸線的社會想像,從現在開始還不算太遲

小歐盟認為不論是生態面的珍稀、或是能源供應面的穩定、或是海洋客家文化的保留、或是環評機制的重大瑕疵、或是國土安全的考量,都是值得台灣人關心這個公投案的理由。

在這段收募連署書的過程中,小歐盟更體會到,讓這樣的公投成案,不僅是為了留下珍稀的自然生態,更是為了讓台灣人重新思考人與環境的關係;不僅是為了減煤去核的能源轉型,更是讓台灣人發現,「我就是需要,怎麼供應我不管」的電力需求,是對大自然過於任性的要求;不僅是為了選址過程的正當,更是檢視政治人物在協調自然與經濟時,是為保留自然努力,還是讓野生動物的棲地解編退讓。

這個公投案,來不及挽回卡拉社被迫遷的事實,來不及減少農地工廠對農人和農業的傷害,但至少能夠開始扭轉鄉村和自然生態是可以被經濟開發輾壓過去的觀念。在不建三接也不缺電的狀況下,鄉村/城市的發展可以被視為相符相成的一體,人與環境的關係可以是只取所需,尋找永續共存的最大可能。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藻礁公投”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