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運動健護全書》:睡眠品質不佳造成的涓滴效應——更容易疼痛、受傷與感染

《運動健護全書》:睡眠品質不佳造成的涓滴效應——更容易疼痛、受傷與感染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書的作者馬克・巴伯斯博士(Dr. Marc Bubbs)利用他的運動科學專業,輔以大量專家學者實際的案例、經驗,教導你如何從打造健康的身體開始,配合適當的營養學和良好的訓練規劃,以及培養健全的心態,不僅保持健康的身心靈,更能讓你突破自己的極限,達到完美的運動表現。

現在,你對睡眠時間短、睡眠品質差、僅一晚沒睡好等狀況,會對表現帶來的負面影響有了更多認識,就讓我們回到睡眠的生理機制,探討引發入眠的兩大因素:晝夜節律和睡眠壓力。睡眠壓力是一個很簡單的現象:清醒的時間愈久,你就會愈睏,尋求睡眠的壓力也就會愈大。大腦裡有一種稱作腺苷的化合物,累積多了會讓人想睡覺,為睡眠和復原做準備。簡單來說,醒著的時間愈久,腺苷累積得愈多,你就會愈想睡。

你有沒有想過,咖啡為什麼能讓你保持清醒?因為咖啡裡有咖啡因,會抑制腺苷跟大腦受器結合的作用,延遲想睡的感覺。這是很重要的考量點,因為咖啡因顯然可以支持卓越的運動表現,卻也可能要運動員付出代價(根據攝取的時機、劑量和個人基因對咖啡因的反應而定)。如果沒有審慎使用咖啡因,並且根據個人體質調整使用的頻率和劑量,很快就會損及睡眠品質、健康、復原和表現。

會影響清醒程度的不只有睡眠壓力,晝夜節律——以二十四小時左右為一個週期的體內生理時鐘——也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經過數十億年的演化,唯一可以給大腦準確預測的提示就是日昇日落,因為這每天都會發生,從不例外。白晝與黑夜的週期深植在我們的大腦最深處。位於眼睛後方視神經交會處的視交叉上核,會檢查進入每一個眼睛的光線,送往大腦後方判讀。視交叉上核就像橄欖球隊的進攻協調員,將資訊從一個輸入點傳到另一個輸入點。視交叉上核將白晝與黑夜週期送進來的資訊傳到大腦,靠的是褪黑激素這位信使。

太陽西下沒多久,視交叉上核就會安排位於大腦深處松果腺的褪黑激素開始釋放,提醒身體該放輕鬆、準備睡覺了。褪黑激素會協調睡眠時機,告訴大腦黑夜已降臨。晚間,褪黑激素的量會漸漸消退。當早晨第一道陽光射進你的眼皮,褪黑激素就會被抑制,松果腺會關閉褪黑激素的開關。這就是在告訴大腦新的一天要開始了。

日光是讓生理時鐘準確運轉的主要依據,但卻不是唯一的外在晝夜提示。視交叉上核很厲害,可以執行多重任務,因此還能協調一天之中起伏不定的體溫。晚上,體溫會下降,睡著後幾小時降到最低點,早上再次升高,並在日正當中時達到最高點。這是同步發生的,會隨著白天與黑夜變化,即使你熬通霄、整夜沒眨眼,依然會發生。

睡眠專家丹・帕迪(Dan Pardi)博士在近日的訪談中說到,研究員相信,指尖的溫度變化可能是大腦開始設定清醒模式的第一個外在刺激。一天的第一餐、咖啡因攝取、活動,甚至是與朋友往來,這些也都是外在依據,統稱為「校時器」。日光雖然是所有校時器當中最強大的,但是你可以操控其他變因,算好發生的時間點,藉此維持健康的晝夜節律或適應新的時區。

最後,每個人天生醒來和睡著的時間都不太一樣,這稱作「時型」。我很多客戶喜歡在凌晨四點半運動,或開始一天的工作,比多數人起床的時間要早得多。很多CEO和高階主管都是屬於這種人,他們不會等到酒吧的最後點餐時間到了才離開,而是晚上九點或十點就早早上床睡覺了。在相關研究中,喜歡早起的人被稱作「早鳥時型」,大約占了百分之四十。然而,不是所有人都屬於這種類型。青少年的基因傾向晚睡晚起,稱作「夜貓時型」,大約占了百分之三十(剩下的百分之三十介於中間)。夜貓子時常出現「社交時差」,因為他們喜歡晚睡的作息型態,跟社會上典型的朝九晚五工作時程不相符。這可能對認知造成重大的問題。

大腦的前額葉皮質區域位於眼睛的正上方,有點像是大腦的四分衛,負責協調高層次的思考、邏輯與情感控制。如果你經常晚睡,卻又必須要早起,前額葉皮質就會很慢才來到攻防線喊暗號,得經過一段時間方能恢復正常狀態。因此,睡眠債對夜貓子造成的問題,比早起的鳥兒還大,研究顯示前者出現焦慮、抑鬱、糖尿病、心臟病和中風的機率較高。幸好,時型雖然跟基因有強烈的關聯,但前面提到的校時器策略,卻能幫你改變作息型態。

晝夜時機與運動表現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晝夜節律是很有趣的現象,但身為一名運動員,你可能很想知道這會如何影響你的表現能力。其實,晝夜節律在運動表現這方面扮演的角色很重要,因為一天當中的時間點似乎會大大影響成功與否。有關奧運選手的研究顯示,午後不久是打破奧運紀錄機率最高的時間點,而這也是人類晝夜節律天生的巔峰時刻。還是不相信嗎?過去四十年以來,研究者分析了NFL西岸隊伍前往東岸打晚間賽事的表現,想了解晝夜節律發揮的影響。

運動科學家收錄了一百零六場在東岸時間晚間八點(由前往東岸的西岸隊伍)進行的比賽,希望評估較早的晝夜「本地生理時鐘」對表現造成的影響。結果十分驚人,西岸隊伍在百分之六十六的晚間賽事中打敗了點差!專家相信,這是因為西岸隊伍存在三小時的時差,他們的生理時鐘其實還停留在午後的西岸時間,而午後通常跟優越的表現有關。那麼,白天的賽事呢?很有趣,前往東岸的西岸隊伍在白天的賽事中,就沒有這些優勢。這些結果點出了,在午後接近傍晚,和晚間日落不久等時段,晝夜節律對體能表現具有強烈的影響。

睡眠專家米歇爾・拉史戴拉(Michele Lastella)博士提出了更多晝夜節律影響表現的證據。他特別點出一些關於運動員時型的早期研究,發現早鳥在白天賽事的打擊率,比晚間賽事高。職業飛鏢選手在一天當中的哪一個時間點比賽,也會對他們的表現造成顯著影響,因為投擲準確率跟比賽時間點之間,具有強烈的關聯。研究人員相信,晝夜時機可以好好用來提升表現,盡量在表現最佳的晝夜時機比賽,或許會比在其他時機比賽的選手更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