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2020書單【政治與媒體識讀篇】:解構政客,聽見政見牛肉背後的弦外之音

編輯推薦2020書單【政治與媒體識讀篇】:解構政客,聽見政見牛肉背後的弦外之音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兩年前的農曆新年,我選了五本以「防止被騙」為主題的書,當年川普上任兩年,韓國瑜剛上任高雄市長,兩年後同溫層、後真相、假新聞這些名詞大家仍然朗朗上口,甚至摻在一起變成了「平行時空」,真相不但沒有大白,反而每個人都有一套論述和一百個似是而非佐證理由。這兩年之間發生了什麼事,過程中又是誰在操弄我們?

2019年的農曆新年,我選了五本以「哲普」為主題的書,裡面談不被騙、不斷質疑等等的心法,也帶出有心人利用衝突時該如何免疫,或把能量迴向到自己的生活技巧。

當年的時空背景是川普上任兩年,一邊忙著蓋牆,一邊與中東和北韓攪而還沒想到美中貿易戰的時候;在台灣,韓國瑜剛上任高雄市長,韓風帶著國民黨在大家還搞不清楚狀況的時候,就席捲了台灣的地方選舉。

兩年後的今天,同溫層、後真相、假新聞這些名詞大家仍然朗朗上口,甚至摻在一起變成了「平行時空」:川普有沒有當選、美國有沒有作票、衝國會大廈的是哪一派人、疫情是不是武漢開始、台灣防疫有沒有蓋牌。每個人都有一套論述和一百個佐證理由,只是裡面常都是三分真、七分假。

到底我們是怎麼從「追求真理」走到只想印證「我沒錯」的今天?在過程中,又是誰騙了我們?

法蘭西斯・福山《身分政治》:川普與韓國瑜,到底是不是用一樣的套路?

《身分政治》立體書封
Photo Credit: 時報出版

雖然對很多台灣人來說,若一味使用「親中與否」來做二分法,韓國瑜與川普總會被刻意的放在天平的兩端,然而在大部分政治科學家眼中,從2018年兩人的發跡到2020年的擴張,其實都可以當作同一型的政治人物:民粹。

一如打著反華爾街、衝垮「地下政府」的川普,韓國瑜在選舉之初也是嚷著為了基層庶民、打破金權政治,也同樣吸引到那些所謂「無聲的大多數」,在人們絲毫不看好的情況下勝選。

有趣的是,這種追求民粹的現象在台灣其實不限於特定一方,因為不只是韓粉,2020年台灣川粉的身上,也能看見那種只見個人魅力、想靠強人破壞傳統民主權力制衡的特質,雖然他們在其他議題的立場與韓國瑜南轅北轍。

而法蘭西斯・福山早就看出裏頭最大的問題:我們以為人類會發展成與市場經濟密不可分的自由國家,但仍有太多人受到民族、宗教、派別、種族或族群等「狹義承認」吸引。本書就是在好像一切誰也看不懂的今天,帶我們回到最初,了解這一切都是為何發生的。


菲利普・塞吉安特《當政客都在說故事》:解構政客,而不是相信政客

getImage-3
Photo Credit: 商業周刊

我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在投票或決定要不要支持某個人時,不再研究政見的?

我說的不是那種當你喜歡的政治人物出包時,幫他爬梳政績的那種研究,而是對於一個政府或候選人的偏好,是經由政見比較後選出自己最喜歡的那種人的行為。試試看,你能不能說出自己選區的立委或議員,當時向大家承諾了什麼?

說不出來不是你的錯,因為這些政治人物今天好像也不太在乎這一點,從抗中、愛台灣,到清廉、實在、正直這些「形容詞」,就連行政機關都迷上所謂的小編治國或迷因治國,在文宣上想盡辦法讓自己討喜,因為在情感上喜歡自己的人夠多,當有人理性探究「枝微末節」的細部問題時,好像就不用那麼努力解釋。

塞吉安特的這本書就是運用實際發生的事件,解析當下的政客如何說故事,當你讀著「Take Back Control」和「讓美國再次偉大」這些口號為什麼成功時,或許就能了解「高雄發大財」和「有政府會做事」這類宣言強在哪裡,又有哪些盲點。


布蘭科・米蘭諾維奇《只有資本主義的世界》:罵人左膠前,你知道資本主義有哪幾種嗎?

getImage-3
Photo Credit: 商周出版

在種種近來台灣流竄的政客包裝言論中,最讓我念茲在茲的就是「左膠」這兩個字。

無條件基本工資是左膠、環團是左膠、性別平權是左膠,最近甚至有人說GameStop之戰下的華爾街是左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有人發現台灣人最愛的全民健保,也是一群左膠發明的。

因為不懂什麼是資本主義,什麼是經濟社會的左右光譜,才會把左膠當成是罵人的詞彙——反正我討厭的,通通是左膠。

要排除這種盲點,坊間已有太多基礎的政治哲學書刊,如果想要更接軌當代的了解或挑戰跳級,《只有資本主義的世界》就是帶我們看透今日「自由菁英資本主義」和「政治/威權資本主義」差異的一扇門,發現從英美歐到中國越南新加坡都奉行的「資本主義」,究竟有哪些面貌不同。

更重要的是,米蘭諾維奇提醒那些覺得「資本主義就一定好」的人,這套系統其實具有風險,而我們做的每個決定,都直接影響著人類的未來。


哈里・法蘭克福《論真實》:你是找真相,還是找資料佐證自己的觀點?

(八旗)0UAL1042論真實-立體(書腰)300dpi
Photo Credit: 八旗文化出版

當我們了解那些張開雙臂的微笑政客,十之九十其實都想騙我們了之後,或許可以開始反思,那些人們自以為是的「真實」,究竟是什麼?

你可能覺得這有些強人所難,畢竟許多人連新聞和評論的差別都分不出來,有些作家也刻意的把事實與觀點混用,聯手讓我們搞不清楚現在正發生什麼事,進一步讓人覺得真實不存在,而且不重要。

此外,這本書還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觀點:他們都知道對方在說謊,也都察覺到自己的謊言被看穿,但他們都不說破。只要看看政論節目上信口開河的名嘴,想想為什麼有些外人顯而易見的邏輯謬誤都不會遭到追問,大概就能略知一二。

法蘭克福在2005年所寫的《放屁(On Bullshit)》,其實就是在說講屁話的人只「試圖用他們所說的話,操縱與他們交談的人的觀點與態度」,找到屁的來源之後,這本書則進一步提醒在人各言志的時代,為什麼「真實」重要。

對事物的評論並不是真實不重要的答案,而是讓我們砥礪自己的思維,讓自己更接近真實的工具。


羅伯.沃克《觀察的藝術》:如果你沒有看見蛛絲馬跡,一定是用錯方式

觀察的藝術立體_有書腰
Photo Credit: 大塊出版

如果想著真實太辛苦,或許我們可以從尋找「誰在唬弄我們」開始行動。

因為生活中的資訊實在太多,每分每秒處理著各種來源,一不小心就會把好的壞的全部囫圇吞下,多少編織出的謊言,就因此在潛意識後刻上我們的腦殼蓋,在下個禮拜改由我們的嘴口複誦而出。